百科词条:心主手厥阴之脉
摘要: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手厥阴心包经。见《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订于2015/5/21 9:44:34 242字 ]
相关词条:
- 心主
拼音:xīnzhǔ英文:Xinzhupoint概述:心主:1.手厥阴心包经;2.心;3.心包;4.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5.中冲穴;6.推拿穴位名。手厥阴心包经·心主: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又称手心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行少阴、心主之前……。”心·心主:心主指心。《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心包·心主:心主指心包。《难经》:“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
- 心主血
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器官。包括:1.心主血指心主导全身的血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2.心主血指心主血脉。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 手心主心痛
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通“疢”,病也)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
- 心主手厥阴之脉
YIN;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手厥阴心包经。见《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
- 手太阴肺经
阴肺经联络的器官:喉咙手太阴肺经循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黄帝内经灵枢·经...
- 手心主之别
厥阴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手心主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
拼音:xīnzhǔshǒujuéyīnjīngbìngzhèng英文:心主手厥阴经病证为病证名。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参见手少阴心经:手...
- 灵墟
即土堆,心主神灵,神灵指心,此穴内应心脏,外当肌肉隆起处,其形犹如土堆,故名灵墟。灵墟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逆喘息,呕吐噎嗝,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胸闷,现代又多用灵墟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嗅觉减退,鼻炎,乳腺炎,食欲不振等。灵墟穴的别名:灵墙(《备急千金要方》)。出处:《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主之。穴名解...
- 灵墙
即土堆,心主神灵,神灵指心,此穴内应心脏,外当肌肉隆起处,其形犹如土堆,故名灵墟。灵墟穴主治胸肺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逆喘息,呕吐噎嗝,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胸闷,现代又多用灵墟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嗅觉减退,鼻炎,乳腺炎,食欲不振等。灵墟穴的别名:灵墙(《备急千金要方》)。出处:《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主之。穴名解...
- 手心主之正
拼音:shǒuxīnzhǔzhīzhèng英文:thebranchofmeridianofHand-JUEYIN;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的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 手心主标本
拼音:shǒuxīnzhǔbiāoběn英文:branchandrootofHand-JUEYINmeridian;手心主标本为解剖结构名。指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马莳注:“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即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
- 心主言
拼音:xīnzhǔyán英文:heartcontrollingspeech;theheartdirectsspeech;心主言指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心神的主宰和控制。当心或心的外卫——心包络受热邪或其他病因刺激时,可出现谵语,狂言,言语謇涩,失语等症状。《难经·三十四难》:“心色赤,……其声言。”...
- 心主血脉
tion;heartgoverningbloodandvessels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心主汗
拼音:xīnzhǔhàn英文:thehearttakeschargeofperspiration“心主汗”的“汗”为五液之一,属心。《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此五液所出也。”汗与血是同源异流。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故有“汗为心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
- 手心主经筋病候
拼音:shǒuxīnzhǔjīngjīnbìnghòu英文:手心主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孟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筋,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冬痹也。”...
- 心主之阴
拼音:xīnzhǔzhīyīn英文:yincollateralsofpericardiummeridian;心主之阴指手厥阴经之阴络。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张景岳注:“心主之阴,手厥阴之阴也。”...
- 心主舌
拼音:xīnzhǔshé英文: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足则舌色红活;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手心主之筋
拼音:shǒuxīnzhǔzhījīn英文:themusculatureofmeridianofHand-JUEYIN;手心主之筋即手厥阴经筋。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圣济总录》应为“贲”)。”经筋从手中指起始,与手太阴经...
- 心主神明
theheartcontrolsmentalandemotionalactivities;heartcontrollingmind;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是由心所主持的,这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心主神明指心脏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因此,心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起着主导作用。《黄帝内...
- 手心主
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手...
- 王宇
拼音:wángyǔ英文:王宇,男,汉族。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全面工作,分管中心办公室、人力资源处、规划财务处、国际合作处、新址建设办公室、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中心挂靠单位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简历:王宇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1983年至1989年北京医...
- 大陵
节疼痛,掌中热,目赤,舌本痛,乳痈,跗肿,皮肤湿疹,疥癣,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胃出血,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咽炎,腋淋巴腺炎等。大陵穴的别名:心主(《脉经》),鬼心(《备急千金要方》)。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穴名解:大为小之对,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侧陷中,故名大陵。大,高大、...
- 张国庆
拼音:zhāngguóqìng英文:张国庆,男,中共党员。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业务副院长,肺癌诊疗中心主任,胸部肿瘤外科名誉主任,肿瘤学学术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现任为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胸专业食管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全国肺癌专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胸专业常委,新疆抗癌协会理事长,新疆医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医学会肿瘤专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会...
- 曾益新
毕业于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留学日本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97年2月,被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研究所长;1997年10月,任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及肿瘤医院院长;2006年,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
- 手厥阴络脉
teralofHand-JUEYIN;手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手心主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本脉发生病变,实则心痛,虚则烦心。手厥阴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
- 鬼心
节疼痛,掌中热,目赤,舌本痛,乳痈,跗肿,皮肤湿疹,疥癣,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胃出血,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咽炎,腋淋巴腺炎等。大陵穴的别名:心主(《脉经》),鬼心(《备急千金要方》)。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穴名解:大为小之对,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侧陷中,故名大陵。大,高大、...
- 手厥阴经别
拼音:shǒujuéyīnjīngbié英文:thebranchofmeridianofHand-JUEYIN;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从手厥阴心包经分出,在渊腋穴下三寸入胸中,分别连属上、中、下三焦,上行循喉咙,出于耳后...
- 眦病
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眦病的病因病机:两眦内应于心,属五轮中的血轮,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和小肠的病机有关,属常见的外障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心主火,主血脉,心火上炎则血脉逆行,经络雍滞,郁于眦部,故表现两眦红赤刺痛,眵粘干结;心移热于小肠,可兼小溲黄赤;如心阴不...
- 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室性自主性心动过速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加速的心室自身性节律
瓣的位置有关,这种位置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时房室瓣位置较高,关闭时第1心音即减弱,如果P-R间期缩短时,房室瓣位置则较低,第1心音则增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有房室脱节,P波与R波之间无关,两者相距就可不等,故在听诊时第1心音的强弱可不等。(3)颈静脉炮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因房室脱节,右心房收缩时正值三尖瓣关闭,故右心房压力增高,颈静脉可出现炮波。(4)有时可听到收缩期奔马...
- 朱汉章
着眼点往往强调结核杆菌及其造成的局部病灶,并以抑制结核菌的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中医则常常抛开具体的结核菌及其病灶,着重从整体表现出发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脾虚纳呆型”等等,并认为前者是由于“心火刑肺金”才出现阴虚低热、盗汗等症状,治疗则以“清心火”,补肺金为原则;对后者则主张“培土生金”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尽管中西医两法,各自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同样可以达到治愈的...
- 八会
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
- 孟冬痹
拼音:mèngdōngbì孟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心主即手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冬痹也。”农历十月为孟冬。详见手心主经筋病候条。...
- 罗荣城
文:罗荣城,广东省普宁市人。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军医本科),1989年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现已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副院长兼肿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兼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临...
- 手少阳络脉
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手少阳之别,又称外关。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
- 童坦君
研究训练,1981年回国。1986~198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大学等地再次作研究访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主要从事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20世纪70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成果发表在中国科...
- 手厥阴经筋
于肘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挟持两胁。分支进入胸腔,散布胸中,结于膈部。其病症为经筋循行所过处掣引疼痛及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治以“燔针劫刺”(即火针快速针刺),以局部取穴为主。《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即该经筋...
- 舌上出血
连、连翘、蒲黄。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又《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认为“胃火熏之,亦能...
- 卒中
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针内关可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太冲、风池可清肝熄风。痰火闭窍中风·痰火闭窍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phlegm-fire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火互结...
- 中风
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针内关可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太冲、风池可清肝熄风。痰火闭窍中风·痰火闭窍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phlegm-fire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火互结...
- 心尖-主动脉转流术
以便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对危重婴幼儿在手术前应注意监测循环、呼吸和代谢状况。有心功能不全表现时,应予强心利尿治疗,必要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病情危重的新生儿需要急诊处理。诊断一旦确立,应首先开始经中心静脉给予前列腺素E1,保持动脉导管开放,恢复经导管的右向左分流,可减轻肺动脉高压和维持体循环灌注,使其从体循环低灌流和酸中毒状态下得到缓解。这些婴儿常需做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 手厥阴心包经
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
- 沈谦
拼音:shěnqiān沈谦(1669-1732年)清代医家。字受益,号牧庵,江苏苏州人。尝撰《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认为人体之命门、心主犹如天地之南北两极,以静主动;另有《命门脉诊辨》,认为命门乃生气之源。两文皆载于《吴医汇讲》,其子孙多继其业。...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