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

目录

1 拼音

xīn yuán xìng xiū kè

2 注解

3 概述

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内科)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回圈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4 特点

1.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

2.多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后负荷加重;但有少数病人外周阻力是降低的(可能是由于心室容量增加,剌激心室壁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

3.交感神经兴奋,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而心脏不能把血液充分输入动脉,因而中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和压力升高;

4.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

5 病因

1.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填塞,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2.各种心肌炎和心脏病变;

3.心瓣膜口堵塞、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终末阶段等心脏疾病,均可诱发休克。

6 症状表现

1.严重的基础心脏病表现;

2.体循环衰竭表现:持续性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末梢紫绀等;亦可同时合并急性肺水肿表现;

3.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动脉压<>静脉压正常或偏高;心输出量极度低下。

7 诊断依据

1.严重的基础心脏病(广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机械瓣失灵等)。

2.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等)。

3.经积极扩容治疗后低血压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恶化。

4.血流动力学指标符合以下典型特征:(1)平均动脉压<>静脉压正常或偏高;(3)左室舒张末期充盈压或肺毛细血管契嵌压升高;(4)心输出量极度低下。

8 治疗

治疗原则:

1.应在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积极开展各项抢救治疗。

2.纠正低血容量。

3.合理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和利尿剂。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失调。5.建立有效的机械辅助回圈。6.治疗原发心脏病。

用药原则:

1.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治疗难度大,各项抢救措施应在严密的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给药途径优先考虑经血管直接给药以尽快获得疗效。

2.心源性休克的治疗用药类型及剂量呈高度个体差异,应结合基础病变,临床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进行调整。

3.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4.急救时多利用用多巴胺的舒血管作用进行抢救。

9 辅助检查

1.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应尽早确立诊断并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工作提供尽可能全面、准确的决策资料。各项检查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早期的检查专案 应在床边进行。优先考虑可靠性高、创伤小、能提供关键性资料与资讯的专案,必要时有关专案应连续监控或重复检测。

2.创伤大,非关键性专案或无法在床边完成的检查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以免干扰抢救工作或冒过大风险。

10 疗效评价

1.治愈: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休克症状消失,基础心脏病好转。

2.好转: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稳定,末梢回圈情况改善。

3.无效:休克症状持续存在或进一步恶化。

11 专家提示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严重心脏病最危险的或终末期的表现方式,只有在高水准的医疗中心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才能使患者重获生机。所以,心脏病人一旦发生有关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专科治疗。 平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性心脏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原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