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心血不足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8:55:00)[共92字]
摘要:心血不足即心血虚。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是: (1)具有心血不足心悸怔忡的主要症状。 (2)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 (3)舌质淡,脉细弱。 (4)具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作者:不明
-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头目昏眩,面色无华,心烦不寐,多梦,精神萎靡,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作者:不明
-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的治则,如何治疗?
心血不足心律失常时的治则是: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济生方》):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神15g,酸枣仁10g,龙眼肉15g,当归15g,炙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方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而使气得补,血能生;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酸枣仁、茯神、炙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合而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吴孝廉球泉先生心血不足胃中有痰下元阳气不充
吴孝廉球泉先生,心血不足,胃中有痰,下元阳气不充,脉六部皆弱,唯右关滑。以远志、枸杞子各四两,巴戟、菟丝子、破故纸、山茱萸各二两,五味子、白茯神、人参各一两,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三钱。外以固阳锁真丹助之,龙齿、益智仁各一两,黄柏二两,辰砂、甘草、莲花心各五钱,芡实粉打糊为丸,桔桐子大,每夜灯心汤送下一钱五分,极能固精。《孙文垣医案》清孙一奎公元1522~1619年
- 逍遥散为主联合心理与行为干预治疗肿瘤合并严重抑郁症探讨
)主证肝郁脾虚: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脘闷嗳气,腹胀纳呆,苔薄腻,脉弦。(2)兼证①明显脾虚:心悸胆怯,少寐健忘,精神乏力,舌质淡,脉细弱;②痰湿阻滞:咽中不适,如有物阻,苔白腻,脉弦滑;③心血不足:精神惶惑,悲忧善哭,时时申欠,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④瘀血阻滞:胸胁刺痛,拒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1.4治疗方药(1)主证方药(肝郁脾虚):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干姜各
- 中医认为哪些原因可导致失眠?
的关系。因为心藏神,心神安定,则能正常睡眠,如心神不安,则不能入睡。不论是心经自病,或者脾病、肾病、肝病及胃病影响于心,均可导致失眠。其中由于思虑不解,劳倦过度,损伤心脾而发病的较多。心脏受损,则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不得安宁,因而不能成寐;而心血不足,与脾气受伤密不可分,脾伤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因而心神不安。这种心血虚而引起的失眠,还可见于虚弱之人,或者产后失血,生育过多的产妇
- 中医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日1剂。连服4剂后,自觉病情好转,心悸发作次数减少,精神转佳,大便正常,但仍胸闷气短,食少纳呆,舌淡红,苔白,脉细弱。用上方配归脾汤加减治疗,每周来诊1次,每周服4剂中药,病情一直稳定。 1.2心血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伴神倦,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白。在用药上,可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 例2,女性患者,28岁,因产后大出血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虽然经抢救脱险,但一直疲弱无力,常作心悸心慌,
- 心虚证
心虚证 证名。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的证候。出《脉经》卷二,其症“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心虚之状,气血衰少,面黄烦热,多恐悸不乐,心腹痛难以言,时出清涎,心膈胀满,善忘多惊,梦寝不宁,精神恍惚,皆手少阴经虚寒所致。”《本草经疏》谓心虚有八证:一惊邪,属心气虚;二癫痫,属心气虚有热;三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四心烦,属心家有热;五怔忡,属心血不足;六心澹澹动
- 中医对心悸的病机是如何论述的?
由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病因如第130条,对病机的论述,历代医家每多与病因相提并论。兹将心悸病机分述如下: (1)心血不足:劳心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产后不复,或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或慢性久病,血耗气弱等,均可引起心血不足,营阴内竭,心失其养而发为本证。 (2)阴虚火旺:劳心太过或五志化火内燔,暗耗真阴,或虚劳失精或久病体虚,肾阴亏虚,房劳过度,或遗精频繁,或年老阴气自半,或阴虚火旺之质,肾水素
- 浅谈肖承悰教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之经验
,并且副作用少。2肖承悰教授治疗经验肖承惊教授接诊了大量接受IVF-ET后失败而要求中医药调治的患者,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育龄期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低的主要病机是肾虚血瘀,兼心血不足。2.1论病因病机《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此胞当作女子胞;胞脉闭塞导致
- 产后狂言谵语
产后狂言谵语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八。多因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或败血上干于心;或心虚外感风寒,恶露不行;或产后气血损伤,心气不足所致。症见言语颠倒,眼见异物,狂乱胡言等。若因心血不足所致者,兼见眩晕心悸,面苍无华等,治宜养血祛风,芎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心者,兼见恶露量少,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养血,方用芎归汤;恶露不行而感风寒者,兼以解表,宜芎归汤加荆芥、藁本、炮姜等;因心气
- 心律失常与中医心悸怔忡关系如何,心悸怔忡如何鉴别?
作。常和胸痹、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出现。 惊悸和怔忡虽同属心悸,但两者从病因、症状、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看是有区别的。 从病因来说,惊悸是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过度而来;而怔忡则是由于心血不足所致。其次,惊悸日久也可以发展而成为怔忡。《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怔忡发病的病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从临床表现来看,惊悸由外因引起,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而怔忡则为内因所
- 《扁鹊心书》:[卷中]风狂
此病由于心血不足,又七情六欲损伤包络,或风邪客之,故发风狂,言语无伦,持刀上屋。治法∶先灌睡圣散,灸巨阙二三十壮,又灸心俞二穴各五壮,内服镇心丹、定志丸。(此证有阳明脉盛而为热狂者,清凉可愈也;有暴折而难决为怒狂者,夺其食则已,治之以生铁落饮,二证皆狂之实者也。然虚证常多,不可误治,设一差讹,害人反掌。有心血不足而病者,有肾水亏损而病者,有神志俱不足而病者,有因惊恐而病者,有因妄想而病者,是皆虚证
- 论冠心病的虚、痰、瘀等主要病机
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脏腑气血虚损。《济生方·怔忡论治》记载:“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并认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门》记载道:“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责之虚与痰。《素问·痹论篇》指出:&ldquo
- 《奇效良方》:[卷之三]守宫膏
治久年惊痫,心血不足。守宫(一两,即蝎虎也)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研细)上将守宫一个,以铁钤钤定,剪子取去四足,连血细研,入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许,研细,薄荷汤调作一服,先须用夺命散,逐下痰涎,或用吐法,次服此药,大有神效。盖痫者皆心血不足,此物可守宫,其血与心之血类也,取下如童女血,服之于心,故能补也,心全则病瘥矣。《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心血虚不得卧之因】曲运神机,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心血虚不得卧之脉】左寸细数,沉按多疾。若见钩洪,心火旺极,肝脉若数,木火通明。尺脉若数,水竭火盛。【心血虚不得卧之治】阴虚则阳必旺,故心血不足,皆是火症,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宜滋阴降火,用归芍天地煎、黄连安神丸,虚人天王补心丹。归芍天地煎即天
-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
定义 心血虚证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及血虚证候。 心阴虚证心脏阴液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神失潜藏所表现的心血虚证候和阴虚内热证。 病因 心血虚证各种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过多;或病后失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中焦气血生化乏源等血液生成不足;或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思虑太过,暗耗心血,正如《顾氏医镜》所云:“‘心主一身之血脉&rsq
- 养血安神活血通窍止梦游
间默然自起,或在家中做如扫地等家务事,或出户游走,然后归床入睡,次日问其皆自不知其事。日复如此,久而面黄肌瘦,精神疲惫,头昏脑涨,食欲减退,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腿酸痛。舌暗淡,脉沉细。 辨证为心血不足、气血逆乱为主,治以养血安神、活血通窍为主。 处方:丹参30克,夜交藤30克,云茯苓15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炒酸
- 心悸之中医辩证施治
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一直沿用至今,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对于怔忡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济生方》:“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认为心悸是“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治疗上“宁其心以壮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关于心悸的病因,《医宗金鉴•卷十二•惊悸•吐衄&bu
-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征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组成】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丹参 玄参 白茯苓 桔梗 以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集注】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则神困,心藏神,补神者必补其心,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故用生地黄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乃补心之神耳,
- 心虚胆怯
心虚胆怯 病证名。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不足,心气衰弱所致。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作者:
- 憕忡
憕忡 病证名。即怔忡。《证治要诀》卷九:“憕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是也。”详怔忡条。作者:
- 治心绞痛方
处方与用法:柴胡15克,枳实12克,赤芍、白芍各15克,红参5克(另炖冲服),五味子5克.麦冬10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1荆.30天为1个疗程。功效:疏肝开膈,补气止痛。主治冠心痛心绞痛,心血不足,气血两亏。绞痛经常发作,稍劳即发,头晕乏力,纳食欠佳,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或细涩等。作者:
- 血虚心悸
血虚心悸 病证名。因心血不足,阴虚火动所致心悸。见《不居集》卷二十二。证见体瘦心悸,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大而无力。治宜养血益阴,安神定悸,用宁志丸、十四友丸、朱砂安神丸等方。参见心悸条。作者:
- 心血虚不得卧
心血虚不得卧 证名。因用心过度,心血耗损所致的不寐症。见《症因脉治》卷三:“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证也。”治宜滋肾养心安神之法,选用归芍天地煎、黄连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参见不寐条。作者: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方脉癫狂合参
当下痰宁志;若癫哭呻吟,为邪所凭,非狂也,烧蚕纸酒水,下方寸匕。卒狂言鬼语,针大拇指甲下即止。癫疾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气之药。阳虚阴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宜大吐下除之。又曰∶狂为痰火盛实,癫为心血不足,癫多喜笑,尚知畏惧,症属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症属有余,《经》云∶诸阳为狂,诸阴为癫。狂病宜大吐下。《经》云∶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此悲哀伤魂,而狂当用温药补魂之阳,仲
- 中医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是如何论述的?
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陟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之,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治以“宁其心以壮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也有因感受外邪五饮停聚而致者、“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寒中脘,亦令人怔忡”。 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记述了怔忡的临床
- 情志、心理与失眠三者的关系怎么样?
·不寐》中说:“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由于胆虚失疏,气滞而不化津,津液凝聚为痰,痰扰于心,则心神更为不安,从而加重失眠。其特点是惊恐不安,常有不安全的感觉。 (3)思虑伤脾,心血不足:素体心血不足之人,若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则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成不寐。故《景岳全书·不寐》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这种不眠常伴有心悸头晕、多梦易醒
- 治疗经行心悸有哪些简便方法?
安神片,每服5片,日服3次(适用于阴亏血虚而心悸不安者)。 ⑦安神补心片,每服4片,日服3次(适用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者)。 (2)简便验方 ①柏子仁、龙眼肉、五味子各18克。水煎服(适用于心血不足者)。 ②人参10克,酸枣仁20克,茯神15克,白芍1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③琥珀粉0.5克,水冲服,日服2次(适用于心虚胆怯者)。 ④石菖蒲、朱茯神各10克,远志6克。水煎服
- 《古今名医方论》:[卷四]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人参酸枣仁当归生地黄柏子仁麦冬天冬远志五味子白茯苓丹参玄参桔梗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柯韵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耳之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公元1644-1911年
- 《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人参 酸枣仁 归当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丹参 元参 白茯苓 桔梗,右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集注】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则神困.心藏神,补神者必补其心;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故用生地黄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乃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
- 辨证用药治疗失眠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其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或眠浅早醒。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心火亢盛、心血不足、肝肾阴虚等,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所以治疗时可辨证使用中成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心火亢盛 患者多伴有心情烦燥、口舌干燥、头昏脑涨、舌质红赤、小便发黄等症状,治宜清心降火、养血安神为主,可服朱砂安神丸,每次9克,早晚各1次。 肝阳上亢 患者多伴有烦燥不安、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等症,治宜平
- 老年失眠症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精,夜不得寐也。清·张景岳《景岳全书》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张璐《张氏医通·不得卧》有“年高心血衰不寐之说。由此可见,营血不足、心失所养、神魂不安是导致老年失眠症的重要因素。李氏认为,老年体衰,阴亏血少,闲而多思,劳伤心神,血不养心,神无所依易致失眠,治以《石室秘录》中的安寐丹随证加减,使心血
- 《孙文垣医案》:[卷二三吴治验]张道南尊堂膈上痰饮痞而恶心
张道南先生尊堂老妇人,以劳倦致早晨膈上有痰痞而恶心。每食热物,目中即出泪,脉右寸关皆滑,左寸短弱,此心血不足,而肺胃有痰也。以六君子汤加麦芽、白豆仁、旋复花治之而愈。《孙文垣医案》清孙一奎公元1522~1619年
- 《幼科铁镜》:[卷五]不寐多困
婴儿不睡有二。一心虚。一胆虚。睡中不闻人声。忽醒而不寐者。此心血不足。宜用人参安神丸。有睡中稍闻人声响动。即惊而不寐者。此胆虚之极。宜用参竹汤。多睡者。脾气虚弱。健运之令不行而嗜卧也。治宜温补脾胃。以四君子汤加木香、半夏。倍加白术。《幼科铁镜》清夏禹铸公元1644-1911年
-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舌
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宜甘露饮、栝蒌根散、甘露丸。外敷芦荟散、玄参散、绿云散。并以白矾末汤化洗足。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当归服之。《证治准绳·杂病》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 《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怔忡论治
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已当五《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柏子养心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体会
嗽,胸闷、气短、心悸不宁、乏力。诊见:面色萎黄,脉细弱,舌淡苔薄白尖红,心电图提示:ST下移,室性早搏,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学指标异常。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拟养心安神,益气养阴,方选成药柏子养心丸,服药2周,该患者自觉诸症减轻精神好转,嘱其继续服药4周,诸症悉除,随访2年病未复发。 4讨论 柏子养心丸养心血,安心神,用于心血虚少而致心
- 《丹台玉案》:[卷之三心痛门]附颠狂
颠者异常也。平日能言。颠则沉默。平日不言。颠则呻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狂者。且好杀人。然颠为心血不足。狂为痰火实盛。治狂专于下痰降火。治颠则兼乎安神养血。若神脱目瞪。如愚痴者不治。《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太史徐检老向苦疝而妨生育(有发明)
时杜门谢客,闻予至,大喜而促予,诊脉两寸软弱,右尺大,右关滑。予诊毕曰∶向许佐陈治内,今其时也,比陈技已竭,而水不得出,翁又难于痛,业已用收口药矣。予曰∶无伤,痛由元气虚惫,而汗亦因痛来,汗去多则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则神失养,故不寐,脾胃为痛所伤,故饮食减,今只大补血气,不惟痛止疾除,即水泡亦可出也。陈谓用补收口生肌,或可使泡出水,或未必然。予曰∶三日后,当自见,翁曰∶补甚善,奈生平不能服参何?予曰
- 梦证的中医治法有哪些?
珀、珍珠、龙骨、牡蛎、紫石英、生铁落、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淮小麦、榆钱等。方如茯苓丸、定志圆、大定心汤、安神丸等。适用于心神不安之各种梦证。 (2)养血安神法:心主血脉,藏神。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而睡中梦作。《杂病广要》引徐春圃之语云:“心血亏耗而神游于外,故多梦。”治当养血安神。常用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玄参、龙眼肉、何首乌、桑椹子、紫河车等,并酌加安神之品组方。方如归脾汤
- 《孙文垣医案》:[卷二三吴治验]南都大司马发热燥渴
不得寐也。治半月余,而精神削,寝食废。闻予寓崔勋部衙,而征予治。初见即告以受病之源,又谓都城诸医俱不识为何症。将认为癃,则立解时点滴不出;认为秘,卧则涓涓而流;谓为脾约,大便又不结燥;谓气虚下陷,心血不足,而补中益气汤与安神丸,服过十昼夜无益。雅闻先生高手,愿一诊以决之。探其脉,两寸短弱,关缓大,两尺洪大。语之曰∶此余暑未解,而司马素善饮,湿热流于下部也。今已下午,恐诊之未准,俟明早细察而再定方。
- 《时方歌括》:[卷上补可扶弱]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以此方。酸枣仁当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远志五钱。五味子一两。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各书略异。)陈修园曰。
- 原穴配伍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
2岁。1993年10月9日初诊。病史:平素体虚,因情绪激动突感心悸、胸闷、气短、汗出、乏力。刻诊:心率180次/min,律齐,面色苍白,手足冰冷,舌淡红,苔白,脉细数。诊断:阵发性心动过速。辨证:心血不足。治则:养血安神。取大陵透内关,用补法。进针2min后,患者诉心悸、胸闷好转。5min后,心率90次/min。留针20min,诸症均除。体会:心悸属中医“怔忡”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凡因脏腑虚
- 《何氏虚劳心传》:[选方]天王补心丹
治忧愁思虑伤心,(心为君主,心伤则神去,顷刻云亡。凡云心病皆包络受病,)心血不足,,故血虚则心生火,火则生痰,痰动心包,故惊跳及梦寐不宁。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将捕之状也。)虚烦无寐,(肾水不上交,心火无所制,亦心血少之故,仲淳云∶不寐,清心火为主。)大便不利,(心主血,心伤则血燥,而便难。)小便短赤,(心与小肠为表里,藏移热于府。)咽干口渴,(津液被灼,)口舌生疮等症。(心火上炎。)人
- 《奇效良方》:[卷之四十六]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肢体躁扰,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覆颠倒。惟烦心不得眠,或以烦心呕哕,而为胃冷心痰者,非也。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王,而发得食,热退而减也。或逆气动躁者,由水衰火旺,而犹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忪,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主,血富则心主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主失辅,渐成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证。舌强恍惚,善忧悲,少颜色,皆心病之候。《难经》云
-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 肾阴虚感冒如何与类似证候鉴别?
。且本证的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是别于彼证的症状。依此,便可鉴别清楚。 (2)血虚证与肾阴虚证 血属阴,阴包括精、血、津、液等。血虚偏重于心、肝两经;阴虚偏重于肺、肝、肾三经。血虚外感可从热化,亦可从寒化,而阴虚外感,多从热化,或感寒化热。虽然血虚证感冒与肾阴虚感冒均可见到发热微恶风寒的表证,但血虚证有心血不足的心悸,肝血不足的头晕,而肾阴虚证则以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为特点。据此可辨。作者:不明
- 镇惊的方法如何运用?
镇惊的方法适用于惊痫患者。 《素问·通评虚实论》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惊痫患者多因惊恐等精神因素发病,小儿患者尤多属此。探求根本,容易被惊恐所侵的根源,大多是先有虚证。小儿心血不足者居多;成人则多为肝肾不足,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更容易由于用脑过度而衍成虚证。对于惊痫患者,除直接选用有镇惊、镇定的药物外,还得用些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辅佐。作者:不明
- 当代名老中医彭静山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如何?
体消瘦,舌无苔,脉结代,每分钟心脏早搏八九次。予上方,嘱当茶饮。3天后脉律转齐,睡眠亦安。服药1月,诸症皆除。 按语:本方以药代茶频饮,既可免去煎药之劳,亦可达到治疗之效,且服用方便。其适应症为心血不足,肾阴亏损之失眠,可见虚烦心悸,夜寐不安,梦遗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枣仁、枸杞子补肝肾,养心血;五味子敛心气,滋肾水。全方药少力专,滋补肝肾,养血安神。运用本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用量
- 养阴镇静片
剂型:片剂省份:吉林省申请编号:1999160公告号:26公告日期:2000-12-21保护级别:2级保护起始日:2000-12-21保护终止日:2007-12-21保护期限:7年批件号:2000228证书号:2000127保护品种号:ZYB2072000127是否同品种: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滋阴养血,镇惊安神的功能。用于心血不足,怔神健忘,心烦不安,心悸失眠。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作者:自动采集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