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心下痛为症状名[1]。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位于心窝下,故名[1]。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2]。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2]。多因七情郁结,劳累过度及饮食不节所致[2]。有寒热虚实之分[2]。亦有虚实错杂,寒热相兼者[2]。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详见胃痛条。
4 关于结胸
结胸为证名[3]。指邪气内结,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者[3]。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𢙐,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来苏集·陷胸汤证》:“因误下热入,太阳寒水之邪,亦随热而内陷于胸胁间,水邪热邪结而不散,故名曰结胸。”《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本病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3]。
5 关于心痛
心痛为病证名[4]。胸脘部疼痛的统称[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胃脘痛[4]。《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4]。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蚘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4]。
6 关于胃脘痛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6])为病证名[7]。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8]。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9],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8]、心下痛[2],心痛[2]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针灸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10]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痉挛等疾病[10]。急慢性胃炎[9]、消化系溃疡[9]、胃肠神经官能症[9]、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7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7.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3.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 ^ [10]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治疗心下痛的穴位
- 兑骨
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
- 手少阴心经
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
- 鬼心
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胃痛,疮疡,胸胁痛,桡腕关节疼痛,惊悸,呕逆,吐血,...
- 大陵
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胃痛,疮疡,胸胁痛,桡腕关节疼痛,惊悸,呕逆,吐血,...
- 极泉
核,半身不遂,偏瘫,目黄,悲烦,气短,心悲不乐,胃痛,腋臭,心绞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癔病,乳汁分泌不...
- 更多治疗心下痛的穴位
治疗心下痛的方剂
- 云母芎散
骨、干葛)。主治:内伤五崩身瘦,咳逆烦满少气,心下痛,面生疮,腰痛不可俯仰,阴中肿如有疮状,毛中痒...
- 九痛圆
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
- 桔梗枳壳汤
麸炒)、甘草(炙),各等分。功能主治:治结胸,心下痛欲死者。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
- 开青散黑汤
遍身黑,属于阴寒最重而毒气之最酷者;或足纯青,心下痛,属于寒毒攻心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叶...
- 甘草粉蜜汤
四两。甘草6克粉3克蜜12克功能主治:主治蛔虫扰心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用毒药杀虫,痛势不减者。安...
- 更多治疗心下痛的方剂
治疗心下痛的中成药
- 速效心痛气雾剂
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用于偏热型轻、中度胸痹心痛,痛兼烦热,舌苔色黄。用法与用量:舌下喷雾吸入,...
- 心痛康胶囊
瘀止痛之功。心痛康胶囊的适应证:1.应用范围胸痹心痛。用于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症见心胸刺痛或...
- 速效心痛滴丸
:凉血活血,宽胸止痛。用于血热瘀阻,轻、中度胸痹心痛,烦热口渴,舌红苔黄。用法与用量:舌下含化服,一...
- 山海丹胶囊
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应用范围胸痹心痛。用于心胸绞痛闷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或见头...
- 脉平片
。脉平片的适应证: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的胸痹、心痛病,症见胸闷、胸痛、心悸、舌暗或有瘀斑等,以及冠...
- 更多治疗心下痛的中成药
心下痛相关药物
- 胃得安片
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和胃止痛。用于胃痛,胃酸偏多者。【规格】每片重0.46克【用法用量...
- 胃得安胶囊
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和胃止痛。用于胃痛,胃酸偏多者。【规格】每粒装0.55克【用法用量...
- 铝镁颠茄片
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也可用于慢性胃炎。【规...
- 木香顺气颗粒
的阴液亏损者慎用。5.本药对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6.服药三...
- 木香顺气丸(水蜜丸)
的阴液亏损者慎用。5.本药对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6.服药三...
- 更多心下痛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心下痛
- 《医学纲目》:[卷之十六·心小肠部]心痛
〔丹〕心痛即胃脘痛。凡心痛,必用温药。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在下者多属食,宜温利之。大凡心膈痛...
- 《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心胃痛
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下,胸痛在心上也。《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
-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心腹痛
去恶血。)薤白(胸痹刺痛彻实,白酒煮服。)生姜(心下急痛,同半夏煎服,或同杏仁煎。)干姜(卒心痛,研...
- 《类证治裁》:[卷之六]心痛论治
散,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花粉、生地。丹溪曰∶心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当与温...
- 《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取然谷(《灵枢·厥病篇》。五脏逆气,上干于心而为痛者,谓之厥心痛。下仿此。控,引也。善,拘急如风也...
- 更多古籍中的心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