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

目录

1 拼音

xīn shēng ér gāo dǎn hóng sù xuè zhèng huàn xuè liáo fǎ

2 概述

换血疗法主要用于Rh血型不血型不合溶血,ABO血型不合可用光疗等方法治疗,需要换血治疗的病例较少。换血疗法的目的是快速移去血中抗体及致敏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本疗法也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常伴黄疸,换血目的是换出病原菌、毒素及胆红素。本文重点介绍重症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换血疗法

3 操作名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

4 适应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适用于:

1.脐血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110g/L。伴有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者。

2.血总胆红素已达342~427μmol/L(20~25mg/dl),且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者。

3.每小时胆红素上升>12μmol/L。

4.早产儿或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者,换血适应证可适当放宽。出生后1周以上虽胆红素上升至342μmol/L(20mg/dl),但因肝功能和血脑屏

5 禁忌证

新生儿换血疗法需要输入全血,输血禁忌证如:①在不能配型的情况下,由于白细胞、血小板HLA不合,或对供血者血浆中某种成分过敏而发生反应者。②各种免疫性疾病,由于血浆中抗红细胞抗体或C:补体可损害红细胞而发生溶血反应者。③尿毒症、高钾血症及酸中毒患者,由于库存血液红细胞破坏致血浆中钾浓度升高,乳酸含量升高。

6 准备

1.换血前地点准备  换血应在手术室内进行。

2.参加人员  最好有4~5名医护人员参加。包括手术者、助手、观察记录者、护士等,各负其责。

3.药物准备  生理盐水、肝素、10%葡萄糖酸酸酸钙、硫酸鱼精蛋白、急救药品等。

4.器械准备  按规定准备各种器械。换血前应将注射器、导管等放入肝素生理盐水内(2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6~8mg)抽注滑润,五通三通开关的各个通道接好备用。

5.新生儿准备  在换血前1h输白蛋白1g/kg,可增加排除胆红素量;置新生儿于开放暖箱,心肺监护,或心前区放听诊器。手术前停喂奶1次,防止呕吐物吸入,肌注苯巴比妥5~8mg/kg,使其保持安静。

7 方法

7.1 1.血源选择及换血量

(1)Rh血型不血型不合者,出生前用Rh、O型与母亲配血,生后则与新生儿配血。如无Rh血,亦可用Rh血(能较快移去抗体及胆红素)。过去多用新鲜血,现在有条件的地区多采用深低温(-80℃)保存的冷冻血换血。将新鲜血分离血细胞(经甘油化)和血浆(ACD抗凝)贮存于-80℃冰箱内,可保存3年。用前解冻,血细胞去甘油洗涤,将红细胞与血浆按不同比例配制,加肝素半量抗凝(100ml加3mg肝素)。

ABO血型不合,母为O型,子为A或B型者,最好用O型红细胞及AB型血浆的混和血,亦可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或用与患儿同型血。

(2)新鲜血用肝素抗凝(100ml血含肝素3~4mg),或用枸橼酸盐保养液(ACD或CPD),用ACD或CPD抗凝的血,不宜超过3d。如保存期超过24h,应监测血pH、K,并应注意低血糖(因保养液含高浓度葡萄糖,刺激胰岛分泌,使血糖降低),每换血100ml补25%葡萄糖液3ml。

(3)换血量为双倍的血容量,即160ml/kg,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降低胆红素50%。换血多采用脐静脉,或脐动、静脉。每次抽吸及推注血10~20ml,需2min,整个过程需1.5~2h,以防心力衰竭。

7.2 2.换血步骤

(1)换血途径:过去都选用脐静脉换血。保留脐带者,将导管直接插入脐静脉。导管插入时偏右上方约30°,使其与腹内脐静脉成一直线。导管插入脐轮5cm左右,血即可顺利抽出。脐带断面已愈合者,在腹壁上做腹膜外脐静脉切开。在脐孔上1cm处,局麻后做1.5cm横半圆形切口,逐层剥开,于正中偏右处找到脐静脉,按静脉切开插管法进行静脉插管。

现多采用双管同步换血,用脐动脉抽血,脐静脉注血,可减少静脉压波动及新鲜血的浪费,缩短时间。

(2)换血速度:每次换血量足月儿一般从10ml/次开始,如进行顺利,可增加到15~20ml/次,早产儿为5~10ml/次,约2min换1次,全过程在1~1.5h完成。

8 注意事项

1.换血过程中监测心率及呼吸,每换100ml血测静脉压1次。新生儿静脉压为0.78kPa(8cmH2O),如>0.78kPa考虑血量过多,应多抽少注。

2.开始及结束时各采集标本1次,检测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糖、血钙等。

3.输入的血要保持37℃,注意防止红细胞沉降,以免输入稀释的血。

4.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低体温、休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栓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