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目录

1 拼音

xīn lǐ yǔ yán xué

2 英文参考

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使用语言时心理活动的科学。广义地说,它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部分。由于语言和人类心理密切相关,所以心理学家一般都重视语言问题的研究。

3 心理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几次讨论。1954年奥斯古德(C.E.Osgood)等将1953年一次讨论会的专题论文汇编出版,书名为《心理语言学》。此后,心理语言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蓬勃发展,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它和语言心理学是同义语,许多人交替使用这两个名词。

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语言行为也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刺激和反应的结合。它是对语言和非语言刺激的反应系统,是一组习惯;反应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隐含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明复杂的人类言语,因此受到很多批评。

50年代末,N.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的出现,给心理语言学以很大的影响和刺激。从那时起,心理语言学主要是沿着认知研究的途径发展的。和行为主义观点相对立,这一派认为人类的言语是由规则支配的行为,语言的习得是规则的掌握。其中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认为对语言的直接经验不是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先天具有的语言机制才对语言获得起决定作用,具有先验论的倾向。持这派观点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理解、产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句子。

4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

①理解:人们在知觉、理解和记忆言语时的心理活动;

②产生:人们说出他们要说出的话语时所依靠的心理过程;

③获得:语言在人类个体身上是如何获得、发展的。

此外,它也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言语的神经基础以及言语障碍等问题。近年来,心理语言学除了考察句法和语义外,还越来越重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人们对语言的使用问题。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在实践上对语言教学(包括本族语和外语的教学)、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通讯、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以及宣传工作等都可起很大作用。汉语的结构和其他语言很不相同,人们在使用汉语时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独特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