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血脉瘀阻证

目录

1 拼音

xīn jì ·xuè mài yū z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blood vesse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心悸·血脉瘀阻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blood vessels[1])是指血脉瘀阻心脉,以心悸,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虚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1]

4 心悸·血脉瘀阻证的症状

心悸·血脉瘀阻证患者心悸不安,兼见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结代[2][3][4]

5 证候分析

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神失养[4]: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征[4]

6 心悸·血脉瘀阻证的治疗

6.1 治法

心悸·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理气[4]

心悸·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4]

6.2 方药治疗

心悸·血脉瘀阻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治疗[4]

心悸·血脉瘀阻证可用桃仁红花煎[备注]桃仁红花煎(《素阉医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制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加减治疗: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可加入桂枝、甘草以通阳气;龙骨、牡蛎以镇心神,诸药合用,使心络通畅,则悸痛自止。[4]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取心俞、郄门、内关、通里等穴为主[5]。瘀血阻滞者加曲泽、血海[5]

6.3.2 方二

[6]

选穴:以任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取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随证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方义: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月季花、韭菜、藕、山楂、红糖、桃仁、玫瑰花等[6]

6.4.2 推荐食疗方

[6]

1.月季花茶(《泉州本草》):将鲜月季花20g剥瓣,入盐水中反复清洗、沥干,放入茶杯中,以沸水冲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饮。

2.丹参饮(《时方歌括》):将丹参20g与砂仁6g置于锅中,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加入红糖搅溶即可。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3.加味桃仁粥(《食医心鉴》):桃仁21枚、去皮尖,生地黄30g,生姜适量,用500mL清水浸泡,绞取汁备用;砂锅加水适量煮粳米100g成粥,加入备好的汁液,稍煮,调入桂心末10g即成。佐餐服食。

7 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6][7])为病证名[7]。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7]。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7]。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7]。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7];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7][7]。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7]。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7]

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7]。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7]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详见心悸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3-10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43-4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5.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80.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