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散

目录

1 拼音

xǐng pí sǎn

2 处方

木香(炮)3克 全蝎(炒)1.5克 天麻(炒)3克 人参0.3克 白茯苓3克 白术(炒)3克 甘草(炙)3克 白僵蚕(炒)3克 白附子(炮)3克

3 制法

上药为末。

4 功能主治

治婴孩、小儿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5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大者加服,水少许,枣,同煎至五七沸,通口不定时服。

6 摘录

《活幼口议》卷十四

7 《普济方》卷三九五

7.1 方名

醒脾散

7.2 组成

人参5钱(去芦),丁香1钱,赤茯苓5钱,藿香叶5钱,白术5钱,白姜2钱(炮),甘草(炙)3钱,木香2钱(炮),厚朴(姜制)、南星(大者)3个,缩砂仁1两(同南星炒)。

7.3 主治

婴孩吐泻。

7.4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烧盐服。

7.5 制备方法

上锉。

8 《幼幼新书》卷十引《四十八候》

8.1 方名

醒脾散

8.2 组成

南星1个(去皮脐,用朱砂入在南星脐内令满,以面裹煨,火炮令黄,作散),白术1分。

8.3 主治

慢脾风。

8.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更入麝香少许,煎冬瓜子汤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仙拈集》卷三引王牧斋方

9.1 方名

醒脾散

9.2 组成

大黄2钱,槟榔2钱,黑豆丑2钱,白术2钱,炙草3分,木香3分,人参3分。

9.3 主治

痰嗽喘急,吐泻腹胀。

9.4 用法用量

每服3-5分,蜜调滚水下。如不能食,蜜拌抹乳上。服2次自愈。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幼幼新书》卷十引《茅先生方》

10.1 方名

醒脾散

10.2 组成

马芹子、白僵蚕、丁香各等分。

10.3 主治

小儿慢脾风。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炙橘皮汤调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 《幼幼新书》卷八引《朱氏家传》

11.1 方名

醒脾散

11.2 组成

天南星1两,大麦芽1两,白附子1两,良姜(用水煮天南星,煮干,只用南星,去良姜。以水1盏煮干,焙)1两,草果子(去皮,用面裹,煨香)2两。

11.3 主治

小儿脾积冷多困。

11.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用冬瓜子煎汤调,不去瓜子服。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得效》卷十二

12.1 方名

醒脾散

12.2 组成

人参、白术、白豆蔻、甘草、干姜、藿香各等分。

12.3 功效

醒脾胃。

12.4 主治

脾胃虚弱,吐泄。

12.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或半钱,姜汤下;如醒脾胃,冬瓜子仁米饮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普济方》卷三九四

13.1 方名

醒脾散

13.2 组成

大天南星1个(重2钱以上者),朱砂1块(如黄豆大)。

13.3 功效

醒脾,止吐泻。

13.4 主治

小儿脾胃气滞,吐食,并一切慢惊风,危困多睡。

13.5 用法用量

每服1字至半钱,煎金钱薄荷汤下。

13.6 制备方法

以天南星(热汤浸7次)开脐,入朱砂,用净薄纸湿裹,开地穴,深4寸,方围8寸,药仰安穴内,地上以黄泥饼盖,用泥固济,以炭火于地上烧,候火尽冷后,取研为细末,入脑、麝少许。

14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14.1 方名

醒脾散

14.2 组成

肉豆蔻1个,槟榔1个,胡椒24粒,茯苓2钱,木香1钱,藿香1钱。

14.3 主治

小儿慢惊,吐泻不止。

14.4 用法用量

每1钱,用水1盏煎,温服。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

15.1 方名

醒脾散

15.2 组成

厚朴1两(细锉,用水1盏,硇砂1豆许煮,取出,焙干,称1钱),草果子1个(面裹煨,去皮及面),人参1钱,茯苓1钱,甘草(炙)半钱,陈皮(去白)半钱,白豆蔻1个。

15.3 主治

小儿吐泻,传成慢惊。

15.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冬瓜子煎汤调下;枣汤亦得。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卫生总微》卷十

16.1 方名

醒脾散

16.2 组成

天南星(沸汤浸洗7次)。

16.3 主治

小儿吐泻初定,脾胃虚弱,恐生风者。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岁儿半钱匕,用河水7分盏,加冬瓜子7粒,同煎至半,放温旋旋与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7 《幼幼新书》(人卫本)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17.1 方名

醒脾散

17.2 组成

木香(用湿纸裹,热灰内煨)、白茯苓、白术(湿纸裹,热灰内煨,令纸干为度)、人参、草果子(去皮)、甘草(炙)、陈橘皮(去瓤)、紫苏子各等分。

17.3 功效

调理小儿众病。

17.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6分盏,加生姜1片,枣子半个,同煎4分,通口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6 附注

《幼幼新书》古籍本有厚朴。

18 《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

18.1 方名

醒脾散

18.2 组成

人参(去芦)1分,橘红1分,甘草(炙)1分,白术1分,白茯苓1分,木香1分,全蝎半两,半夏曲、白附子4个(炮),南星、陈仓米200粒。

18.3 主治

吐泻不止,痰作惊风,脾困不食。

18.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1片,大枣1枚,煎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6 附注

本方方名,《袖珍》引作“吉州醒脾散”。《普济方》有川乌。

19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19.1 方名

醒脾散

19.2 组成

人参(去芦头)、白术、白扁豆(炒)、白附子(炮)、天麻、酸枣仁(生用)各等分。

19.3 主治

小儿脾困昏睡,面色青白,内生虚风,不进乳食。

19.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乳食前煎生姜、枣汤调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9.6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心脾散”。

20 《幼幼新书》卷十引郑愈方

20.1 方名

醒脾散

20.2 组成

藿香叶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天南星1个(重7钱者,去心,入缩砂1钱丁香1钱,在南星内上面,却用星心封口,慢火焙熟,切碎)。

20.3 主治

小儿吐泻,脾胃生风。

20.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入冬瓜子少许,同煎至3-5沸,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1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刘氏家传》

21.1 方名

醒脾散

21.2 组成

人参2分,丁香20粒,白茯苓1分,白术1分,藿香1钱,甘草(炙)1钱,天南星1个(重7-8钱去心,用缩砂仁20个在天南星内,面裹煨熟,面焦黄为度,去面不用)。

21.3 功效

醒脾养胃,止吐利,进饮食。

21.4 主治

小儿吐泻脾困,病后神昏嗜睡,脉弱气短。

21.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6分,加生姜3片,冬瓜子14粒,同煎3分,温服,不拘时候。

2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2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孔氏家传》

22.1 方名

醒脾散

22.2 组成

人参(碾)、天南星(碾)各等分。

22.3 主治

小儿因吐,胃虚生风,胃气欲脱。

22.4 用法用量

旋抄,每服2味各半钱,加冬瓜子3-7粒,水1盏半,煎2茶脚许,通口服,不拘时候。胃气生为度。大人亦可服,须倍煎之,以知为度。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3 《直指小儿》卷二

23.1 方名

醒脾散

23.2 组成

全蝎(焙)半钱,白附子(炮)1钱,天麻(焙)1钱,甘草(炙)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石菖蒲(细节者)1钱,木香1钱,石莲肉1钱,白术1钱。

23.3 主治

小儿吐泻,脾困不食,痰作惊风。

23.4 用法用量

每服3字,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3.5 加减

有热者,去木香。

2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3.7 附注

《幼科折衷》有干姜、半夏;《幼科指掌》有陈皮、藿香、半夏。

24 《准绳·幼科》卷九

24.1 方名

醒脾散

24.2 组成

甘草(炙)1钱,冬瓜子半两,防风半两,人参1分。

24.3 主治

小儿惊搐后不语。

24.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竹叶、灯心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睡温服。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5 《幼幼新书》卷九引丘松年方

25.1 方名

醒脾散

25.2 组成

大天南星1两(每1个锉作5大块,用生姜1两切作片,厚朴1两锉碎,水3升煮,令南星透,拣去厚朴,生姜,只用南星,薄切,焙干),冬瓜子120粒,白茯苓半两。

25.3 主治

小儿慢惊脾困,及大患后全不进乳食。

25.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1片,煎至3分,温服;或用蝉壳煎汤调下亦得。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