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

目录

1 拼音

xíng jiān

2 英文参考

Xíngjiān LR2[中国针灸学词典]

xíngji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行间
汉语拼音Xingjian
罗马拼音Hsingchien
美国英译名Between Columns
各国代号中国LR2
日本2
法国莫兰特氏F2
富耶氏F2
德国LE2
英国liv2
美国Li2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2][2]。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阴茎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

5 穴名解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

行,足之用为行。或有经过、流动、传布之义。间,有隙义,指经过,病愈为病间。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

6 特异性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3]

7 所属部位

趾间[4]

8 行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正坐或仰卧取穴[5]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5]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肌肉)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骨骼)

9 行间穴的取法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正坐或仰卧取穴[5]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5]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缝端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行间穴[7]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7]

皮肤→皮下组织[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8]

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8]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8]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风,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9]

系本经之荥穴,有舒肝理气、调经和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证[9]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阴茎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9]

行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9]

行间穴主治头顶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面瘫;胁痛,口苦,黄疸,急躁易怒;疝气,小便不利,尿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足背肿痛,足趾麻木;中风,癫痫[9]

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9]

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9]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阴茎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9][9]

直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胀感[9],可放散至足背[9]

13.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行间穴的配伍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9]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行间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9]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9]

15 特效按摩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9]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用消痔灵注射液制备出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针刺“关元”、“曲骨”、“行间”等,20 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在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取患者双侧行间,进针后予强刺激泻法,要求患者有强烈的得气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动腰部(卧床者也要求适度转动腰部),动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运针一次,每次均用泻法,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疼痛剧烈者,第1日可治疗2次。共治90例,痊愈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治愈率为83.3%。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取任一侧行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尖略斜向病所方向,进针深度1~1.5寸,用平补平泻法,给予强刺激,得气后一般约捻转30 s即可,必要时每隔3 min捻转一次或加取对侧行间。留针30 min,多数能在1~10 min内完全缓解。共治疗83例,治愈7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取双侧行间、风池,行间进针20~40 mm,用捻转提插泻法;风池进针20~60 mm,用捻转泻法。两穴均施术1 min,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血管内皮功能及内分泌有改善。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9]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行间穴与人中、后溪配伍,针治因血钙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可使血钙增高,症状消失[9]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7-338.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9.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7-3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