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绦虫病

目录

1 拼音

xì lì jí qiú tāo chóng bìng

2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3 疾病概述

细粒棘球绦虫病(包虫病)是动物源性寄生虫,狗为终末宿主,它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羊为主要中间宿主,牛、马、猪、骆驼等也可感染,并成为传染源。感染者主要是经过消化道误食虫卵而被感染。

患者在临床上早期无明显症状,病程时间长。在病情较严重时,出现过敏症状及消瘦等。患肝棘球蚴病时,患者的右上腹部隆起,形成囊状物,触诊时有震颤感。患肺棘球蚴绦虫病时,患者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4 疾病描述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ccoccus granulosus(Batsch 1786)Rudodphi ,1805]属带科、棘球属又称包生绦虫Pallas(1716)首先注意到人和动物体内的棘球蚴囊相似,Goeze(1782)首先用显微镜研究了棘球蚴囊,发现了绦虫头节,证实它与带科的头系,Hartman(1965)以及其后的Rudolphi(1808)研究了犬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van Siebold(1853)用家畜患病内脏,Naunyn(1863)以及另外一些学者用人的棘球蚴囊,分别在家犬肠内育成成虫,逐渐搞清楚了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类动物,幼虫(棘球蚴或包虫)寄生于或其他动物体内,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成虫,该虫是绦虫中最短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由头节及链体组成。链仅具幼节、成节和孕节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强,其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28-48个(通常30-36个)。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承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孕节长大,其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亦称侧囊),含虫卵200-800个。 虫卵 与猪、牛带绦虫卵相似,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幼虫 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部委以及宿主的不同而异,小者直径可不足1cm,大者直径可至40cm内含有约2L囊液。棘球蚴为单房性囊,有囊壁和和内含物(生发囊、源原头蚴、子囊、孙囊和囊液等)组成。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厚约1-4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观察无细胞结构而呈多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亦称胚层,厚约22-25m,具有许多细胞核,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从生发层上有无数毛延伸至角皮层内。腔内充满液体,称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等,具有抗原性。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亦称原头节),原头蚴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70m×122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此外,还可碱石灰小体等。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顶突腺。生发囊亦称育囊,是仅一层生发层的小囊,有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据观察,最处有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处小蒂与胚层连接,在小囊内壁长出5-40个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原头蚴除向生发囊内生长外,也可向囊外生性原头蚴,由于可不断扩展,其危害较内生的棘球蚴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囊砂或棘球砂。一个棘球中可有无数的子原头蚴,一旦破裂而散播,即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许多新的棘球蚴,有的棘球蚴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

5 症状体征

棘球蚴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主要有:

1.毒性和过敏反应 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恶病质现象、荨麻疹和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若棘球蚴液多量渗出或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映而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继发性感染 如肝棘球蚴蚴囊破裂可今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囊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囊壁碎片等。

3.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肝可有肝区疼痛。在肺部可引起干咳、咯血、呼吸急促、胸痛等道症状;脑部受累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付乳头水肿、抽风甚至偏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破坏骨质、使之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有弹性,叩诊时可有震颤,包块破门静脉可致扶腹水若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

6 疾病病因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豺、狼等犬科是肉类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等多种食草类动物和人。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肠绒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包括人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细粒棘球绦虫 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 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大可长到30-40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感染或外伤时,可生发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虫,由于棘球蚴中含有大量原头蚴,故犬狼肠内寄生成虫可达千至上万条,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8周,成虫寿命约5-6个月。

7 病理生理

棘球蚴病,称报包虫病,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机械损害为主,儿童年轻人是高发人群,40岁以下者约占80%,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体格八月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六钩蚴侵入宿主组织后,其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和细胞侵润,逐渐形成一个纤细性外囊。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约占患者的20%以上,可同时累及数个器官。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发现于几乎所有部位,据我国新疆15298例病人分析,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占69.9%)。多在右叶,肺(19.3%),腹腔(3%)原发在肝向各器官转移(5.3%)次之。其他部位分别是:脑(0.4%)、脾(0.4%)、盆腔( 0.3%) 、肾(0.3%) 、胸腔(0.2%)、骨(0.2%)、肌肉(0.1%),胆囊(0.1%)、子宫(0.1%),以及皮肤,眼卵巢、膀胱,乳房、甲状腺等(0.4%)。在肺和脾内棘球蚴生长较快,甚至使一次肺叶萎缩,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萎缩、坏死,

8 诊断检查

棘球蚴生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无症状或体征且临床表现及其复杂。故早期难以确诊。在流行区应警惕此病的可能。首先应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与犬、羊等动物或皮毛接触史。可疑者可采用X线、B超、CT、MR(磁共振)及同位素扫描等物理诊断方法,特别是CT和MR,不仅可早期诊断处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但这些方法均难以对病变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而且有的方法费用较高,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如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或尿等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 血清学实验是常用的重要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

1.卡松尼(Casoni)批内实验 方法简便,1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阳性率78.6%-100%,但易出现假阳性(约18%-67%)或假阴性,已渐少用。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敏感且特异性较高,已有试剂盒供使用。

3.间接血凝实验(IHA)阳性率达80%,但敏感性低于ELISA。

4.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BC-ELISA)敏感性最高比常规ELSA高4-6倍且假阳性很少。

5.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从操作简便、易观察,很适于基层使用。 此外尚有对流免疫电泳(CIEP)、间接荧光体实验(IFA)、胶乳凝集实验(LAT)应采取综合方法。用2-3项血清学实验相互弥补不足,以提高准段准确率。

9 鉴别诊断

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10 治疗方案

治疗病人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术追注意避免囊液外溢,防止发生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感染。 内囊摘除术和新的残腔处理办法已使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早期较小的棘球蚴可试用阿苯哒唑、吡喹酮或甲苯哒唑等药物治疗。

11 并发症

在病情较严重时,出现过敏症状及消瘦等。患肝棘球蚴病时,患者的右上腹部隆起,形成囊状物,触诊时有震颤感。患肺棘球蚴绦虫病时,患者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12 预后及预防

在流行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结合法规强化人的卫生行为规范,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其内脏,不用其喂狗,严禁乱仍,提倡深埋或焚烧。

3.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 我国卫生部1992年颁布了新的全国包虫病防治规划,在流行区推行以健康教育,查治病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防治机构、定期开展防止检测、开展防治科学研究、加强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登记完全以及定期药物驱虫、捕杀野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几年实施,部分地区已取得了一定的哈过,但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对病防治重视程度还不够,经费严重不足,卫生、农木两大系统在防治工作中的协调统一有待加强,防治科研队伍不稳定等都迫切需要尽快解决。

13 流行病学

1.地理分布 细粒棘球绦虫宿主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长形成比较固定的公务间循环关系链。依据这种关系链,可将流行分为两型:   (1)森林型(北极型),分布无较寒冷的地带,主要在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   (2)畜牧型,分布较广泛,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以犬和欧偶蹄类家畜之间形成家养动物循环,其中有羊/犬、牛/犬和猪/犬等不动类型,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是绵羊/犬循环,其次是牦牛/犬循环,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山麓地带以及四川西部藏区。细粒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此病流行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南非及亚洲都有流行。在我国,流行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广大农牧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西北,陕西,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23个省(市区)都有流行或散发病例报道。在西北5省、区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4.5%之间,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着占32.1%,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成虫感染率在7%-71%之间。   2.流行因素  (1)虫卵污染外界环境:虫卵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耐低温至-56摄氏度,在干燥的环境中能生存11-12天,室温水中能活7-16天,对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孕节有强的活动能力,可在草地沿植物蠕动,致使虫卵污染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及水源等。虫卵可随狗或人的活动及尘土、风水散播在人及家畜活动的场所,犬及牛、羊等动物的身体各部位也可沾有虫卵。  (2)人畜等的感染方式:流行区牧民家中都养狗看家护畜,儿童多喜欢与家犬亲昵嬉戏;病死的家畜或其内脏多用以喂狗或抛在野外,犬、狼随意吞食:病犬、狼等粪便极易污染牧场,水源,造成了本病在动物间的传播流行:流行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畜群牧犬或皮毛接触较多,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多,许多人则通过食人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瓜果、水或饮料而受到感染。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因此,非流行区也存在着潜在的流行危险。

14 特别提示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结合法规强化人的卫生行为规范,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其内脏,不用其喂狗,严禁乱仍,提倡深埋或焚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