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简疗法

目录

1 拼音

xī jiǎn liáo fǎ

2 概述

吸简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1]。拔罐法是用排除杯、筒或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的,所以又称为“角法”或“火罐”气;并有称为吸筒疗法及拔筒法者[2]。通常多用竹筒,或陶瓷、玻璃等制成[2]。它是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而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郁血,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除湿、拔毒等作用[2]。此法,在《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苏沈良方》中都有记述[2]。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扭伤、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痛、高血压、疮疖痈肿、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症[2]。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用的罐口应光滑,大小要适宜[2]

2.拔罐的部位,要以肌肉丰满和毛发较少的地方为宜[2]

3.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在10~15分钟左右即可[2]

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2]

3 水罐法

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3]。此法是用煮水时水汽之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以吸着在拟吸拔的穴位或皮肤上的一种疗法[3]。由于此罐多用竹筒制成,因此,亦称竹罐疗法[3]。其操作方法如下:将竹罐放在清水中煮沸3~5分钟[3]。然后用镊子将罐从锅内取出,倒出罐内水,并迅速用毛巾擦去罐口余水,立即罩在治疗的部位上[3]。每次留罐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度[3]。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3]。此法具有通经活血,逐寒祛湿的作用[3]。常用于风湿痹痛,感冒风寒等症[3]。如配入药物同煮,则又称为药罐法[3]

4 闪罐法

闪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约需10余次)[4]。如操作时发现罐体太热,必须另换火罐,以免烫伤皮肤[4]。本法多用局部肌肉麻木等症[4]

5 留罐法

留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5]。亦称坐罐法[5]。是拔罐后,让火罐留在吸着的穴位上不去动它[5]。一般留置10~15分钟为度[5]。对镇痛效果较好[5]。惟此法吸着力强,夏季或皮肤较嫩的部位,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上会出现水泡[5]

6 走罐法

走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6]。亦称推罐法,或称拉罐法[6]。是拔罐时,把火罐推拉移动,以扩大作用面的方法[6]。此法宜选用罐口光滑的大罐,在罐口和治疗部位上分别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油膏之类的润滑剂,当火罐吸着后,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推移若干次,待局部充血出现红晕为止[6]。此法多用于腰背部及四肢肌肉丰满处,适用于风湿痛,失眠,胸闷等症[6]

7 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为拔罐法之一[7]。亦名刺血拔罐法[7]。是指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进行拔罐的综合治疗方法[7]。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7]。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火罐,每次留罐的时间,约在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次出血的总量成人不超过10毫升为宜[7]。一般每隔3~7天治疗一次,4~6次为一疗程[7]。主治肌肉劳损,扭伤,腰腿风湿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7]。但急性传染病,癌症及有出血倾向的病症和孕妇均不宜使用[7]。在大血管的部位须慎用[7]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7.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9.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1.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