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

目录

1 拼音

xiè xīn tāng

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泻心汤

2.1 处方

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2.2 功能主治

火证通治。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2.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泻心汤

3.2 组成

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3.3 主治

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3.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

泻心汤

4.2 组成

龙胆草、细辛、山栀子、大黄、甘草、乌豆。

4.3 主治

眼疼,血轮红赤。

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

泻心汤

5.2 组成

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麦冬1钱,犀角1钱,山栀1钱,黄连1钱,甘草5分,薄荷5分。

5.3 主治

两目赤肿痛,舌上生疮,出血,舌硬疼,大眦赤。此心火上炎也。

6 《种痘新书》卷十一

6.1 方名

泻心汤

6.2 组成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6.3 主治

麻疹,咳嗽烦渴。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症因脉治》卷二

7.1 方名

泻心汤

7.2 组成

川黄连、半夏、生姜、甘草。

7.3 主治

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8 《症因脉治》卷一

8.1 方名

泻心汤

8.2 组成

黄连、甘草、灯心。

8.3 主治

外感胁痛,少阴司政。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9.1 方名

泻心汤

9.2 组成

石膏1两,芍药半两,葛根(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3分,黄连(去须)3分。

9.3 主治

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1盏半,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0 《玉机微义》卷十五

10.1 方名

泻心汤

10.2 别名

泻心散

10.3 组成

大黄4两,黄连2两,山栀2两,漏芦2两,泽兰2两,连翘2两,黄芩2两,苏木2两,犀角1两。

10.4 功效

解热排脓,攻痈肿,生肌长肉。

10.5 主治

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10.6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5钱,水煎服。

10.7 附注

泻心散(《杏苑》卷七)。

11 《症因脉治》卷三

11.1 方名

泻心汤

11.2 组成

黄连、半夏、甘草。

11.3 主治

肺热身肿,心火刑金。

12 《儒门事亲》卷十二

12.1 方名

泻心汤

12.2 组成

大黄1两半,甘草(炙)1两半,当归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1两半,荆芥1两半,白术2钱半。

12.3 主治

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脉滑有力,经涌吐泻下后,继服本方。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异授眼科》

13.1 方名

泻心汤

13.2 组成

通草、山栀、黄连、生地、甘草、滑石、荆芥、防风、当归、芍药、大黄、紫草。

13.3 主治

夏月眼红,胬肉扳睛,热泪不止,刺痛难开,久不治,翳生瞳仁,身热,口舌生疮。

13.4 附注

方中紫草,《眼科撮要》作“柴胡”。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4.1 方名

泻心汤

14.2 别名

黄连汤

14.3 组成

黄连1两(去须)。

14.4 主治

小儿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心热颠狂谵语,二府涩黄者。

14.5 用法用量

每服5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1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7 附注

黄连汤(《济阳纲目》卷二十五)。

15 《圣惠》卷九

15.1 方名

泻心汤

15.2 组成

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炙)。

15.3 主治

伤寒6六日,毒气攻心,心胸妨闷,烦热不解,面赤大渴,壮热,身体疼痛。

15.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

泻心汤

16.2 组成

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16.3 主治

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16.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16.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17 《金匮》卷中

17.1 方名

泻心汤

17.2 别名

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三黄泻心汤

17.3 组成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17.4 功效

泻火燥湿。

17.5 主治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于结者。

17.6 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

17.7 药理作用

①抗缺氧作用《四川中医》(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药研究》(1988;6:24):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17.8 临床应用

1.吐血:史,五十岁。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大黄六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血证之一。我们从1981年7月-1982年7月,以泻心汤为主,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平素有烟、酒嗜好者36例,嗜食辛辣者9例,占60%左右。经胃和十二指肠检查而确诊者37例,经胃肠钡餐X线检查而确诊者17例,未确诊者6例。大便潜血试验(+++)43例,(++)17例;有呕血症状者29例。呕血量在100毫升以下者2例,200-300毫升13例,400-500毫升8例,600毫升以上者5例。经本方治疗后。痊愈者50例(呕血、便血消失,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两三次阴性);好转9例(呕血止,大便潜血试验(+);自动出院而中止治疗者1例。
3.天行赤眼:张某,男,32岁。三天来两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严重,且见水肿,眼眵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赤苔黄燥,脉数。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证属邪火上扰,治以清心降火。用泻心汤加玄明粉,服六剂。眼睑红肿消退,大便通畅而愈。

17.9 各家论述

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17.10 附注

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18 《保婴撮要》卷九

18.1 方名

泻心汤

18.2 组成

宣黄连、犀角各等分。

18.3 主治

心经实热,口舌生疮,烦躁发渴。

18.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