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目录

1 拼音

xiè xià jì

2 英文参考

formula for purg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泻下剂(formula for purgation[1])是指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2][2]。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2]

4 泻下剂的适应证

泻下剂适用于里实证,由于里实证的病因不同,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结合人体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立法处方亦应随之不同[2]。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2]

5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

使用泻下剂,如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之;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宜用表里双解法[2]。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2]。如兼有瘀血者,应配伍活血祛瘀药治之;兼有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治之[2]。对年老体虚,孕妇、产妇或月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2]。由于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2]。同时,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2]

6 泻下剂的分类

6.1 寒下剂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2]。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胀或满或痛、甚或潮热、舌苔厚、脉实等[2]。常以寒下药物如大黄、芒硝等攻下积滞、荡涤实热为主组成方剂[2]。由于里热积滞影响气机升降,导致气滞血瘀,故需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之品,如枳实、厚朴、桃仁、丹皮等[2]。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2]

6.2 温下剂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2]。症见大便秘结、脘腹冷痛喜按、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2]。常用泻下药物如大黄、巴豆之类与温里祛寒药物如附子、细辛、干姜等为主组成方剂[2]。若寒积兼有脾胃阳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益气之品如人参、甘草等[2]。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温脾汤[2]

6.3 润下剂

润下剂,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2]。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2]。常用滋润滑肠药如麻子仁、柏子仁、杏仁等,与泻下药如大黄等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2]。若因肾气虚弱或病后虚损津亏所致便秘,常用温肾益精药如肉苁蓉、当归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剂为济川煎[2]

6.4 攻补兼施剂

攻补兼施剂,适应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2]。症见腹满便秘,神倦少气,或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舌燥,苔黄燥,脉沉细弱等[2]。常用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与益气补血养阴药如人参、当归、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组成方剂[2]。代表方为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2]

6.5 逐水剂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2]。症见胸胁疼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2]。常用峻下逐水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为主组成方剂[2]。由于水饮壅盛,易致气机闭阻,故常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槟榔、木香等[2]。代表方剂如十枣汤、疏凿饮子[2]

表5-1 常用泻下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大承气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大黄为君,芒硝为臣

附、黄为君,硝归姜为臣

麻仁为君,黄杏芍为臣

芫花为君,甘遂大戟为臣

峻下热结

温下寒结

润肠通便

攻逐水饮

阳明腑实证

寒积便秘

肠燥便秘

水饮内停

图5-1 泻下剂的主要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