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

目录

1 拼音

xié shì

2 概述

斜视为病症名。又称“风牵偏视”“双目通睛”。指两眼不能同时正视前方。可由屈光不正或神经损害引起的眼肌平衡失调或眼肌麻痹所致。临床以内斜和外斜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一眼正视前方而另一眼却斜向一侧,眼睛转动受限。麻痹性斜视常因复视而出现头昏、恶心等症;若为共转性斜视,两眼视力差别较大。[1][1]

斜视是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时,该目标的像分别投射在两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视觉冲动通过视路传递到大脑枕叶视中枢,融合成为一个单一的物像,这叫双眼单视。两眼黄斑周围的视网膜上有许多类似成对的对应点,物像只有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才能形成双眼单视。要时刻保持双眼单视,两个眼球的运动必须互相协调,密切合作。它是在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控制下,通过两眼12条眼外肌来完成的(每眼有6条眼外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这12条眼外肌中有的呈拮抗作用,如外直肌收缩时内直肌必须松弛。有的呈配偶作用,如右眼外直肌收缩时,左眼内直肌必须作等量收缩。有的呈协同作用,如外直肌收缩时,需上斜肌与下斜肌协同完成。大脑皮质视觉中枢协调两眼球的运动,使分开的两只眼变为一个功能单位。如果中枢控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使视轴呈分离状态,即一眼注视目标,另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3 斜视的分类

斜视可分为共同性和非共同性的两大类。

(1)共同性斜视。眼外肌和它的神经支配部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在注视任何方向或更换注视眼时,斜视角不变。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共同性斜视的原因包括调节性与非调节性两方面。调节性因素,如部分内斜视与远视眼过度调节、过强的集合力有关。非调节因素,如眼外肌解剖异常、精神紧张或抑制等。

(2)非共同性斜视。即麻痹性斜视,一条或几条眼外肌发生麻痹,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位。临床上麻痹肌作用常使眼球运动受限。出现复视和一些全身症状,如眩晕、恶心、步态不稳,头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偏斜等。治疗方法,共同性斜视的治疗可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后者包括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眼、正位训练等。非共同性斜视应针对病因治疗,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维生素B族药物,能量合剂。药物治疗6~12个月以上,麻痹肌功能仍无恢复可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取四白、风池、合谷、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穴为主。内斜视加太阳、瞳子髎、球后;外斜视加睛明、攒竹。注意:针灸对该病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屈光不正所致者,可配戴眼镜或酌情选取手术治疗。眼肌麻痹所致者则须配合病因治疗。[1]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