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泻火止泻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3:03:49)[共93字]
摘要:《傅青主男科》卷下方名泻火止泻汤组成车前子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麦芽1钱,黄连3分,猪苓3分,泽泻5分,枳壳2分。主治小儿泄泻,身热如火,口渴舌燥,喜冷饮而不喜热汤。用法用量水煎服。......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泄泻
身热如火,口渴舌燥,喜冷饮而不喜热汤,方用泻火止泻汤 车前子(贰钱)茯苓白芍麦芽(各壹钱)黄连猪苓(各参分)泽泻(伍分)枳壳(贰分) 水煎服。作者:傅青主
- 《大小诸证方论》:[傅青主先生秘传小儿科方论泄泻方]〔热泻方〕
小儿身如火热,口渴舌燥,善冷冻饮料而不喜热汤,用泻火止泻汤∶车前子(二钱)茯苓(一钱)白芍(一钱)黄连(三分)泽泻(五分)猪苓(三分)麦芽(《大小诸证方论》明末清初傅青主公元1607──公元1684年
- 《大小诸证方论》:[傅青主先生秘传小儿科方论]儿科
奏功如神者乎?泻症则专责之脾矣。论理亦用汤可以取效,然而泻有不同,有火泻,有寒泻,不可不分。火泻者,小儿必然身如火热,口渴舌燥,喜冷冻饮料而不喜饮热汤,若亦以前方投之,则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为泻火止泻汤,方用∶车前子(二钱)茯苓(一钱)白芍(一钱)黄连(三分)泽泻(五分)猪苓(三一剂即止泻,车前、茯苓、泽泻、猪苓,皆止泻分水之圣药;白芍以平肝,使不来克脾;黄连清心火,不来助脾之热;用麦芽、枳壳
- 《石室秘录》:[卷五(书集)]儿科
如神者乎。泻症,则专责之脾矣,论理亦用煎汤,可以取效,然而泻有不同,有火泻,有寒泻,不可不分。火泻者,小儿必然身如火热,口渴舌燥,喜冷冻饮料而不喜热汤,若亦以前方投之,则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为泻火止泻汤。方用车前子二钱,茯苓一钱,白芍一钱,黄连三分,泽泻五分,猪苓三分,麦芽一钱,枳壳二分,水煎服。一剂即止泻。车前、茯苓、泽泻,猪苓,皆止泻分水之圣药,白芍以平肝,使不来克脾,黄连清心火,不来助脾
- 推拿加止泻汤治疗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笔者应用推拿加止泻汤治疗,效果颇佳。现将推拿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推拿疗法:基本取穴:推脾经、摩腹、揉天枢.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 (1)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者,加补大肠、推三关、揉外劳、揉脐。 (2)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时作时止,或夹有乳块食物残渣者,加补大肠、揉中脘、推三关、捏脊。 (3)大便黄褐热臭,水分较
- 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92例临床观察
2002年3月~2005年6月我院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9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我院172例小儿迁延性腹泻病例,诊断标准按照文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技术研讨会制定的迁延性与慢性腹泻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1岁52例,1~3岁40例。对照组80例,男48例,女3
- 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泄泻42例临床观察
的婴幼儿。无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因营养不良而成疳疾。笔者根据泄泻证候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型:即伤食泻,湿热泻,伤风泻。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泄泻42例,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17例,女25例。1岁以内17例,1~2岁9例,2~3岁7例,3~4岁6例,5岁以
- 温脾止泻汤为主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240例
【摘要】目的观察温脾止泻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40例患儿均煎服温脾止泻汤,并配合西医抗病毒、补钙、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结果治愈2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结论温脾止泻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温脾止泻汤;中西医结合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属中医儿科“泄泻范畴,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以
- 调肠止泻汤直肠滴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
【摘要】探讨调肠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将122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用调肠止泻汤直肠滴入治疗,对照组用思密达直肠滴入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2%vs70.4%,P<0.05)。结果表明,调肠止泻汤治疗腹泻型IBS有较好疗效。【关键词】结肠疾病;功能性;腹泻;调肠止泻汤;疗效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和腹部不
- 除湿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100例观察
笔者近年来用自拟除湿止泻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0例,获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男54例,女46例,年龄6个月~1岁37例,1~3岁48例,3~5岁1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8天;伴发热者58例,呕吐者27例,轻度脱水45例,中度脱水38例;每日泻下10次以下者84例,泻下10次以上者16例;大便镜检低倍下有少许脂肪球或白细胞(+)。1.2治
- 自拟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劳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某些家庭走向贫困。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治疗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很难治愈,常使患者停药后反复发作。那么如何提高治愈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用自拟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有器质性病变的除外),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就此谈一点临床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伴消瘦、乏力、食欲欠佳。选用临床病例30例
- 自拟参苓赤莲止泻汤治疗老年性慢性迁延性腹泻效果观察
近年来,老年性慢性迁延性腹泻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辨证以肾阳虚衰,脾气受损,正虚邪恋型居多。笔者自2000年以来,针对此型患者采用自拟参苓赤莲止泻汤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52~75岁,其中60岁8例,60~68岁32例,68岁20例;经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28例,过敏性肠炎16例,肠
- 蒲公英止泻汤肛门滴入治疗慢性腹泻122例体会
【摘要】对慢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患者122例,自拟蒲公英止泻汤随症加减,采用肛门滴入法给药,治愈97例,治愈率为79.5%;好转24例,好转率为19.7%;总有效率达99.2%。【关键词】腹泻;直肠;蒲公英止泻汤笔者自1996年以来,自拟蒲公英止泻汤随症加减,采用肛门滴入法(简称肛滴法)给药,治疗慢性腹泻1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2例
- 健脾止泻汤治老年慢性腹泻45例
根据张景岳“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观点,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老年慢性腹泻45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60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3个月。 临床特点:发作性腹泻稀水便或溏便,多夹有不消化食物,其中4例夹有黏液并便前伴有小腹痛,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缓或细弱,大便镜检均有未消化食物或脂肪球,其中7例有白细胞少
- 清肝泻火
清肝泻火 即泻肺。详该条。作者:
- 固本止泻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52例
【关键词】腹泻固本止泻汤慢性腹泻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自1999年以来,自拟固本止泻汤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慢性腹泻病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排除了肠道、器质性及内分泌等全身性疾病。其中男性28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2月至16年。1.2中
- 泻火汤总方
栀子丹皮(各叁钱)白芍(五钱)元参(贰钱)甘草(壹钱) 水煎服。 心火加黄连一钱,胃火加生石膏三钱,肾火加黄柏知母各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大肠火加地榆一钱,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一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治火何独治肝经,盖肝属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则诸经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须用下泄之药,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则得矣。作者:傅青主
- 泻火剂
1.凉膈连翘散(《银海精微》)凉膈连翘硝黄栀,芩连甘草薄荷施。热极眵睛[1]烦燥渴,泻火通腑功效奇。[组成]连翘10g,大黄10g,黄连10g,薄荷3g,栀子10g,甘草3g,黄芩10g。朴硝10g(药液冲服)。水煎服。[功用]泻火,解毒,通腑。[应用]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伪膜性结膜炎等病热毒炽盛者;亦可用于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病属同型者。2.眼珠灌脓方(韦文贵方)[
- 清肝泻火治疗精神分裂症案
刻诊:由家属陪诊,见其形体偏胖,面色红赤,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且语无伦次;饮食减少,大便干燥,舌质紫红,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细偏数。病属狂症,即精神分裂症,乃心肝火旺,阳明燥结证,治宜清肝泻火,逐瘀散结。方用达营汤加减,生大黄60克,生石膏6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3剂,水煎服,头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二诊:语无伦次有所改善,略能回答问题,但仍有喃喃自语,烦躁不安,夜不安寐,上
- 第二节 论经闭不行有三治宜补血泻火
不利,而经水闭绝不行,此乃血海干枯,宜调血脉,除包络中火邪,而经自行矣。此下焦胞脉热结也。或因劳心,心火上行,月事不来者,胞脉者,属于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宜安心补血泻火,经自行矣。此上焦心肺热结也。 楼氏曰:上东垣洁古治血枯之法,皆主于补血泻火也。补血者,四物之类。泻火者,东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则善食消渴,治以调胃承气之类:火在下,则大小便秘涩,治以玉烛之类,
- 泻火镇痛找合谷
uo;面口,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只要按摩此穴都能减轻或消除。它就好像万金油一样,因为用处太大了,所以有人称它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穴。合谷有一个最大的作用,那就是泻火镇痛。因为这个穴位经气旺盛,泻火镇痛的效果非常好。此穴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除痹疏风,行气面而通经清瘀。凡是和火有关的问题,合谷穴都可以处理。像头面部的一
- 升阳泻火除湿法治疗痛风的体会
【关键词】升阳泻火除湿法痛风 痛风属中医湿热痹范围。多因湿浊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而致。笔者采用升阳泻火除湿法治痛风82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76例,女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9年。 1.2诊断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准。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疼痛,影响行走,舌质红,体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缓。实
- 清肝泻火和胃治妊娠恶阻
主女科》顺肝益气汤:红参12g(另顿),当归15g,白术15g,麦冬10g,炒白芍12g,炒苏子3g,神曲5g,砂仁5g,陈皮6g,熟地15g,云苓6g。5剂,水煎隔日服1剂。后随访一切正常,顺产一女婴。 按:本例患者妊娠后剧吐不止,以致胃脉受伤,此乃胎气挟肝火犯胃致吐的恶阻重症。故首以黄芩、砂仁清肝泻火,安胎止呕,以汤药徐徐服之。待肝胃稍和,再治以清肝和胃护胎奏效。作者:王金亮山西省平遥中医院
- 涤痰泻火解郁治癫痫
性炎上,火极生风,最易夹痰浊上蒙清窍,扰乱神明。而痰阻气机,气郁亦可化火,火邪既成,往往又灼液成痰。痰火胶结,作乱猖獗。故临床又常痰火并见,且以忧思郁怒所生之肝火最为多见。鉴于此,阎艳丽以涤痰开窍,泻火解郁为大法,在辨证基础上,多以《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化裁,效果显著。 主要药物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党参10克
- 泻火消炎治口疮
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实践证明,中医药具有解决这一难题的优势。本病临床分型较多,大都根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故本病多从火论治,无论实证或虚证有火是其共性。实证应以清热泻火为主,滋阴生津为辅。虚证应以滋阴补气为主,以清虚火为辅,故清热泻火解毒是本病不可缺少的治疗原则。 四川蜀中药业生产的抗菌消炎胶囊,由金银花、黄芩、大青叶、百部、金钱草、知母、大黄七味中药按比例配伍
- 中医涤痰泻火解郁治癫痫验案
性炎上,火极生风,最易夹痰浊上蒙清窍,扰乱神明。而痰阻气机,气郁亦可化火,火邪既成,往往又灼液成痰。痰火胶结,作乱猖獗。故临床又常痰火并见,且以忧思郁怒所生之肝火最为多见。鉴于此,阎艳丽以涤痰开窍,泻火解郁为大法,在辨证基础上,多以《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化裁,效果显著。主要药物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党参10克,桂
- 泻火之剂
,诸病之中,火病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泻为泻者,大黄芒硝芩连栀蘗之类是也,有以散为泻者,羌防柴葛升阳散火之类者也,有以滋为泻者,地黄天冬玄参知母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有以补为泻者,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是也。} 黄连解毒汤〔三焦实火,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乾,大热乾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毒即火邪也,邪入於阳
-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呕吐门]火吐
此症若降火,则由脾而入于大肠,必变为便血之症,方用清火止泻汤∶茯苓(一两)人参(二钱)砂仁(三粒)黄连(三钱)水煎服。《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清骨散
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符。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银柴胡钱半,胡黄连、秦艽、鳖甲(童便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地骨、胡连、知母以平内热,柴胡、青蒿、秦艽以散表邪,引诸药入骨而补阴,甘草和诸药而泻火。〕《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清心莲子
(饮,《局方》)石莲参,地骨柴胡赤茯苓。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石莲、人参、柴胡、赤茯苓、黄各三钱,黄芩(酒炒)、地骨皮、麦冬、车前子、甘草(炙)各二钱。参、、甘草补虚泻火,柴胡、地骨退热平肝,黄芩、麦冬清热上焦,赤茯苓、车前利湿下部,中以石莲交其心肾也。〕《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水煎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求真》清黄宫绣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命门膀胱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讵知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震亨曰。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山草)制肾浮游之火攻于咽喉玄参(专入肾)。苦咸微寒。色黑入肾。书虽载能壮水。以制浮游无根之火。攻于咽喉。(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凡肾水虚损。相火上炎者。多有喉痹咽肿咳嗽吐血等症。)谓其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得此色黑性润。微寒以为节制。则阳得阴归。而咽喉不致肿痛而莫已也。然此只可暂治。以熄其火。非若地黄性禀纯阴。力能温肾壮水。以制阳光。即书有言服此玄参。可以益精明目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半夏泻心
(汤,仲景)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干姜、黄芩、甘草(炙)、人参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凡用泻心者,多属误下,非传经热邪。否而不泰为痞。泻心者,必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参、甘、大枣。〕《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人)泻肝膀胱火人中白(专入肝膀胱)。即溺白之物。故以白名。味咸气平。能泻肝经膀胱火邪。使之尽从小便而出。盖膀胱系溺白之故道。用此正以由其故道耳。今人病口舌诸疮。用之有效。降火之验也。(张杲医说云。李士常苦鼻衄。仅存喘息。张思顺用人中白散。即时血止。又延陵镇官鲁棠鼻衄如倾。白衣变红。头空空然。张润之用人中白药。治之即止。并不再作。此皆散血之验也。)故可以治痨热消渴。痘疮倒陷。牙疳口疮等症。但仅堪以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左金
(丸,丹溪)茱莲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黄连六两(姜汁炒),吴茱萸一两(盐汤泡),亦名茱连丸。肝实则作痛,或呕酸。心为肝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使火不克金,则金能制木而肝平矣。吴茱萸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寒者正治,热者反治,使之相济以立功也。左金者,使肺右之金得行于左而平肝也。〕再加芍药名戊己(丸),热泻热痢服之安。(戊为胃土,己为脾土,加芍药伐肝安脾,使木不克土。)《汤头歌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兽)清胃大热兼凉心血犀角(专入胃。兼入心)。苦咸大寒。功专入胃清热。及入心凉血。盖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口鼻为阳明之窍。凡毒邪必先由于口鼻而入。以至及于阳明胃腑。(时珍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饮食药物。必先入胃。)犀角为神灵之兽。食百草之毒。及众木之棘。角尖精力尽聚。用此苦寒之性。使之专入阳明。以清诸热百毒也。热邪既去。心经自明。所以狂言妄语。热毒痈肿。惊烦目赤。吐血衄血蓄
-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
(山果)泻肺降气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致火气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黄连解毒汤
(毒即火热也)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等分)。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血)衄(鼻血,音女六切)斑黄均可使。若云三黄石膏汤,再加麻黄及淡鼓。(见表里。)此为伤寒温毒盛,三焦表里相兼治。栀子金花(丸)加大黄,(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大黄,水丸。)润肠泻热真堪倚《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药鉴》:[新刻药鉴卷之一]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清则卫荣,荣散则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甘露
(饮,《局方》)两地(生、熟)与茵陈,芩枳枇杷(黄芩、枳壳、枇杷叶)石斛伦。甘草二冬(天、麦)平胃热,(等分煎。二地、甘、石斛平脾胃之虚热,清而兼补,黄芩、茵陈折热而去温,枳壳、枇杷抑气而降火。)桂苓犀角可加均。(加茯苓、肉桂,名桂苓甘露饮。《本事方》加犀《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泻黄
(散)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防风四两,甘草二两,黑栀子一两,藿香七钱,石膏五钱。栀子、石膏泻肺胃之火,藿香辟恶调中,甘草补脾泻热。重用防风者,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导赤
(散,钱乙)生地与木通,(甘)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等分煎。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气,木通泻心火入小肠,草梢达肾茎而止痛。)《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清胃散
(东垣)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足阳明胃脉循鼻外,入上齿中,侠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主上牙龈,喜寒饮而恶热∶手阳明大肠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侠口,主下牙龈,喜热饮而恶寒。足阳明别络脑,故脑痛;阳明之脉营于面,故面热;二经热盛,故唇口齿颊病而肿痛也;齿为骨属肾;牙宣、牙龈出血或齿缝出血也,亦名齿衄,乃肾病;若血多而涌出不止,为阳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桔梗汤
(《济生》)中用防已,桑皮贝母栝蒌子。甘枳当归薏杏仁,黄百合姜煎此。(桔梗、防己、栝蒌、贝母、当归、枳壳、薏苡仁、桑白皮各五分,黄七分,杏仁、百合、甘草各三分,姜煎。)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一方有人参,无枳壳。黄补肺气,杏仁、薏仁、桑皮、百合补肺清火,栝蒌、贝母润肺除痰,甘、桔开提气血,利膈散寒,防己散肿除风,泻湿清热,当归以和血,枳壳以利其气。)《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清斑青黛
(饮,陶节庵)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甘)草,便实参去大黄跻。(去人参,加入大黄。)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发斑虽由胃热,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青黛、黄连清肝火,栀子清胃火。引以柴胡,使达肌表;使以姜、枣,以和营卫。热毒入里,亦由胃虚,故以人参、甘草益胃。加醋者,酸以收之也。)《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汤头歌诀》:[泻火之剂]苍耳散
(陈无择)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苍耳子(炒)二钱半,薄荷、辛夷各五钱,白芷一两,末服。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浊气上烁于脑,则鼻流浊涕为渊。数药升阳通窍,除湿散风,故治之也。〕《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苍耳散
(无择)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即山根,辛,酸痛也。《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反化为水,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皆火热盛极白芷(一两)薄荷辛夷(五钱)苍耳子(炒,二钱半。)为末。食前葱、茶汤调下二钱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清骨散
治骨蒸劳热(火炎水竭,真阴销铄,故肌骨之间,蒸蒸而热也。李东垣曰∶昼热夜静者,无阴银柴胡(钱半)胡黄连秦艽鳖甲(童便炙)地骨皮青蒿知母(一钱)甘草(炙此足少阳、厥阴药也。地骨皮、黄连、知母之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柴胡、青阴;《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甘桔汤
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难救。火郁在肺甘草(二两)桔梗(一两。)或等分。王好古加法∶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加半夏、生加栀子、黄;不得此手太阴、少阴药也。甘草甘平,解毒而泻火;桔梗苦辛,清肺而利膈,又能升提血气,表匮》之法在表恶寒之,酸剂合天肝发粟本方除桔梗,名甘草汤(《金匮》)∶治同。本方加防风,名甘桔防风汤∶治同。本方加防风、荆芥、连翘,名如圣汤(宋仁宗)∶治上焦风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附子泻心汤
(仲景)治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伤寒心下满而痛者,为结胸,为实;硬满而不痛者,为痞,附子后复满,从外大黄(二两)黄连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此足太阳、手少阴药也。吴鹤皋曰∶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阳此邪汤以类而表故东因甚药本方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见前)。再去黄芩,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按之濡(音软,)关上脉浮(沉为实热,浮为虚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