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目录

1 拼音

xí dé xìng wú zhù

2 英文参考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3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1948 年有两位研究者, 一位名叫毛瑞尔 (Mowrer), 另一位叫维克 (Viek),他们用大白鼠做了一项实验, 先是把动物放在一个箱子里, 箱子的底部是用金属条做成的, 这些金属条可以通电,对动物施加电击。 然后让动物吃东西, 动物吃食开始以后 10 秒钟, 对动物进行电击, 可想而动物的吃食行为会受到抑制, 当然吃食行为就会减少。 实验动物又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大白鼠可以对电击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当它们受到电击后可以跳出来不再受到电击; 另外一组动物当受到地击后无论怎样跳,也不能免遭电击。 实验结果发现, 虽然两组大白鼠所受到的电击次数是相同的, 但是能对电击进行控制的那一组大白鼠, 比另一组对电击不能进行控制的大白鼠来到, 吃食的次数要多些。 实验这们推测说, 动物处在蒙受无法预料的电击的情况下,吃食的次数所以减少, 是因为它们产生了无助感 (sense of helplessness)。

另一个实验是这样做的, 把一只大箱子分成两个小 "房间", 中间有门相通, 门有个较高的门坎算作障碍物, 箱子的底部也安装有电击动物的金属条, 当动物在一个小 "房间" 里受到电击后, 便可跳过障碍到另一个 "房间" 里去, 这种实验装置叫做穿梭箱 (shuttle box)。 实验动物也分为两组, 一组动物在穿梭箱里受到电击后, 可以越过障碍逃到另一个 "房间" 里去, 另一组动物戴上 "枷锁" , 当受到电击后, 无论怎样挣扎, 也逃不出那个 "房间", 因此无法免受电击。 当实验进行一个阶段以后, 原来受到电击可以进行逃避的那一组动物, 如果放在穿梭箱里作实验, 当它们受到电击后, 便迅速跳过障碍物, 逃到对面那个安全的小房间里去。而原来受到电击后虽然努力挣扎, 却无法逃脱落击的那一组动物, 当在穿梭箱里受到电击后, 听之任之, 虽然忍受着痛苦, 却不作任何逃避的努力。 实验者们认为, 动物之所以 "听天由命", 这是因为经验告诉它们, 它们的一切努力不但不能使电击停止, 而且丝毫不能使之减弱, 动物产生了恐惧和无助感 (sense ofhelplessness), 以后动物就再也不会进行逃避反应了, 即使把它们在可进行逃避的障碍物上托来托去, 教给它们进行逃避, 也无济于事, 以后再把它们放在新的环境中, 即使受到电击也不进行逃避。 这种结果是动物在学习中获得的, 在学习中动物 "了解到", 不管如何努力都不能减轻它们的痛苦, 因此再遇有类似情景, 就不再企图挣扎, 而是听其自然了。实验还表明, 如果用英国的一种小猎兔犬进行这种实验, 这种动物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而用杂种犬进行实验则不容易形成。 另外,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之后,如果仍然在原来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这时给动物提供能控制电击的装置, 比如说按压一块板之后, 就可以使电击停止, 经过一番训练之后, 动物还可以学会穿越障逃到对侧安全的小 "房间" 里去。 不过这要经过艰苦的训练, 也就是说要经过更常时间的学习, 实验者们认为, 这是因为动物在获得 "习得性无助之后, 比起正常动物来, 它们产生 "动机" 的机会便少起来, 换句话说, 它们很少主动地发起一个动作、或 "念头"。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被试,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被试听噪音。 当被试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被试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被试把手指方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被试,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被试,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被试,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试,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 实验结果表,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被试,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上述实验说明, 当一个人产生了无助感以后, 影,它既可以使操作活动减退, 又可以使智力活动减弱, 对他的整个生活都会罩上一层灰暗的阴。

4 习得性无助研究的意义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在对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 多鼓励少惩罚, 万不得已必须惩罚时,切忌惩罚到产生 "习得性无助" 的程度。 一个人若是产生了 "无助感", 这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缺乏动力, 缺乏主动发起某种活动的首创精神, 对困难、对逆境表现为逆来顺受, 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特别注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