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细胞外膜 (最后修订于2010/3/2 21:19:06)[共355字]
摘要:细胞外膜是指在细胞膜的外面,覆盖着细胞表面的结构或物质。已知由于细胞种类的不同,而存在着许多化学性质上和形态上都各有差异的外膜。多数动物的卵是为糖蛋白物质所覆盖,而植物细胞则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包围着。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得知在某种变形虫中也存在着具有一定结构的外膜。例如,在一种变形虫(Chaoschaos)中,从紧靠细胞膜外面的20—30毫微米的基底层上突出许多直径5—8毫微米、长0.1一0.2微米的细丝。由粘多糖构成的与此相同的结构,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的尖端也能看到。现在已知即使在观察不到这种特定结构的情况下,在多数动物细胞的表面,也存在着含有糖蛋白和糖醛酸的多糖。覆盖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多糖称为糖衣。这些外膜根据其对细胞间的结合、细胞的透性以及离子环境等的影响,被认为它参于细胞功能的调节。......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强磁场中心在淀粉状沉淀与抗菌肽抗菌活性的相关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HAL-2引起大肠杆菌表面形态的变化近期,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王俊峰研究员课题组在抗菌肽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成分脂多糖的相互作用,以及淀粉状沉淀与抗菌活性之间的相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脂多糖诱导抗菌肽HAL-2形成淀粉状沉淀(LipopolysaccharideInducesAmyloidformationofAntimicrobialPeptideHAL-2)”为题在线发表在
- 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
身绘制个性化基因测序蓝图,提供更加高效的个体医疗。论文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物理教授简斯·冈德拉克表示,他们结合了生物和纳米技术,研制出这种DNA阅读器,阅读器内纳米微孔使用了一种取自耻垢分支杆菌的细胞外膜孔道蛋白A。这种纳米微孔只有1个纳米大小,仅够用来测量一个DNA的单分子链。研究人员把微孔放在一层浸泡在氯化钾溶液中的膜上,并施加一个小的电压,让电流通过微孔。不同的核苷酸通过纳米微孔时,回路中的
- 新技术有望实现1000美元测序个人基因组
身绘制个性化基因测序蓝图,提供更加高效的个体医疗。论文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物理教授简斯·冈德拉克表示,他们结合了生物和纳米技术,研制出这种DNA阅读器,阅读器内纳米微孔使用了一种取自耻垢分支杆菌的细胞外膜孔道蛋白A。这种纳米微孔只有1个纳米大小,仅够用来测量一个DNA的单分子链。研究人员把微孔放在一层浸泡在氯化钾溶液中的膜上,并施加一个小的电压,让电流通过微孔。不同的核苷酸通过纳米微孔时,回路中的
- PNAS:新技术实现纳米孔内快速测序DNA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物理教授简斯·冈德拉克表示,他们结合了生物和纳米技术,研制出这种DNA阅读器,阅读器内纳米微孔使用了一种取自耻垢分支杆菌的细胞外膜孔道蛋白A。这种纳米微孔只有1个纳米大小,仅够用来测量一个DNA的单分子链。研究人员把微孔放在一层浸泡在氯化钾溶液中的膜上,并施加一个小的电压,让电流通过微孔。不同的核苷酸通过纳米微孔时,回路中的
- 谷氨酸盐运输蛋白的结构
谷氨酸盐是大脑中居主导地位的兴奋性神经传输物质,通过跨膜谷氨酸盐运输分子在神经元中积累。细菌的一个氨酸盐运输分子GltPh的晶体结构,为基质及与细胞外膜表面上的运输分子相结合的钠离子提供了一个模型。现在,GltPh的一个双半胱氨酸突变体的结构(被半胱氨酸交联束缚在其“面朝里”状态)已被确定。通过与以前发表的该蛋白“面朝外”状态的结构进行对比,本文作者们为谷氨酸盐的钠耦合吸收提出一个分子机制。作者:
- 细胞凋亡早期检测
1PS(磷脂酰丝氨酸)在细胞外膜上的检测 PS从细胞膜内侧转移到外侧在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后不久发生,可能作为免疫系统的识别标志。AnnexinV,一个钙依赖性的磷脂结合蛋白,能专一性的结合暴露在膜外侧的PS,再通过简单的显色或发光系统进行检测。由于这是一种凋亡早期的活细胞检测(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都适用),可与DNA染料或别的晚期检测方法相结合来标记凋亡的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生物试剂公司CLONT
- JBC:研究发现胆固醇有抗癌功效
西蒙·弗雷泽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胆固醇有减缓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上。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了解胆固醇如何从细胞内部移动到细胞表面,进而强化细胞外膜。SFU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副教授ChrisBeh解释说:我们假设ORPs以脂蛋白结合并通过血液将脂肪运送出细胞外类似的方式绑定以及运输胆固醇进入细胞内。Beh和他的同事们指出
- 细菌内毒素影响酒精性胰腺炎发病
terology.2007Oct;133(4):1293-303.医学空间(MEDcyber.com)10月12日消息,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通过动物模型和细胞学方法证实,细菌内毒素是酒精性胰腺炎发生和发展的触发因子。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外膜的脂多糖(LPS),也是该菌的主要毒性部分,在细菌繁殖或裂解时均能释放。在内毒素血症时,胃肠道通透性增加。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Vonlaufen等人,通
-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作用于OH基上。上述酶位于胞浆膜外间隙,氨基甙类被上述酶钝化后不易与细菌体内的核蛋白体结合,从而引起耐药性。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引起细菌对一些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细菌对四环素耐药主要由于所带的耐药质粒
- 应用抗菌药物后,细菌为什么能产生耐药性,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于OH基上。上述酶位于胞浆膜外间隙,氨基甙类被上述酶钝化后,不易与细菌体内的核蛋白体结合,从而引起耐药性。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改变,引起细菌对一些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细菌对四环素耐药主要由于所带的耐药
- 青岛能源所合作开发出新型木糖脱氢酶细菌表面展示系统
构域基因inaPb-N融合起来,得到质粒pTInaPbN-Xdh,转化E.coliBL21(DE3)进行表达。该团队梁波等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实验,证实了绝大多数的蛋白位于细胞外膜,外膜组分的XDH酶活占全细胞的77%,而且该蛋白对菌体的生长没有造成影响。另外,与原始菌株中胞内的木糖脱氢酶相比,该蛋白的稳定性更好。D-木糖在菌体表面的XDH催化下,借助于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
- 纳米抗菌剂能有效对付细菌耐药性
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蒋兴宇研究组的赵玉云博士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中利用纳米抗菌剂对抗这种有了耐药性的细菌,取得进展。 据介绍,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所具有的低通透性,以及能将药物分子排出体外的外排泵系统,是其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而尺寸在1至100纳米的颗粒,易于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后不像小分子药物那样容易被细菌外排泵排出,而且纳米颗粒可以负载高浓度的分子,在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时发挥多价效应。利用纳米颗
- 下呼吸道感染不动杆菌59例耐药分析
,长期住院并应用三代头孢菌素、体弱等为产生ESBLs的危险因素,故有学者认为治疗不动杆菌感染不要选择不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主要是通过DNA螺旋酶A或B亚单位变异或细胞外膜转运蛋白减少产生的;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氨基糖苷钝化酶可使抗生素失活,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可能与此类抗菌药物应用较少有关;对磺胺甲唑的耐药是由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60例临床观察
阻塞性肺病的肺部感染反复发作,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②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③产生灭活酶。④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1]。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是产生β-内酰胺酶,此酶能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2],这是病原菌对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现,同源的PBPs染色体基因可部分转移至相关菌株,在细菌中快速扩散(克隆扩散)而造成严重威胁。抑制90%的菌株所需要的最低药物浓度(MIC90)的值可直接反映抗生素与PBPs的亲和性。 3细菌的细胞外膜通透性改变 3.1外膜通透性下降G-菌外膜通透能力变化较大,膜孔蛋白通道非常狭窄,能对大分子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外膜蛋白改变,引起膜通透性下降,减少抗生素吸收;G+菌缺少菌外膜,所
- 新RNAi技术
默好几个基因。成功的RNAi技术关键在,安全和高效。Anderson和研究小组的人员在siRNA动脑筋,他们在siRNA外面包裹一层脂质样的分子,名为脂醇的物质,这些分子可帮助siRNA穿越脂质的细胞外膜。研究小组成功地用脂醇可一次包裹5个siRNA,Anderson推测,用这种方式可一次包裹20个siRNA。为了提高RNAi技术的效率,MIT和Alnylam公司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多次重复的实验,寻
- Cell:转录因子决定肿瘤干细胞的命运
育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它们负责修复损伤、替代老化的细胞和组织。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小群癌症干细胞是许多恶性肿瘤生长失控的原因,这其中就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此前曾有一些研究通过细胞表面标志物(肿瘤细胞外膜上的蛋白)来鉴别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不过这些标志物一直存在着争议,也无法反映肿瘤细胞内部发生的分子过程。而这项新研究旨在区分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不同细胞亚群,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潜在的新治疗靶标。研究人员
- Science医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解析治疗蛋白
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进行研究,目前除担任UMDNJ教授,还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membrane),即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主要结构成份一般是蛋白质占60%-80%,类脂占20%-40%,碳水化合物约占5%(分布在类脂和蛋白质之间)。细胞膜会由于自由基等因素遭到损伤,细胞膜修复是维持细胞完整性和有效细胞功能
- 第六节 细胞因子受体
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包括IL-2、IL-3、IL-4、IL-5、IL-6、IL-7、IL-9、GM-CSF、EPO、LIF及生长因子的受体,其特点是每个受体的细胞外段均含有4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区域及靠近细胞外膜的trp-ser-X-trp-ser(即色氨酸-丝氨酸-任棸被?色氨酸-丝氨酸)的保守顺序功能段。表5-1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受体特点配体造血生长因子家族Trp-Ser-X-Trp-Ser功能段;4
- 美国研发“乐高”版人造器官把人类细胞当“积木”
细胞遵守最初编程制定的轨迹互相作用,四处扩展,逐渐发育成组织。”研究人员发表在31日出版的《自然·方法》杂志上的论文称,为限定类器官的3D结构,他们利用熟悉的DNA分子,并把单链DNA小片插在每个细胞外膜,既作为一种分子搭扣,又是一种“条形码”,指定了每个细胞在类器官里的位置。带有互补DNA链的两个细胞生长接触后,会很快扣在一起。如果DNA序列不匹配,细胞就会继续浮动。细胞还可以用多套DNA跟多个
- JBC:研究发现胆固醇有抗癌功效
西蒙·弗雷泽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胆固醇有减缓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上。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了解胆固醇如何从细胞内部移动到细胞表面,进而强化细胞外膜。SFU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副教授ChrisBeh解释说:我们假设ORPs以脂蛋白结合并通过血液将脂肪运送出细胞外类似的方式绑定以及运输胆固醇进入细胞内。Beh和他的同事们指出
- 研究表明超声波轰击细胞能够帮助药物吸收
东北网9月6日电据路透社6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5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超声波能暂时为药物和其它化合物进入细胞内大开方便之门。这项研究也许会大大促进今后的医疗保健工作。 据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莫利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超声波能引起气泡猛地崩裂,给在细胞外膜上轰开许多小孔提供了足够冲击力。研究人员在《医学与生物学超声波》(UltrasoundinMedicineandBiolog
- 使用碳纳米管提高患间皮细胞肿瘤风险
不同厚度的碳纳米管对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间皮细胞的作用。研究者观察到,与石棉纤维被间皮细胞包裹于吞噬小泡不同,碳纳米管可直接通过间皮细胞膜。同较粗的纳米管相比,较细的纳米管更容易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及细胞外膜。而碳纳米管的长度、结构和纯度对其细胞毒性影响甚微。随后研究人员将碳纳米管注射入小鼠体内,发现较细的纳米管(直径约50nm)更容易引发间皮细胞肿瘤,而较粗的纳米管(直径月100nm)引发肿瘤的几率
- 单一细胞中线粒体提取获得成功
而了解各种遗传疾病的产生机制。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先前用于提取独立稻米细胞中单一染色体的方法。他们利用激光将细胞外膜切开一个小口,然后使用另一束激光,像“钳子一般将线粒体与周围的物质分离开,最后,他们用一种末端不足1微米大小的微小吸管将线粒体提取出来。这种提取方法让研究小组能将单个线粒体置入小试管中
- 科学家查明抗抑郁药作用机制
好消息。相关论文分别在线发表于8月8日的《自然》和8月9日的《科学》杂志上。抗抑郁药主要作用是阻止一些特定化学物质输入脑部神经元,这些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复合胺等,它们用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而这些化学物质的输入则依赖细胞外膜上称作转运蛋白(transporterproteins)的分子通道。抗抑郁药正是在这些分子通道上发挥它的作用。但是抗抑郁药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深层机制却一直没有弄清。为了解决
- 新研究证明体内钠离子与心跳有重要联系
细胞的收缩与舒张全靠一种微小但却十分精细的电脉冲来控制。在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有着复杂的分子通道,当金属离子如钠、钾、钙通过这些通道时,就产生了这种电脉冲。而这些通道泄露或发生其他故障时,就会使心脏跳动不规则,也就是医学上的心律不齐。 研究小组用同步加速器光源探测了心肌细胞和神经系统电激细胞的部分钠通道的分子结构。他们发现,经过心肌细胞外膜的钠离子通道,其实是一个由4个部分缠结在一起的大分子结构,
- 核孔主要组分的三维结构
mpmann完成的,他补充了NPC和在细胞内不同部位间物质运输的主要工具——有被小泡的认识。早在1980年,Blobel教授就提出了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细胞内膜系统包括膜围绕的细胞核和小泡,它是由细胞外膜经过折叠内陷形成的。而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BrianChait和MichaelRout教授则在2004年PLoS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具有相似蛋白质折叠结构的NPC和有被小泡都是由初
- 微生物发电
授发现的发电的Geobacter菌。在这之前,1998年7月(14期)《细菌学》(Bacter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德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发现,有些还原铁的细菌中的细胞色素(一种转移电子到其它蛋白的专性酶),能跨越细胞外膜,直接将电子转移到外部金属上,形成电路。这是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电流的根本来源。这些发现为建造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细菌和电极以改进电子转移提供了前提。在2005年6月23日的《
- 科学家发现微型黄蜂大脑中存在发条式结构
轴突更窄,最小的轴突只有0.045微米。那非常让人惊奇,因为根据剑桥大学的西蒙-拉夫林和他同事们的分析,细于0.1微米的轴突应当没有任何作用。轴突以动作电位的脑电波形式携带信息,当一种化学信号导致细胞外膜上出现大量的通道来打开并允许正电荷离子进入轴突时就会产生这种动作电位。拉夫林说到,在任何时候这些通道中都会有一些会自发打开,但是参与的数量并不足以引发动作电位,除非轴突非常细小。如果只有一个通道自
- 果蝇中枢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基因和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A激活的氯离子通道有关[30]。GisselmannG等人在21世纪又发现GABA门控的离子通道有亚基GRD和LCCH3组成,且此通道介导了阳离子电流,亦显示了GABA调节兴奋性的作用。5.3一类细胞外膜孔道蛋白又名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此类生孔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构成了大的亲水通道,并且是电压依赖的阳离子选择性通道。其编码基因porin已被克隆、排序并定位于第二染色体的32B3-4位。对果蝇基
- 蒋兴宇和他的纳米世界
度,即十亿分之一米。因为与可见光的波长相比,这些纳米颗粒实在太小了,呈现谜一样的玫瑰红色。目前,蒋兴宇和他的团队正尝试用这种金颗粒去攻击革兰氏阴性菌。那类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反应后呈红色,不仅有坚固的细胞外膜能抵挡大多数抗生素,而且在其外膜上还有流出泵,可以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分子泵出体外,从而产生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中著名的成员之一就是“超级耐药菌”,而人类当前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对超级细菌束手无策。而金
- 铜绿假单胞菌107株耐药性分析
染为主,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一致[1,2]。 表3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较复杂,有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酶(PBPS)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外膜蛋白改变致通透性降低等,带有耐药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大量存在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表2显示10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活性最好的依次是碳青霉烯类-亚
- 揭示线粒体外膜蛋白形成的分子机制
n通过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结构的一种新视角,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细胞发挥功能的能量来源。细胞中能量的转化发生在线粒体的生物膜腔内,正常膜结构的缺失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一系列疾病。2011年,研究者Martin发现了细胞内膜中的复杂分子机器,如今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再次表明,这种分子机器不仅仅对于形成线粒体结构特征有作用,而且对于装配细胞外膜也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杂志Molec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本代口服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第四代头孢菌素在结构上7-氨基头孢烷酸母核C3位引用了含有带正电荷的季铵苯环基团。由于化学结构的改变,本代药物更易通过G-杆菌的细胞外膜,更易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并且对β-内酰胺酶更加稳定。所以适应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对G+菌、G-菌均有较高疗效。随着对头孢菌素研究的不断发展,第五代头孢菌素也相继问
- ICU病房痰标本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待观察,但其增长趋势应予以重视。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对所有产ESBLs菌表现出最强的抗菌作用。所测所有菌株仅1株对其耐药,耐药率为2.3%。有报道称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质粒介导的金属β-内酰胺酶及细胞外膜D2蛋白缺失等多种耐药机制,可导致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显示出非常高的耐药率,但本实验室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产ESˉBLs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西丁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氏
- 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65例耐药状况分析
丙沙星、培氟沙星、头孢他定均在20%以上,这3种药物耐药性增加与我院近年使用频度增高有关,且有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较复杂,有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酶(PBPS)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外膜蛋白改变致通透性降低、带有耐药质粒的绿脓杆菌的大量存在是造成绿脓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中,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比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要多,且可以在
- 补体活化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胞、上皮细胞等,SC5b-9是通过这些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从而导致细胞的溶解。Blanchard等[17]研究了C5b-9复合物在体外是如何导致细胞内膜功能的抑制及细胞死亡,提出37℃时,补体致敏细胞外膜,此时连在膜上的C5b-8显露出结合C9的多聚位点,增加C9后,形成C5b-9复合物,导致内膜功能迅速抑制,造成细胞死亡。 补体活化产物除本身可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外,还有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
- 第一个精选卵细胞试管婴儿诞生
术,仍告失败的原因。由于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存在缺陷,使普通的试管受精技术难以奏效。要想受孕成功,必须想办法将有缺陷的卵细胞排除在外。 为了检查一个卵细胞的染色体是否异常,研究人员用激光在卵细胞外膜上切一个小口,通过这个小口抽取极体(卵细胞中染色体组形成的结构),然后采用计算机检测技术,检查其所含的染色体是否正常。筛选出健康的卵细胞后,再进行普通的试管受精程序,就可以使妇女成功受孕。 为相
- DNA的提取和纯化
每一种组合分别提出精确的裂解条件不切实际,但仍可据下述一般准则来选择适当方法,以取得满意的结果。1)大质粒(大于15kb)容易受损,故应采用漫和裂解法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将细菌悬于蔗糖等渗溶液中,然后用溶菌酶和EDTA进生处理,破坏细胞壁和细胞外膜,再加入SDS一类去污剂溶解球形体。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从具有正压的细菌内部把质粒释放出来所需要的作用力。2)可用更剧烈的方法来分离小质粒。在加入E
- Science:“万能”流感疫苗研究获进展
细胞上。CR8071结合了血凝素头部的基底。大部分结合血凝素头部中和流感的抗体都是通过阻断病毒附着到宿主细胞上来发挥功能。“这两种抗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主要是通过阻止病毒颗粒离开感染细胞而发挥中和流感病毒的功能。”文章的主要作者、Wilson实验室副研究员NickLaursen说。病毒上的一个薄弱点抗体CR9114被证明是结合到了血凝素茎部的一个位点。“它阻止了血凝素蛋白发生病毒融合宿主细胞外膜
- 专家称新药物支架增加医生治疗复杂病人把握
物相容性,也就是不导致排异反应。生物相容性包括了三个方面:亲水性,非致炎性即不容易引起炎症细胞聚集,非血栓源性即血凝块不容易形成。生物相容性的多聚物能使血管得到正常修复:即快速、完整、功能完好的内皮化。 例如,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EndeavorSprint的多聚物是PC(磷酰胆碱)技术,PC模拟了红细胞外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能覆盖在使用坚固而柔韧的钴合金制造的独特模块式支架之上。这种
- 上海生科院发现心外膜祖细胞在心脏损伤时分化成脂肪细胞
在受损心脏中,心外膜来源的细胞(红色)转变为脂肪细胞(绿色)9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组的最新研究进展:Epicardium-to-fattransitionininjuredheart。该研究发现,在发育过程中心外膜祖细胞可以转变成心脏周围的脂肪细胞,这一过程在成体稳态心脏中并不发生,却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
- 血管重构、血管外膜与冠状动脉介入后再狭窄的关系
0%。再狭窄机制研究进展表明,血管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对损伤反应而发生新生内膜增生(包括平滑肌细胞激活、增生和迁移以及细胞基质分泌)[1~4]。最近研究表明再狭窄尚与血管重构(vascularremodeling)有关[4~6]。收缩性血管重构指血管球囊成形处血管管径或体积减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浸润和分泌对此起一定作用[10]。再狭窄过程可能是细胞增生所致内膜增生和血管几何改变所致血管重构的总和[
- 营养所合作研究发现心外膜在心脏修复中的作用
心外膜是位于心脏表面的一层间皮细胞组成的膜,在心脏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心外膜的心脏是不能正常发育的,缺少心外膜的小鼠死于胚胎早期。虽然心外膜在心脏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成体心脏受损修复过程中,心外膜如何发挥其重要功能还不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周斌研究组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WilliamPu研究组合作,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发现:心外膜细胞在心脏受损后发生上皮间
- 神经外膜束膜缝合术
经外膜缝合术或束膜缝合术。 2.陈旧性完全或部分周围神经断裂伤,切除损伤部分和神经瘤后,神经缺损<2.0cm;或当肢体处于中立位或稍屈曲关节(<20°)和断端游离后,两断端即可无张力对合者,适合行外膜缝合或束膜缝合术。 3.周围神经损伤或病变切除后,神经缺损>2.0cm;或当肢体处于中立位或稍屈曲关节和断端游离后,两断端仍不能对合者,适合行束间神经束移植术。 [术前准备] 1.同周围神经探
- 神经外膜缝合术
经外膜缝合术或束膜缝合术。 2.陈旧性完全或部分周围神经断裂伤,切除损伤部分和神经瘤后,神经缺损<2.0cm;或当肢体处于中立位或稍屈曲关节(<20°)和断端游离后,两断端即可无张力对合者,适合行外膜缝合或束膜缝合术。 3.周围神经损伤或病变切除后,神经缺损>2.0cm;或当肢体处于中立位或稍屈曲关节和断端游离后,两断端仍不能对合者,适合行束间神经束移植术。 [术前准备] 1.同周围神经探
- 内窥镜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结果
2006年05月09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Vol.33No.11P.984-98613(南京)为了探索内窥镜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应用和初步临床效果。研究者从2004年7月至10月共对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胸部小切口、在VasoView5内窥镜下进行心外膜微波消融。使用FLEX10微波探头将左、右肺静脉周围包绕,65W、90s连续消融,在肺静脉周围造成环形消融线。所有病例均于手术
- 心外膜外脂肪垫与术后房颤无关
EpicardialFatPadNotTiedtoPostopAtrialFibrillation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在心胸手术中保留心外膜外前壁脂肪垫并不会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文章的全文发表在1月23日出版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来自康乃狄克大学医学中心的Kluger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主动脉前方的脂肪垫中有副交感神经分布,但如果能够在冠
- 血管外膜剖开法解除手指再植再造术后顽固性动脉痉挛
【关键词】手指再植再造术;顽固性动脉痉挛;血管外膜剖开法 血管痉挛是显微外科手术中及手术后经常发生的并发症,属于机体的生理保护性反应,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一般认为痉挛次数超过3次,持续时间超过30min的血管痉挛属于顽固性动脉痉挛。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再植再造手指248例288指,对发生动脉痉挛的病例经过保暖、镇痛、镇静、机械或液压扩张、药物解痉等常规方法处理无效之后,采取使
- 外膜和动脉病灶:是无辜的旁观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
surfaceadjacenttotheregionwherethethreadwasplaced.2004(AS杂志)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外膜炎症对兔股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提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外膜炎症可导致兔股动脉内膜增生,而在内膜增生之前伴随着血管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核因子κBp65的阳性表达,外膜炎症可能是通过激活上述细胞中的核因子κB从而启动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导致内膜增生。Experim
- 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2006年10月01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Vol.34No.4P.316-31813(南京)为了探索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者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对4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了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病变28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病变5例,冠心病8例、孤立性房颤5例。将FLEX10微波探头完整包绕4个肺静脉入口及下腔静脉开口至三尖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