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

目录

1 拼音

xiāo yáo sǎn

2 英文参考

xiaoyao pow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逍遥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柴胡10g、当归10g、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煨生姜3g、薄荷3g,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主治因肝气郁结、脾虚血弱所致的肝郁脾虚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

逍遥散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镇静、保护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抗炎、抗氧化、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同时又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及流变学功能;有保肝、利胆、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对肝胆、胃肠疾病治疗有明显的针对性;对经前期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等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治疗作用。[1]

4.1 别名

逍遥汤

4.2 处方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2]

柴胡、炒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五钱[3]

柴胡10g、当归10g、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煨生姜3g、薄荷3g[4]

甘草4.5g、当归9g、茯苓9g、芍药9g、白术9g、柴胡9g。[5]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荣益卫,止嗽消痰,降火滋阴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发热盗汗,减食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产后亡阴血虚,心烦自汗,精神昏冒。口舌生疮。或因劳疫所伤,或食煎炒,血得热而流于脬中,小便带血。乳母肝脾有热,致小儿痘疮欲靥不靥,欲落不落。女子月经来少色淡,或闭不行。怒火而致翻花疮。血虚小便不禁。肝胆二经郁火,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背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六经伤寒阳证;或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砂淋、崩浊。心肝郁而致肝痈,左胁痛,手不可按,左胁见紫色而舌青。肝家血虚火旺,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小腹重坠。伤寒火郁于中,干咳连声而痰不来,或全无痰。肝郁血虚所致的神疲食少,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养血[5]。治肝郁血虚而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寒热往来,月经不调,乳房作胀[5]

4.4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5]。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5]。煎服[5]

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煨姜一块,薄荷少许,水煎,不拘时服[5]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5]

4.5 方解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除额,与督脉会与巅”。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受损,不能调和而致往来寒热。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在妇女多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方中以柴胡疏肝解瘀,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5]

逍遥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加薄荷少许以增疏散条达之功;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煨姜与归、芍相配,以调和气血,与苓、术相配以调和脾胃[5]。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则诸症自愈[5]

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之用。[5]

4.6 临床运用

逍遥散是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剂,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两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5]

4.6.1 加减法

若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5]

4.6.2 使用禁忌

情志不遂之抑郁者,应辅以心理治疗,使患者心情乐观,方能获效。[5]

4.6.3 逍遥散治伤寒

恶寒发热,倦怠懒言,神气怯弱,两脉虚弦,此甲木内郁,生气不荣,阳明受病也。是皆木郁土衰之故,木气既郁,惟和风可以达之,阴雨可以滋之,逍遥散。(《马元仪医案》)

4.6.4 逍遥散治肝郁内热

肝郁木不条达,致成内热,拟用逍遥散加减法:柴胡1钱5分,当归身2钱,炒白芍2钱,白茯苓3钱,广郁金1钱,甘草7分,薄荷5分,生姜1片。(《南雅堂医案》)

4.6.5 逍遥散治呕吐

呕吐时作时止,每吐必尽倾而出,症系肝郁所致,法宜开郁平肝,庶木气条达,则其患自平。仿逍遥散法:柴胡1钱,白芍药3钱,白术3钱,当归身2钱,白茯苓3钱,陈皮8分,甘草5分,生姜2片。(《南雅堂医案》)

4.6.6 逍遥散治月经不调

经水不调,咳嗽,潮热往来,骨蒸劳热,口干,大小便不爽,血虚肝燥使然,拟用逍遥散。(《南雅堂医案》)

4.6.7 逍遥散治血风疮

一妇人患此作痒,五心烦热,以逍遥散数剂而止。(《外科发挥》)

4.6.8 逍遥散治牙痛

一妇人发热齿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调,此脾经血虚,用逍遥散加升麻寻愈。后因怒复痛,仍以前药加川芎而痊。(《校注妇人良方》)

4.7 现代适应证

逍遥散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加减应用[6]

近代也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精神分裂症等属肝郁脾虚者[6]

上述适应证来看大部分为感染性疾病,仅4种病为妇科非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只要适合中医主治的内容均可大胆使用,现就适应证病因机理简述如下[6]:

4.7.1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肝病理组织学或症状、体征、B超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胸胁胀满等症状。[6]

4.7.2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等导致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由于肝的病理改变导致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失去正常关系,肝血管循环紊乱形成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漏人腹腔;同时肝硬化造成低蛋白血压,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成分渗出;淋巴液回流受阻,使之渗出腹腔;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使肾钠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加等均是导致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6]

4.7.3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6]

4.7.4 胆石症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或细菌性炎症。胆道感染与胆石症互为因果关系,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瘀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胆囊管梗阻,胆囊肿大,压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进一步发展为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如果反复发作,胆囊中脓液进入胆管和胰腺管可引起胆囊炎或胰腺炎,也可引起胆囊穿孔,或穿破到十二指肠等器官形成胆囊胃肠道内瘘。[6]

4.7.5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有3: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该菌有鞭毛,对胃黏膜穿过能力强,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强烈炎症反应;该菌细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饮食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病变。④其他因素如含胆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刺激等或单独或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导致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6]

4.7.6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并不是胃肠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由于患者神经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而每次发病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6]

4.7.7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产后或流产时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组织炎症直接蔓延、宫内节育器及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播所致,主要见于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输卵管炎及脓肿或积脓、急性盆腔腹膜炎、结缔组织炎等。感染的细菌可以是单纯需氧菌、单纯厌氧菌或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可伴有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重要病理改变是充血水肿和渗出,管腔部分可发生水肿阻塞、瘀血、坏死等改变,临床上表现为下腹疼痛及发热中毒症状等。[6]

4.7.8 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实质上是乳腺囊性增生病,一是由于体内雌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二是由于乳腺实质成分中雌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不齐,从而出现乳房一侧或双侧弥漫性增厚,出现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6]

4.7.9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目前病因尚不明了,25%~50%由遗传因素所致。雌激素和孕激素可刺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子宫肌瘤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和组织中雌二醇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增高。临床上分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3种,肌瘤为实质性球型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血量异常和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增多、腹痛、腰痛、排尿障碍、不孕等症状,触诊常可发现下腹部正中有肿块。[6]

4.7.10 经前期紧张症

经前期紧张症即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可自然消失。其主要病因一是精神社会因素,主要是精神紧张和社会环境压力增大;二是卵巢激素失调;三是神经递质异常,黄体后期循环中类阿片肽浓度异常下降;四是5-羟色胺、单胺类活性改变及维生素B6缺陷等。[6]

4.7.11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实质上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退化及垂体和下后脑功能退化,从而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孕酮分泌减少或无孕酮分泌,总体雄激素水平下降,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催乳素浓度降低等各种激素分泌异常,导致临床上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致潮热和面部阵阵发红,精神神经症状为焦虑、易怒、记忆力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而出现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骨矿含量改变及骨质疏松而出现骨骼病变。[6]

4.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逍遥散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6]。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并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6]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柴胡煎剂能较强地抑制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等;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牛痘病毒、流感病毒、疟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注射液还能抑制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臣药白芍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红色皮癣菌等部分真菌也有抑制效果;并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臣药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佐药白术除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亦有抑制作用。茯苓乙醇提取物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幽门螺旋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甜素对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水疱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牛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抑制效果更加明显;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力强;甘草酸单胺可灭活HIV;甘草多糖可抑制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使药薄荷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支气管包特菌、黄细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球菌及霉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同时对蛔虫及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则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金葡及白葡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沙门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部分真菌如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疮毛癣菌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这些作用均有利于上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7]

4.8.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柴胡注射液可通过某些环节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发热,柴胡粗皂苷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与眠尔通相似的镇静、镇痛作用;柴胡皂苷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促进ACTH分泌,增加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臣药白芍所含芍药总苷通过增敏脑内H1受体而具有降温作用,而有明显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同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臣药当归同样具有镇痛作用,当归注射液可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元代谢,减少脑梗死面积,促进损伤后神经元修复和生长,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再支配作用;同时当归所含阿魏酸有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白术、茯苓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白术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甘草所含FM100不仅有抗惊厥、镇静作用,而且具有镇痛作用,甘草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注能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生姜同样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薄荷局部应用有止痛作用。值的重视的是该方剂中的白芍、白术、柴胡、甘草均能兴奋肾上腺皮质轴,从而促进皮质激素的分泌,加强抗炎、解热作用,促进三大物质代谢,特别是允许作用,可促进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提高机体的适应性。[7]

4.8.3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柴胡所含柴胡皂苷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促进ACTH分泌,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强度与泼尼松龙相似;其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不同的炎症过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肉芽组织增生比抗渗出作用更强。臣药白芍所含白芍总苷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可以明显增加胸腺重量,增加胸腺皮质和髓质的淋巴细胞浓度。白芍总苷能抑制IL-1、TNF、PGE2过度分泌,增强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NO水平,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渗出、水肿和增生都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其抗炎作用与其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有关。当归也有抗炎作用,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提高SOD及Ca2+-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Ca2+、NO含量和NOS活性,具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所含阿魏酸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各项功能,而且对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免疫功能却有促进作用。佐药白术能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提高RBC中SOD及GSH-Px活性,降低LPO水平;白术内酯能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都是有效的抗炎剂。生姜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功能,对炎症的早期及晚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的溶血,降低MDA,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通过抑制PGE2作用及减少内源性PGE2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则通过:①抑制纤溶酶系统的活化;②降低血清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促进作用;③抑制细胞膜通透性的亢进3个环节发挥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所含各药味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因此对上述适应证的炎症有治疗作用。[7]

4.8.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柴胡对T、B淋巴细胞的功能有调节作用,其所含柴胡多糖能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的恢复,能诱发IFN-γ,增加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柴胡多糖还能明显提高ConA激活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活性。芍药所含芍药总苷对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能提高TH细胞,抑制TS细胞,提高TH/TS比值,对功能亢进者抑制之,低下者促进之,并能抑制组胺释放;对巨噬细胞发挥双相调节作用;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对B细胞和体液免疫均具双相调节作用。当归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促进T、B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通过经典途径使补体活化,有良好的干扰素诱导活性,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活化作用,其所含免疫多糖可使B淋巴细胞分化到不同的成熟阶段,部分细胞群成熟为抗体分泌细胞,这种作用甚至不需巨噬细胞或T辅助细胞参与;同时免疫多糖还直接参与抗体反应的T淋巴细胞,而不诱导正常胸腺细胞和抗氢化可的松胸腺细胞的增殖;当归增强细胞毒T细胞功能,其杀伤活性可增加80%。茯苓所含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既能增强细胞免疫,又能增强体液免疫,茯苓多糖和羟乙基茯苓多糖体内、体外试验均能增加细胞免疫反应,可使细胞毒性增强20~28倍,使玫瑰花结节形成率及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加,这些作用可能与茯苓多糖诱导IL-2产生有关;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胸腺、脾脏及淋巴结重量明显增加;茯苓多糖使吞噬细胞吞噬指数增加58%;茯苓素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调节功能,但对淋巴细胞转化及抗体产生能力有抑制作用。白术同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免疫抑制动物TH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TH/TS比值,增加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使IL-2水平显著提高;白术水浸液能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及1L-1、1L-2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数量,增加脾脏及胸腺重量,增强淋巴细胞功能。甘草不仅有抗过敏作用,而且甘草酸腹腔内注射可使脾脏和胸腺重量增加,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能使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Lx还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生成,防治过敏性休克,而且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能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生姜不仅能抗5-HT,而且能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由此可见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免疫促进作用,可明显解除免疫性病理损伤过程。[7]

4.8.5 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逍遥散的各味药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等作用是一致的,对肠管的作用除柴胡有兴奋作用外,其余均有解痉作用,由于白术的双相调节作用使肠管恢复正常的运动。[7]

君药柴胡所含粗皂苷通过中枢抑制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其所含酸性多糖部分BR-2能增强胃黏液分泌和胃黏膜组织及胃液中己糖胺和唾液酸的含量,有减少溃疡系数的倾向,并有抗胆碱酯酶作用;柴胡提取物对胰腺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柴胡皂苷则能兴奋肠平滑肌。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牡丹酚可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芍药苷与甘草FM100合用时有协同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芍药水提取物高浓度时能抑制胰腺淀粉酶的活力,低浓度可使八肽胆囊收缩素所致胰腺胰泡分泌淀粉酶的效价降低10倍;对肠道平滑肌具有显著的解痉效果。当归流浸膏及挥发油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肠收缩有抑制作用,其所含阿魏酸可抑制胃肠推进运动。茯苓对肠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使肠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并可使胃酸酸度降低,具有抗溃疡作用。白术对肠管功能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兴奋又能抑制肠管;白术水煎剂在正常情况下对肠管有兴奋作用,当肠管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则兴奋之,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白术能促进小肠隐窝细胞株增殖,促进上皮细胞移行,对小肠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能抑制胃液分泌量,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促进胃黏膜的细胞增殖,因此白术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胃黏膜损伤有治疗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能使胃酸的游离酸度及总酸度明显降低,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并能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促进胃黏液分泌;甘草所含甘草锌能促进纤维细胞合成纤维,甘草还能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因而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同时甘草还具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可有效地抑制痉挛。生姜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生姜煎剂可显著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PG,有黏膜保护作用,弱化蛋白酶,抑制胰酶,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薄荷及其有效成分均具有解痉作用。[7]

4.8.6 对肝、胆的作用

君药柴胡水浸液与煎剂能使总胆汁排出量与胆盐成分增加,对试验性肝炎能使破坏了的肝脏胆汁分泌功能及化学组成较快恢复正常;柴胡及柴胡合剂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其所含柴胡皂苷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使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复或接近正常,使血清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下降,并使肝硬化减少,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吸收;柴胡皂苷等对肝硬化动物有减轻间质性炎症的作用。臣药白芍对多种试验性肝损伤模型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对急性肝损伤白芍可使AST、ALT降低、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恢复,对免疫性肝损伤亦有保护作用。当归水提物、挥发油及其所含阿魏酸钠可增加肝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ALT,降低胶原蛋白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同时明显促进胆汁分泌。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使肝损伤及其代谢障碍明显减轻,连续给药可明显加速肝脏的再生速度,使肝重量明显增加,同时茯苓醇能促进肝内纤维组织吸收,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降解,具有抗硬化作用。白术亦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分泌;白术所含苍术酮口服能抑制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防止肝糖元减少、脂肪浸润、组织坏死和肿胀,白术煎剂还能促进肝细胞增长,降低ALT,防止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甘草所含甘草酸类化合物能抑制磷脂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肝脏各种酶的释放,因而可改善肝功能;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并能减轻组织间质性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抑制肝硬化。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对急性肝损伤均有抑制作用,8-姜辣醇还有利胆作用。薄荷醇及薄荷酮均有显著利胆作用,同时薄荷注射液对肝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能降低ALT、AST。[7]

4.8.7 对心脏、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柴胡对心脏的作用比较复杂,柴胡皂苷有抑制心肌作用,而含山柰苷的黄酮提取物则有增强心肌收缩振幅的作用;柴胡粗皂苷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并有明显的抗凝作用,抑制血小板血栓烷的形成,同时具有降血脂作用。臣药白芍水提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抗心肌缺氧,扩张血管和降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湿重,抑制血栓形成。当归对心脏可以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延长平台期,抑制异位节律点及提高致颤域,从而可抗心律失常;当归可增加冠脉血流,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降低心率,对抗自由基,从而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的面积;当归还能降血脂,其所含阿魏酸可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降低TXA2含量,升高PGI2/TXA2的比值,升高血小板cAMP水平,抑制磷酸二酯酶,直接对抗TXA2,增强PGE2活性,因而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黏滞度,减少血栓湿重,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术、茯苓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故而可减轻心脏前负荷。白术还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和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同时有降压作用。甘草提取液对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甘草中异甘草素及黄酮组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甘草能降血脂,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生姜对心脏血管则有兴奋作用,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剂,姜辣烯酮能增加心房收缩力,使血压产生一过性降低、明显升压和持续降压三相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对改善心脏功能、血液流变学大有益处。[7]

4.8.8 抗肿瘤作用

君药柴胡所含皂苷d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腹水以外的同种、同系癌具有明显的延长生命的效果;柴胡制备的具有抗癌效应的肿瘤坏死因子能使肝癌细胞坏死和裂解。当归所含5种多糖对移植性肿瘤均具一定的抑制作用。白术挥发油之中性油对食管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挥发油对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肉瘤抑制作用最强;白术制剂皮下注射能降低白细胞的增殖率,降低恶性度和侵袭性,使瘤细胞坏死程度增加;白术使瘤周围免疫细胞反应增强,有利于抑制瘤组织的扩散和转移。茯苓所含的茯苓多糖及茯苓素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抑制肿瘤DNA合成,提高产生TNF的能力,对白血病、腹水癌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肝癌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提取物对胃癌、肝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7]

4.8.9 参考资料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The KAMPO,(1983;2:13):实验表明,逍遥散能增强硫贲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长其麻醉时间,增强麻醉效果,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有明显保护作用,能降低死亡率,减轻惊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惊作用。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②对性腺功能的影响  The KAMPO,(1983;12:13):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此作用是通过卵巢实现的。

③保护肝脏作用《山西医药杂志》,(1976;2:71):实验表明,本方能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并可使肝细胞内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趋于正常,方中以茯苓、当归的作用最为显著。

4.9 各家论述

①《医方集解》:肝虚则血病,当归、芍药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甘草、白术和中而补土;柴胡升阳散热,合芍药以平肝,而使木得条达;茯苓清热利湿,助甘、术以益土,而令心气安宁;生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疏逆和中,诸证自已,所以有逍遥之名。

②《古方选注》:治以柴胡,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当归以辛补之;白芍以酸泻之;治以白术、茯苓,脾苦湿也;佐以甘草、脾欲缓,用苦泻之,甘补之也;治以白芍,心苦缓,以酸收之;佐以甘草,心欲软,以甘泻之也;加薄荷、生姜,入煎即滤,统取辛香散郁也。

③《医林纂要》:因肝木受郁不得解,以至于生热,而血液枯竭,肝木亦未尝不虚,故既以归、姜补肝,又以术、苓厚培其根,以柴胡、薄荷条达其枝,所谓雷以动之,风以散之;然后泻之以酸,缓之以甘,畅遂肝气之方,莫此为最。

④《成方便读》: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

⑤《方剂学》: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补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为主;配伍入脾之茯苓、白术为辅,以达补中理脾之用;加入少许薄荷、生姜为佐,助本方之疏散条达;炙甘草为使者,助健脾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则诸症自愈。

4.10 附注

逍遥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三)。将本方改为丸剂,名“逍遥丸”(见《中国药典》)。

4.11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解郁疏肝寒热清,乳房作胀调经好。[7]

4.12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赤水玄珠》卷二十方之逍遥散

5.1 方名

逍遥散

5.2 组成

地骨皮3钱,甘草3钱,黄芩3钱,川芎3钱,北柴胡5钱,香附3钱。

5.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方之逍遥散主治日夜虚热,脉微细。

5.4 用法用量

加竹叶10片,水煎,空心服。

5.5 出处

《赤水玄珠》卷二十

6 《辨证录》卷七方之逍遥散

6.1 方名

逍遥散

6.2 组成

白术2钱,白芍5钱,当归3钱,柴胡2钱,陈皮1钱,半夏1钱,鳖甲3钱,甘草5分,茯苓3钱。

6.3 功效主治

《辨证录》卷七方之逍遥散具有开郁平肝之功效。主治正值饮食之时,忽遇可惊之事,惊气未收,遂停滞不化,久成癥瘕。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6.5 出处

《辨证录》卷七

7 《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引《神巧万全方》之逍遥散

7.1 方名

逍遥散

7.2 组成

人参、白茯苓(去皮)、柴胡(去苗)、白术(炒)、黄耆各等分。

7.3 主治

《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引《神巧万全方》之逍遥散主治妇人血风劳,五心烦躁,心多怔忪,恍惚忧惧,头目昏重,夜多盗汗。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甘草1寸,同煎6分,温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6 出处

《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引《神巧万全方》

8 《女科万金方》之逍遥散

8.1 方名

逍遥散

8.2 组成

麦门冬2钱5分,当归4钱,白芍4钱,柴胡4钱,黄芩3钱,川芎3钱,熟地3钱,半夏2钱5分,甘草1钱5分。

8.3 功效主治

《女科万金方》之逍遥散具有补血,扶脾胃,调经水之功效。室女17-18岁时脾胃虚弱,误食生冷,经脉不通,或阻百日,或半年,颜色有异,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疼目眩,腹疼恶心,烦热呕吐,腹胀。

8.4 用法用量

分4帖。每帖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服。

8.5 加减

呕吐,加白术、砂仁、香附各3钱;咳嗽气急,加五味子、苏叶、桔梗各2钱。

8.6 出处

《女科万金方》

9 《伤寒六书》卷三方之逍遥散

9.1 方名

逍遥散

9.2 组成

人参、知母、竹青、黄连、甘草、滑石、生地黄、韭根、柴胡、犀角。

9.3 主治

《伤寒六书》卷三方之逍遥散主治伤寒愈后劳复,阴阳易。

9.4 用法用量

水2钟,加大枣2枚、生姜3片,水煎服;捶法临服入烧裩裆末1钱半调服。有粘汗出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即愈。

9.5 加减

卵缩腹痛,倍加黄连。

9.6 附注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本方用量:人参、知母、地黄、柴胡各一钱,甘草、韭根各三分,黄连五分,活石一钱五分;犀角、竹青用量原缺。

9.7 出处

《伤寒六书》卷三

10 《医贯》卷六方之逍遥散

10.1 方名

逍遥散

10.2 组成

柴胡1钱,芍药1钱,陈皮1钱,牡丹皮1钱,茯神1钱,当归1钱,白术1钱,贝母1钱,薄荷7分,黄连5分(每1两用吴莱奥2钱,水拌炒焦色,合用)。

10.3 主治

《医贯》卷六方之逍遥散主治郁疟。

10.4 出处

《医贯》卷六

11 《寿世保元》卷七方之逍遥散

11.1 方名

逍遥散

11.2 组成

当归(酒洗)1钱5分,白芍(酒炒)1钱,柴胡1钱,黄芩1钱,川芎7分,熟地黄7分,半夏(姜炒)7分,人参5分,麦门冬(去心)5分,甘草4分。

11.3 功效主治

《寿世保元》卷七方之逍遥散具有和气血,扶脾胃之功效。室女17-18岁,脾胃受伤,气血俱弱,误食生冷,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疼目弦,肚疼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

11.4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11.5 加减

少睡,加酸枣仁(炒)以敛心血。

11.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11.7 附注

原书治上症,先用本方,次服加味八物汤,后服调经丸。

11.8 出处

《寿世保元》卷七

12 《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逍遥散

12.1 方名

逍遥散

12.2 组成

软柴胡5分,白芍药1钱半(酒炒),冬白术1钱半(炒),当归身2钱,白茯苓2钱(去木),粉甘草5分,钩藤钩5钱,忍冬藤3钱。

12.3 主治

《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逍遥散主治肝脾两虚,寒热食少,营气虚而瘛疭;女子经用潮热,男子阴虚木旺,脉弦虚数。

12.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2.5 加减

阴虚血少,加生地;血虚火旺,加桅、丹。

12.6 各家论述

归、芍敛阴养血,苓、术健脾生血,甘草缓中和胃,柴胡解郁升清,二藤舒筋以和络脉也,血旺筋舒,则寒热自解,而瘛疭无不痊,何食少之有哉!

12.7 出处

《医略六书》卷十八

13 《种痘新书》卷十方之逍遥散

13.1 方名

逍遥散

13.2 组成

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生地、甘草、柴胡。

13.3 功效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方之逍遥散就养心补血,调理脾胃之功效。主治女子一向闭经,血海已涸,适逢出痘,毒气郁于冲任之间,二阳并发,热甚。

13.4 加减

加栀仁、丹皮,名“加味逍遥散”。

13.5 出处

《种痘新书》卷十

14 《女科切要》卷一方之逍遥散

14.1 方名

逍遥散

14.2 组成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柴胡、薄荷、丹皮、山栀。

14.3 功效主治

《女科切要》卷一方之逍遥散具有解郁调经,和气血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妇人经闭及月经不调。妇人胃气不调,貌本壮实,饮食渐减,经水不通。肝经血虚木郁。脐腹胀痛,午后烦热,精神疲倦。

14.4 用药禁忌

忌气恼劳碌;孕妇忌服。

14.5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逍遥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

14.6 出处

《女科切要》卷一

15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逍遥散

15.1 方名

逍遥散

15.2 组成

白术、白芍、当归、柴胡、茯苓、丹皮、薄荷、麦冬、山栀、牛膝、甘草。

15.3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逍遥散主治干咳。

15.4 加减

痰郁火邪在中,加桔梗。

15.5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16 《女科秘要》卷三方之逍遥散

16.1 方名

逍遥散

16.2 别名

逍遥饮

16.3 组成

白术,川归,白芍,花粉8分,玄胡8分,地骨皮1钱,石莲子1钱,黄芩4分,薄荷4分,龙胆草5分(1方无黄芩)。

16.4 功效

《女科秘要》卷三方之逍遥散主退寒热。

16.5 主治

妇人血虚,性急,或当行经时房事触伤,腹中结块如鸡子大,左右而动,月水不行,变作五心烦热,头昏目眩。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血见水即滞,闭而发热,初起1-2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

16.6 用法用量

上为散服,或水煎服。

16.7 附注

逍遥饮(《竹林女科》卷一)。方中玄胡,《竹林女科》作“柴胡”。

16.8 出处

《女科秘要》卷三

17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方之逍遥散

17.1 方名

逍遥散

17.2 组成

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栀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17.3 功效主治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方之逍遥散具有舒肝解郁,清热养血,平补肝肾之功效。主治七情内伤所致肝郁气滞型,或温热病后,玄府郁闭而致双眼失明,如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皮质盲(近似中医青盲),或突然失明,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所致玻璃体出血(近似中医暴盲)。

17.4 加减

表邪已解,亦无低烧,可去薄荷;药后大便溏稀,可去栀子、菊花,加党参益气健脾而扶正。

17.5 各家论述

柴胡疏肝解郁;归身、白芍养血柔肝而和脾;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燥湿和中;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而泻郁火;菊花平肝明目;杞子清肝、益肾明目;石菖蒲芳香开窍明目。本方用于眼科上述疾患,不但有舒肝行气解郁之功,且有平肝、益肾明目之效。“木郁达之”,玄府通利,则目得濡养而神光充沛。

17.6 出处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8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方之逍遥散

18.1 方名

逍遥散

18.2 别名

柴胡四物汤

18.3 组成

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18.4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方之逍遥散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18.5 用法用量

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18.6 加减

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18.7 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

19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逍遥散

19.1 方名

逍遥散

19.2 组成

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19.3 功效主治

《外科正宗》卷二方之逍遥散具有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之功效。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19.4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食远服。

19.5 加减

有寒,加生姜3片、大枣2枚。

19.6 附注

方中丹皮,《医宗金鉴》作“陈皮”。

19.7 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

20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1.
  4.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2.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2-93.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3-9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