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假肢适用于小腿截肢病人。小腿截肢的水平面以小腿三头肌的肌肉、肌腱移行部位较理想。为了残肢有较好的承重和支配假肢的功能,成人残肢长度,从膝关节间隙至骨残端一般不应短于10cm。按结构小腿假肢可分为传统小腿假肢和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两类。
2 传统小腿假肢
由假脚、踝关节、接受腔、膝铰链和上靿等构成(图1)。假脚多用木材与橡胶、聚氨酯微孔橡胶或毛毡制成。踝关节与假脚可分三类:①固定踝部,假脚后跟带有软垫,国际上统称为SACH(solidanklecusionheel)假脚(图2),简单而轻便。②带有前后缓冲器的踝关节(图3),步行时有跖屈、背屈动作。③踝关节除能跖屈、背屈,还兼有脚内翻、外翻动作,能适应不平的路面。
接受腔主要承重部位是胫骨内髁、胫骨前嵴两侧和残肢后面的软组织。应注意胫骨前嵴、胫骨结节、腓骨头及胫腓骨末端不能因承重而引起疼痛和皮肤磨损。
正常膝关节屈伸运动中,其轴心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假肢膝铰链的轴心位置应与正常膝关节平均屈伸运动轴心位置相对应(图4),防止残侧膝关节屈伸时残肢在接受腔内有上下或前后的异常活动。上靿与金属膝铰链相连接,在大腿处束紧,除悬吊、固定假肢外,还可分担残肢承重,稳定膝关节。但它束缚大腿,不舒适,穿脱不方便,能引起肌肉萎缩和影响残肢血运。
3 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
是近代小腿假肢重要成就之一,国际上统称为PTB小腿假肢(patellatendonbearingprosthesis)。它与传统小腿假肢的区别是取消了膝铰链和上靿,完全由残肢承重,靠髌上环带悬吊(图5)。这种假肢的残肢接受腔与残肢全面接触,主要承重部位在髌韧带、胫骨内髁、胫骨前嵴两侧,胫前肌的起始处、腘窝和小腿后方的软组织(图6)。由于接触面积大,承重部位合理,增加了稳定性和支配假肢的能力。此外,这种假肢重量轻,穿脱方便,并避免了前述上靿引起的缺点。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适用于小腿中段截肢的病人,不适用于膝关节过伸或异常活动的病人。
近年在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基础上演变出两种新的类型(图7):①包膝式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prothesetibialesupracondylienne),简称PTS假肢,又称PTES假肢(Prothesetibialeaemboitagesupracondylien)。其接受腔前缘和侧缘高,容纳了髌骨和股骨内外髁。于屈膝位穿假肢,依靠髌骨上缘和股骨内外髁悬吊、固定假肢。这种假肢的优点是上缘高、接受腔与残肢接触面大,步行中稳定和使用方便,缺点是当骑车、下台阶屈膝提腿时悬吊作用差,屈膝坐下时接受腔前缘支起裤子,影响外观。②明斯特式髌韧带承重小腿假肢(KondylonBet-tungMunster),简称KBM假肢。该假肢接受腔前缘齐髌骨中部,内外侧缘至股骨内外髁上方,内上壁设一可拆卸的凹板扣住股骨内髁,以悬吊假肢。这种假肢对小腿中段截肢和残肢不短于10cm的病人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