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纯白小舌
\r纯白小舌\p05-c14a68.bmp\r此症因胃家积毒,小舌忽变白色,软大而痛。右关之脉洪沉。先用玉枢丹,每服七分,十服或五服。再用土茯苓煎汤代水,后用广疮药二十一服,银花汤送下。如胃脉不沉,反浮洪者,作火症治。用六味汤加∶生石膏(三钱)酒炒黄芩(二钱)山栀(一钱)车前子(二钱)木通(一钱)滑石(二钱)葛根(二钱二分)天花粉(一钱五分)山豆根(二钱二分),二三服。即此一症,两治之法也。临症必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胃毒小舌
\r胃毒小舌\p05-c14a66.bmp\r此症因毒结胃家。发于小舌、形如前症。胃脉沉而洪大者,真结毒也,临症者不可忽之。亦有红肿烂者,治法亦同。用十八味神药同玉枢丹,每日一钱。土茯苓每日用四两,煎汤代水,多吃为贵。服一月后,如不愈,合结毒紫金丹一料,冲玉枢丹同服,亦用土茯苓汤下。早晚各三钱收功。《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小舌烂痛
小舌烂痛 证名。本病多由热毒结于胃经,或杨梅疮毒上攻所致。症见悬壅垂(小舌)生出白点,或红肿而烂痛。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杨梅疮条。作者:
- 胃毒小舌
胃毒小舌 病名。《喉科指掌》卷六:“此症因毒结胃家、发于小舌,胃脉沉而洪大者,真结毒也。”治宜清胃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黄连上清丸等加减。作者:
- 积热小舌
积热小舌 病名。指咽喉部小舌(即悬雍垂)发生肿痛的病症。多因肝胃二经火毒上炎于咽喉部位所致。见《喉科指掌》卷三。内有:“此症因肝胃二经火毒飞腾,所以帝丁(即悬雍垂)长硬,白衣裹满,咽物不下,右关之脉浮大,用六味汤加山栀、连翘、黄芩、黄柏、生石膏、滑石、葛根、木通、草河车;服玉枢丹……”。作者:
- 小舌落下
小舌落下 病证名。系指悬壅垂肿胀下垂及伴有疼痛的病证。多由脾胃积热,热气上蒸所致。症见小舌肿坠下垂,作梗作痛。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可选用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加减。也有因脾虚肌肉松弛而致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之类。《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记载:用盐橄榄连核,烧灰存性,研末吹之即止,或用熟盐点之,均效。另在治疗中应注意全身情况。作者:
- 小舌
小舌 人体部位名。出《喉科秘旨》卷下。即悬壅垂之俗称。详见该条。作者:
- 簾珠喉
簾珠喉 病名。系指喉内微肿发白,小舌红肿,吞咽痛剧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喉科秘旨》卷上:“簾珠喉,满喉如白纲油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治宜泻火止痛,方用六味汤加减。作者:
- (虫天^韭)舌喉痈
(虫天^韭)舌喉痈 病名。系指舌下血脉胀起疼痛,状如小舌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虫天^韭)舌,连喉肿痛即为喉痈。”也即(虫天^韭)舌喉痈。详见该条。作者: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
(五症图说)《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验方新编》:[卷一舌部]舌下重生小舌
参看小儿杂治门重舌各方。照上舌菌第二方治之。又方∶黄连、山栀、荆芥、黄芩、连翘、木通、薄荷、牛蒡各一钱,甘草五分,灯心一小团,水煎服,小儿减半服。《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外治寿世方》:[卷二舌]小舌落下
以食盐炒热。点数次即上。先用箸将大舌压住。然后点之。又盐橄榄并核(烧吹之。《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 《奇效简便良方》:[卷一喉舌齿牙]小舌生红泡子
与咽喉症不同蛇床子二两,罐内烧烟吸入喉中,自消。《奇效简便良方》
- 《喉舌备要秘旨》:[口部]小舌生红泡子与喉症不同
蛇床子二两,罐内烧烟,吸入喉中自消。《喉舌备要秘旨》清佚名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一舌部]小舌生红泡子与咽喉症不同
蛇床子二两,罐内烧烟吸入喉中,自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重舌痈
重舌痈 病名。即重舌。指舌下另生一肿物如小舌状,形红肉嫩。多因心火上炎、郁怒酒色所致。详参重舌。作者: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积热小舌
\r积热小舌\p05-c14a67.bmp\r此症因肝胃二经火毒飞腾。所以小舌长硬,白衣裹满,咽物不下,右关之脉浮大者也。用六味汤加∶山栀(一钱)连翘(二钱)酒炒黄芩(二钱)黄柏(钱八分)生石膏(三钱)滑石(二钱)赤芍(一钱)葛根(一钱)木通(一钱)河车(二钱)。吹金不换,后服玉枢丹,二、三服无有不愈。《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胃火小舌
\r胃火小舌\p05-c14a65.bmp\r此症因脾家火毒郁久而发。小舌白点烂,胃脉浮洪。治用六味汤加∶生石膏(四两)酒炒黄芩(二钱)花粉(三钱)葛根(二钱)山栀(一钱)一二服无有不愈。吹金不换药,兼服柏枝汁法。此乃多食炙醇酒浓味,或鱼骨刺伤。非结毒之比也。惟胗脉之时,胃部浮洪者火症,沉实者毒,须明辨之。《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帝中弛软风
帝中弛软风 病名。系指“小舌忽变白色,其舌下垂,痿软而大、吞咽作哽、呼吸觉气闷不利,初则干饭难下,继则糜粥亦觉梗格”(《喉科心法》)的疾病。多由酒客伤中、胃气惫败,或杨梅广疮余毒而成。参见悬旗风杨梅疮、帝钟风条。作者:
- 二十二、打鼾
3mm,刀柄后针座孔用棉球塞入固定光纤,Nd:YAglaser功率约30W。 注射麻醉及激光机调试输出功率稳定后,用激光(CO2laser注射保护咽后壁,Nd:YAGlaser接触式)先切除悬雍垂(又名小舌)。注意切口与悬雍垂基部平齐,然后在切除悬雍垂的上面用光刀在柔软的腭骨处做两个垂直的斧形切口,分别为1~2cm。手术切口出现一个新的小舌,而且其位置高于被切除的悬雍垂。光刀切口不必过深,切勿将
- 小舌肿痛
小舌肿痛 病名。小舌,悬壅垂之俗称。小舌肿痛即悬壅垂肿痛。参见悬旗风条。作者:
- 《本草纲目·金石部》
常用银块揩擦发热,慢慢自行消退。自然铜释名亦或石髓铅。气味辛、平、无毒。主治1、心气痛。用自然铜,先经火煅(即烧红),然后醋淬(即蘸醋酒上去,令红消热退),淬后又煅,反复九次,最后研为细末。每次取一小提撮,调醋服。2、项下气瘿(项下皮肤,伸张成囊,囊内不是水,而是气)。用自然铜丢在水缸里,每天饮食,都用此水。日久,气瘿自消。或把自然铜烧成烟气,张口吸入亦可。3、暑湿瘫痪。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
- 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关系的研究
略 表1302个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略 2.2下颌第三磨牙后间隙比较见表2。 2.3下颌斜长的比较见表3。2.4下颌嵴缘夹角角度比较见表4。 表2正常组、阻生组、无第三磨牙组第二磨牙后间隙大小比较略表3正常组、阻生组、无第三磨牙组下颌斜长比较略表4正常组、阻生组、无第三磨牙组下颌嵴缘夹角角度比较略3讨论 302个下颌骨的测量结果表明,第三磨牙萌出正常组第二磨牙后间隙、下颌斜长的均值大于
- 《重订囊秘喉书》:[卷上类证](二十六)重舌
舌下生小舌样,其色或红或紫,又名雀舌。小儿胎毒,亦有患此。《重订囊秘喉书》
- 悬雍垂
悬雍垂 人体解剖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系指口腔内软腭游离缘向下突出的部分。又名小舌、蒂丁、喉花、蒂中等。古人认为悬雍垂与声音有关。《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声,言声之关也。”悬雍垂与舌腭弓、咽腭弓及扁桃体等共同组成喉关。作者:
- 瘟疫白喉
瘟疫白喉 病名。系指因疬气引起的白喉病证。《喉科种福》卷三认为“疬气从口鼻入手太阴肺,肺属金,其色白,故其现于喉亦白,或白如豆渣……或在喉两旁,或在小舌尖上,或二、三日始现,或随病随现,其现也或白点,或白条,或白块,或白垢,渐渐长至满喉。”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参见白喉条。作者:
- 《一得集》:[卷中医案]结毒烂喉治验
宁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黄疮。外科始用升药。疮虽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溃绵延。小舌烂尽。通于鼻孔。服寒冷药数百剂。以至面色白。同于枯骨。声哑肤寒。连唇舌俱呆白色。腹胀便溏。脉象沉细。虚软萦萦如蛛丝。延余诊之。余曰。寒凉过度。脾胃伤败。阳气消灭。将登鬼录。先保命根。休议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术。参、、姜、草等温补之。服十余剂。渐有起色。饮食腹胀便溏悉愈。乃以人参养荣汤朝吞五宝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黄散
- 《喉科指掌》:[卷之六小舌门第七]悬旗小舌
\r悬旗小舌\p05-c14a69.bmp\r悬旗风,生于小舌下垂,尖头变圆粗,如桂圆核大,红如樱桃。此因多食浓味燥酒,以致胃火郁盛而发。用六味汤加∶甘草(五分)枳子(二钱)赤芍(一钱八分)河车(二钱),二服乃痊。或肿处出血,吹金不换亦好。胃脉浮洪者是。《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喉科指掌》:[卷之五大舌门第六]重舌
\r重舌\p05-c14a58.bmp\r重舌者,大舌之下,又生一小舌,以致大舌反粗短,小舌长痛。此心脾之毒也。左寸右关两部之脉洪数者是。久之必烂,烂则难痊。初起即针出恶血,搽金不换,重加银粉霜。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五钱),如泻之五、六次,即服玉枢丹,十八味神药亦可服。《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疡科心得集》:[卷上]辨悬痈HT舌论
悬痈者,生于上,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初起寒热大作,成痈后舌不能伸缩,口不能开合,惟欲仰面而卧,鼻中时出红涕,乃手足少阴三焦积热所致。治宜刺之,去青黄赤血,吹以冰青散加黄连;内服黄连解毒汤,或犀角地黄汤,数日可愈。HT舌者,舌根下生痈,或舌下又生一小舌,谓之重舌;又有舌下生三小舌,其状如莲花之形,又名莲花舌。盖舌为心之苗,肝脾脉皆络舌本。或由思虑太过,心火上炎所致;或由脾经有热,阻其气血而成;或由
- 淡红喉风
淡红喉风 病名。系指喉内肿胀疼痛,其色淡红的喉风病证。《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作者:
- 喉花
喉花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今之悬雍垂。即蒂中(小舌)之别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详见悬雍垂条。作者:
- 喉珠
喉珠 病名。系指咽喉部肿起生瘤的病证。《喉科种福》卷四:“此证小舌后垂红丝一根,下结一球如花而塞喉……乃鼻中生红丝如发,悬黑疱如石榴,垂挂咽门,致碍饮食,如用刀即死。”治以土牛膝根洗净入醋捣汁,从鼻孔灌入,丝断球破,吐出恶血。参见喉瘤条。作者:
- 红中焦黑舌
红中焦黑舌 病状名。指舌红中央有焦黑苔如小舌。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调胃承气汤苦寒攻下泄热。作者:
- 第四节 肺
凹。肋面膨隆,与胸壁的肋和肋间隙相接触。纵隔面对向纵隔。肺的前缘anteriormarge锐利,在肋面与纵隔面之间。右肺前缘近乎垂直,右肺前缘的下半有心切迹cardiacnotch下方有一突起叫左肺小舌lingulaofleftlung或称舌叶。下缘也较锐利,伸向膈与胸壁所夹的间隙内。后缘圆钝。图7-5(1)肺及胸膜的体表浅影(前面)图7-5(2)肺及胸膜的体表投影(后面) 左、右肺由斜裂obl
-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舌部证治(计九证)]筋脉
(一名子舌,又名舌。)舌之下血脉胀起,如小舌状故名。不可用针刺,宜用桑皮、僵蚕、发灰等分末,醋调浓敷舌下,或珍珠散吹之。又方,用锈铁锁烧红,打下铁锈研末,水调一钱,噙咽。《外科证治全书》
- 《白喉全生集》:辩证法
一白点在外关者。(小舌旁边。)多属热。在内关者。(小舌内。)多属寒。一热证必肿。寒证不肿。喉内反大而空。(亦有虚肿者。其形必润。)一热证必痛。痛无止息。(略痛者轻。痛甚者重。)寒证不甚痛。或时痛时止。一热证喝水不甚痛。吃饭则痛。寒证喝水痛。吃饭不甚痛。一热证必渴。喜喝水。(喜温者轻。喜冷者重。少喝者轻。多喝者重。)寒证不渴。虽渴不多喝水。(喜温者轻。喜极热者重。)一热证不思食。亦不能食。(一由肿痛
- 土蜂窠
开水,俟稍冷饮之。 2、肿毒痛如火烧。用土蜂窠调醋涂之。又法:用川乌头和土蜂窠等分。肿毒未成脓则消,已成脓则早破。 3、疔疮。用煅过的土蜂窠和烧过的蛇皮等分,酒冲服。每服一钱。 4、咽喉乳蜂(小舌两侧红肿)。先用楮叶擦舌,擦到出血,然后用醋调土蜂窠末,以鸡毛蘸取点在患处,令痰涎流出为好。 5、蜘蛛、蜂虿螫伤。用醋调土蜂窠末涂搽。6、小儿吐泻。用土蜂窠灸研,乳汗冲服。每服一钱。 附方作者:
- 回食单
回食单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气郁有痰而生,在喉中两边,两条红色为甸气。在喉小舌下紫红色点如豆大,名梅核。若丁下无核,定在前舌根下,或在左,或在右,中必有青筋系在腭。或白色如蚬肉,似桃胶……两边红筋垂下,久则前心后背疼,且嗳气,喉中若虫行。骨梗噎气阻食,或犯之即痛。”治宜理气解郁,祛痰散结。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加减。即甸气。详见该条。作者:
- 《喉科指掌》:[卷之四喉风门第四]淡红喉风
\r淡红喉风\p05-c14a40.bmp\r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右寸关脉弦紧。针少商、少冲、关冲(两手□穴。)急者患上亦可挑破。用六味汤加∶苏叶羌活葛根(各二钱)一服而退。《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咽喉门]锁喉风仙方
僵蚕(七个)大黄(一钱五分)共为末。入沉香少许。金银花夏枯草各一钱五分。煎汤送下。又方用明矾末钱许。将绵子包扎定于筷头。放口内小舌处。牙齿咬定。面向地下。流涎碗余。即《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喉科指掌》:[卷之三咽喉门第一]飞扬喉
\r飞扬喉\p05-c14a11.bmp\r此症风热上壅,上红肿,气不能通,咽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此系凶恶之症。急针患上出血泄气。吹金不换,用六味汤加∶连翘葛根黄柏山栀木通(各一钱)生石膏(四钱)一、二服愈。《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喉科指掌》:[卷之四喉风门第四]辛苦喉风
\r辛苦喉风\p05-c14a39.bmp\r此症因日夜辛苦而发,不肿红痛,小舌左右常出血,上部之脉洪紧,用六味汤加∶盐水炒玄参酒炒黄芩(各二钱)山栀(一钱)木通(一钱)连翘(二钱)火重者加∶生地(二钱)盐水炒知母(二钱)丹皮(一钱)泽泻(一钱)花粉(一钱)二三帖全愈。《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尤氏喉科秘书》:[咽喉门]舌喉痈
(舌病也,音杀)肥人感热性躁者,多患此症。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舌。如连喉肿痛者,即为喉痈,不痛者,非是。大抵舌兼喉痈者,势凶。《尤氏喉科秘书》清王士雄公元1644-1911年
- 《喉科指掌》:[卷之五大舌门第六]左雀舌
\r左雀舌\p05-c14a63.bmp\r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之物,所以积热毒于胃,故发于舌之旁生一小舌,相近牙根。初起将针挑破,以去其血,吹金不换。六味汤加三黄汤、凉膈散治之。如久之必烂,用龙骨生肌散收功。(三黄汤、凉膈散、龙骨生肌散三方,俱第二卷查用。)《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碧雪散
治重舌、木舌,先用银针从旁刺破出血,茶水漱净,搽此。蒲黄、青黛、硼砂、朴硝、甘草等分,研末,或吹或搽,治小舌掉下加朱砂。《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奇效简便良方》:[卷一喉舌齿牙]小舌落下
盐橄榄连核(烧灰存性研末),吹。或吊尘灰点,或炒热盐点。诸骨卡喉大蒜塞鼻不令透气,其骨自下。又白糖含口中,令其自消骨亦化。又方人指甲,瓦上焙,研末吹入。《奇效简便良方》
- 悬旗小舌
悬旗小舌 病名。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下端尖头处的血泡。《喉科指掌》卷六:“悬旗小舌,悬旗风生于小舌下尖垂,头变圆,粗如桂圆核大,红如樱桃。”本病的原因多为过食燥酒厚味,以致胃火郁蒸而发。也即悬旗风,参见该条。作者:
- 重舌
重舌 病证名。出《灵枢·终始》。又名子舌、重舌风、莲花舌。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溃腐。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邪,邪气相搏,循经上结于舌而成。初起宜急泄心脾之热。不能发音者,宜先通关开窍。溃烂者吹锡类散。出血者用炒蒲黄末吹之。外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两穴出血,用淡盐汤漱口,吹冰硼散。作者:
- 《喉科指掌》
作。六卷。清·张宗良撰。刊于1757年。卷一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纲、分经及针穴图等;卷二选方及制药法;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全书分门别类论述喉科多种病证甚为详备。基本反映了喉科的发展水平。1815年又有书名《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
- 《验方新编》:[附录∶咽喉秘集咽喉秘集上]张氏咽喉七十二症治图说
咽喉门一∶帘珠喉。\r图\pyfxby1.bmp\r帘珠喉,满喉如白细网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此症因郁积热毒而发。其脉两寸浮洪,两尺亦数大而洪。此上盛下虚之症也,宜清火。用六味汤加盐炒黄柏二钱,酒炒黄芩二钱,盐炒知母二钱,熟石膏五钱,山豆根二钱,盐炒元参二钱,山栀一钱,木通一钱,生地二钱,服一剂,来日再加连翘三钱,紫花地丁三钱,熟地二钱,丹皮二钱,草河车二钱,川连一钱,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