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

目录

1 拼音

xiǎo nǎo

2 英文参考

cerebellum

3 注解

小脑 cerebellum 脊椎动物的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后脑的背侧,复于第四脑室上面而隆起。和中脑、桥脑、延髓连接,而分别形成小脑上脚(pedunculus cereb-ellaris superior)=小脑大脑脚(crus cerebello-cerebrale)= 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小脑中脚(pedunculuscerebellaris medius)=小脑桥脚(crus pontoccerebellare)=脑桥臂(brach-ium pontis), 小脑下脚(pedunculus cerebella-ris inferior)=小脑髓脚(crus medullocerebel-lare)=绳状体(corpus restiforme)。圆口类已有小脑的痕迹,在鱼类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小脑;肺鱼类的体积小,覆于视叶上;板鳃鱼类有明显的隆起。硬骨鱼类的小脑前部向着中脑伸出瓣状的突起。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小脑较小,但是鸟类和哺乳类的小脑又变大。哺乳类的小脑表面形成皱褶,其纵切面因有树枝状分支,故称活树(arborvitae)。小脑的左右两侧的膨大部分称小脑半球(hemisphaetium cer-ebelli),正中部与蚓部(vermis)。在蚓部的上面,从前往后分为小脑小舌、小脑中央小叶、小山、山顶、山腹和蚓小叶,而下面从后往前分为蚓突、蚓锥体、蚓垂、蚓结节。小脑半球也分为八部分,这些部分到哺乳类才开始出现。小脑由表层的灰白质即小脑皮质和内部的白质即小脑髓质构成。小脑皮质由表面的分子层、神经细胞层(节细胞层)和颗粒层三层构成。第二层的神经细胞层中,有排成一列的大形的浦肯野氏细胞,它向小脑表面伸出许多的树突。而向相对的内方伸出一条轴突,穿过颗粒层终止于小脑髓质中的核特别是齿状核(nucleus dentatus)。在髓质中,除这一齿状核外,尚有栓状核(nucleusembsliformis)、球状核(nucleus globiformis)和顶核(nucleus fastigii)一共四对核。在系统发生上,齿状核是新的新小脑核(neocerebellar nuc-leus),从这个核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结合臂走向中脑。其余的三个核在系统发生上较古老,称旧小脑核(palaeocerebellar nuclei)。小脑的作用是准确地维持身体的平衡,是为保持各肌肉的正常紧张状态所必需的器官,对支配那些肌肉的传入传出的反射路径已经清楚。和对侧的大脑半球之间发生联系,其末梢部(周围部)支配和小脑半球同侧的半个身体。

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和运动协调的重要中枢部位。哺乳类的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背面,并被大脑半球遮盖。小脑形态上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也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部。小脑表面有大致平行的浅沟。小脑表层为灰质,称小脑皮质,内部是白质和少数由灰质块构成的神经核。由三对巨大的纤维束将小脑与髓、脑桥、中脑相连,并通过这些部位上与大脑联系,下与脊髓联系。从脊椎动物小脑的系统演化以及小脑的机能和纤维联系来看,哺乳类的小脑可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属古小脑部,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与鱼类小脑的功能相当。切除猴的该部,其四肢随意运动仍很协调,但身体平衡明显障碍,只能靠墙而立,如强迫其行走,身体摇摆不定以致向一边倾倒。小儿该部患肿瘤,最初症状是步态不平稳。小脑前叶和小部分后叶是旧小脑部,功能是调节躯干、四肢肌紧张。电流刺激法证明,小脑前叶不同部位调节躯体不同部分的肌紧张。这种调节作用有抑制性的,也有加强性的。鸟类和爬行类小脑的发展止于旧小脑。小脑调节肌紧张加强明显而持久,头颈后仰,尾部上翘,呈“角弓反张”状。猫、狗去小脑后也呈伸肌紧张加强,但不久即渐减退而呈肌紧张过低,猿猴则伸肌紧张加强症状更轻。人类小脑损伤后仅表现为肌紧张降低。小脑半球的大部分为高等哺乳动物特有的新小脑部,是随大脑皮层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小脑皮层可能将随意运动肢体瞬间所处的位置信息,与从大脑皮层发生的到达运动目标的信息加以比较,及时校正运动肢体的活动,从而减少和纠正随意运动过程中的偏移和误差。因此新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使运动的速率、范围、力量和方向等方面达到准确、适度和及时。小脑损害的病人,动作的开始和终止迟缓,说话缓慢不清,步行时举步太高,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方向,且不能进行像上臂内旋和外旋等拮抗肌快速转换的动作等等,称为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观察小脑损害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是认识小脑功能的线索,也是诊断小脑病患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