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目录

1 拼音

xiǎo jiàn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

Small Jianzhong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aojianzhong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小建中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4 《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

实验研究本方加黄芪、当归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的胃溃疡发生,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液的pH值上升;可抑制鸽胃的正常运动及家兔的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毛果芸香硷所致的肠痉挛。[1]

该方剂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作用,而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杀作用,因此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该类疾病时有必要配合西药抗菌药十抗酸药十胃黏膜保护剂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疗效可能更好。除了对肝脏的直接保护作用外,该方剂有免疫促进和双相调节作用,并且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这可能是其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的主要机理;也可能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该方剂的镇静、镇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神经衰弱的主要机理。[2]

4.1 方名

小建中汤

4.2 别名

虚劳小建中汤[2]

芍药汤、桂心汤、建中汤、桂枝芍药汤

4.3 组成

桂枝(去皮)、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饴糖一升[2]

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3]

芍药(酒炒)18g、桂枝(去皮)9g、炙甘草6g、生姜切9g、大枣4枚、饴糖30g[4]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5]

4.4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5]

《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并治虚劳萎黄,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或心中悸而烦者;近代也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而见脾虚寒证者。[5]

4.5 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人饴糖烊化,分三次服,日三次[5]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1日3次。

水煎取汁,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温服。[5]

前5味水煎后加饴糖后微火使之溶解,每日1剂,分3次服。[5]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5]。温服一升,一日三次[5]

4.6 用药禁忌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必小便自利,证非湿热者乃可用之。

4.7 方解

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温中健脾,和里缓急,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而止痛;桂枝温阳祛寒,温凉共用,一散一收,调和阴阳,共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以补虚,合桂枝则辛甘养阳,配芍药又酸甘化阴;生姜、大枣温胃补脾,升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药。全方辛甘酸合用,酸甘养阴以柔肝缓急,辛甘化阳使阴阳相生,营卫和谐,虚劳阳虚所发之热能除,体现“甘温除热”法。诸药合用,使中气健,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则虚劳诸证可解。[5]

本方中桂枝、芍药之比是1:2,以芍药柔肝以止痛,桂枝温阳而祛寒,芍药同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桂枝同饴糖相伍,辛甘养阳。[5]

虚劳里急一证,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故腹痛喜温欲按;中虚则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即以中焦虚寒为主,理应温中补虚为法,温建中阳,和里缓急止痛。方中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而善脾阴,湿中焦而缓急止痛,故为君药。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2味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合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之用。6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里急腹痛,虚劳发热,心悸虚烦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汤”。[5]

本方系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和芍药,酸甘相须,和里缓急;又以生姜之辛温,大枣之甘温,辛甘相合,健脾胃而和营卫。因此本方可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5]

4.8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腹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或弦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5]

2.加减法:若气虚不足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补虚;血虚者,加当归以温养补血;寒重者,加干姜、川椒温中散寒;大便稀溏者,加白术健脾燥湿。[5]若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黄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5]

3.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禁用本方;呕家、吐蛔或中满者亦不宜使用。[5]

4.虚劳《吴鞠通医案》: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麦冬、五味子)兼与护阴。

5.腹痛《经方实验录》: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6.吐血《吴鞠通医案》:胡某,31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半夏而愈。

7.咳嗽《临证指南医案》: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己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8.黄疸《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资某,男,58岁,患黄疸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溶血性黄疸。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处方: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耆30g,当归6g,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9.小儿尿频《千家妙方》:孙某,女,4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诊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

4.9 现代适应证

[6]

适应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属中医阴阳不和者,可加减用之。

4.9.1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肝病理组织学或症状、体征、B超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胸胁胀满等症状。

4.9.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

4.9.3 神经衰弱

神经官能症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或恐惧等因素有关,使大脑皮层抑制功能不足而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烦躁、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或失眠;其次是大脑皮层兴奋功能不足,表现精神不振、没情绪、乏力、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工作难以持久等,上述两种情况也可同时存在;但要除外某些器质性疾病,如脑肿瘤等引起的神经衰弱综合征。

4.9.4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与其发病相关的因素可能有病毒感染、氯霉素、抗肿瘤药等化学因素以及长期接触X线镭及放射性核素等。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是免疫异常;造血微循环异常及造血干细胞缺陷,是异常免疫损伤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4.9.5 功能性发热

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也可见于夏季热,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体温比正常人升高0.3~0.5℃,一般不超过38℃,热型多有相对规律,日间温差不大于0.5℃,晨间、午前往往较下午为高,体力活动后体温不升或下降。患者常有多汗、皮肤划痕症、怕冷、失眠等自主神经症状。

4.10 药理作用

[7]

4.10.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饴糖中医文献记载其能缓中、补虚、生津、润燥,现代医学只知其是从粮食淀粉发酵糖化后制成的一种糖,对胃肠的药理作用尚待研究。臣药芍药所含芍药苷及牡丹酚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芍药苷与甘草FM100合用时有协同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芍药能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肠管收缩,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剂量增大则作用增强。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其所含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肠中腐败之气体得以排除,而不引起下痢;桂皮酸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桂皮油则除健胃作用外还能缓解肠道痉挛。甘草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肠管运动,解除乙酰胆碱、组胺所致肠痉挛,因此具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增进胃黏膜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肾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甘草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降低,并能吸附胃酸,降低胃液酸度,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甘草锌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及基质而具有抗溃疡作用。有报道甘草浸膏治疗100例早期胃溃疡6周后90%病例获良好效果。生姜煎剂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显著保护胃黏膜,防治应激性胃溃疡;6-姜辣醇及6-姜辣烯酮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生姜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和镇吐作用;生姜可弱化胃蛋白酶作用而强化脂肪酶作用,对胰酶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其对淀粉和脂肪的消化功能。大枣、饴糖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黏液质和糊精,对消化系统有增强营养、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

4.10.2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君药饴糖含麦芽糖、葡萄糖、蛋白及糊精,对肝脏有营养保护作用。有报道用芍药总苷治疗乙肝85例,HBV标志物转化的总有效率为63%,说明其对HBV复治有一定抑制作用。白芍、甘草合用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81例,1.5个月后治愈72例,说明白芍、甘草合用有利胆、退黄、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实验证明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均有显著的保护效果,白芍能使急性肝损伤时SGPT下降,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恢复;白芍总苷对肝脏嗜酸性变性和坏死有对抗作用,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并减轻间质性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甘草酸类可直接抑制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磷脂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其内各种酶的释放,因而有利地改善了肝功能;同时甘草黄酮可显著抑制急性肝损伤ALT升高及LDH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抑制谷胺甘肽的耗竭,还能抑制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而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甘草酸对HBV还有直接抑制作用;临床用甘草甜素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0例,有效率70%。大枣也有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生姜油、姜辣醇和姜辣烯酮能显著防治肝损伤,并有显著的利胆作用。

4.10.3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臣药白芍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同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能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抑制血栓形成。桂枝所含桂皮醛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甘草次酸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均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甘草叶中所含黄酮组分对胶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强度比阿司匹林强大17.7倍;甘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次酸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并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生姜有兴奋心脏、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大枣、饴糖所含糖类、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心脏也有营养作用。

4.10.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白芍水煎剂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其有效成分是白芍总苷,白芍总苷对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和脂氧酶途径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体外试验表明白芍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同时白芍总苷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免疫功能亢进者降低,使免疫功能增强者下降,从而使免疫功能恢复平衡;更重要的是:芍药总苷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调节免疫功能的另一途径。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不仅具有干扰素样诱导作用,而且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不仅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具有抗过敏作用,而且能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并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Lx还可降低抗原量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可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更重要的是甘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从而具有抗炎、促进代谢、解热作用,其允许作用则可大大提高机体内分泌调节能力,使其他激素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机体代谢及各项功能恢复平衡,此即为其“扶正固本”的治疗作用。生姜醇提取物能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能拮抗5-HT,抑制5-HT所致肠管收缩。大枣也具有提高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及强壮作用;大枣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增强巨噬细胞TNF-α、IL-1、NO的分泌能力。这些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治疗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4.10.5 抗炎、抗氧化作用

白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IL-1、TNF、PGE2等炎性因子过度分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增生等不同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白芍总苷,其抗炎作用还与其浓度和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同时芍药总苷不仅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还有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这些作用可能也与芍药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有关。桂枝能抑制IgE致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生成及释放,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补体活性,抑制PG合成及释放,清除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棉球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桂枝与芍药联合其抗炎作用协同而增强。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其不仅对一般炎症,而且对免疫性炎症均具显著影响,其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效果;甘草还有清除超氧阴离子、抑制H2O2所致溶血作用,能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生姜也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姜辣醇、姜辣烯酮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组胺MDA产生,抑制H2O2所致溶血。大枣所含大枣多糖可显著提高SOD及CAT活力,降低脑匀浆、肝匀浆及血浆中LPO水平,清除自由基及全血化学发光中的活性氧。

4.10.6 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其所含牡丹酚可显著延长催眠药的睡眠时间,芍药总苷还通过作用于高级中枢而有显著的解热、镇痛和抗惊厥作用。桂枝所含的桂皮醛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惊厥、解热作用,甘草所含FM100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甘草酸静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均有显著的镇静、抗惊厥作用。故该方剂可能对神经衰弱所致失眠有一定治疗作用。

4.10.7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臣药白芍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10余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并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及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所含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及埃柯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还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甘草酸抑制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热水提取物还能杀灭华支睾吸虫。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肺炎链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阴道滴虫、堇色毛癣菌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有拮抗作用。

4.11 各家论述

①《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②《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③《伤寒附翼》:此肝火上逼于心脾,于桂枝加芍药汤中更加饴糖,取酸苦以平肝脏之火,辛甘以调脾家之急,又资其谷气以和中也。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

④《千金方衍义》:桂本血药而辛温散邪,恐其动血,故以芍药护持荣气,不能随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温,而和寒热诸邪,姜、枣之辛甘,而和荣卫诸气,为风伤卫之首方,参入胶饴一味,取稼穑之甘,便为建中专药,所以寒伤荣之尺中脉微,虚寒之里气不足,咸赖乎此,允为虚羸和解中外之圣法。小建中为诸建中之母,本桂枝汤表药,藉胶饴之甘温入脾通津。

⑤《伤寒溯源集》: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盖土为五行之主,脾为四脏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极之义也。中气虚馁,脾弱不运,胃气不行,致心中悸动,故以建立中气为急也。谓之小建中者,以风邪未解,未可以参、术补中,只加胶饴,倍芍药于桂枝全汤,和卫解郁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谓之小建中汤。芍药性虽酸收,既无寒邪,在所不计,李时珍谓其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故倍用之。饴糖为米糵之上品,能和润中州,中气既和,阳邪得解,则心中之悸烦自止矣。

⑥《金匮要略心典》: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热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台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⑦《古方选注》: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⑧《医宗金鉴》: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复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建立,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⑨《医方论》: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⑩《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1:39):小建中汤非治中焦虚寒之方、温脾阳之剂,方中滋阴药与助阳药并用,而前者的份量超过后者,其意不在“阴中求阳”,以补脾阳之虚,而在于滋养脾阴。故重用饴糖、芍药滋脾阴之品为君,以甘酸化阴,补虚养血,缓解急迫,其中饴糖的作用是滋润,而非温补;白芍配甘草甘缓和中,饴糖伍大枣滋脾阴;少佐桂枝、生姜甘温益阳,使阳生阴长,以刚济柔之意。综观全方,具有酸得甘助以益气生津,辛甘化液以滋脾,阳生阴长。脾土得润,中气自立。共奏育阴健脾,补虚缓急,调养气血之功。把本方当作温中剂,有悖仲景原意,与临床实际运用也有一定距离,因此,似应将本方归入补阴剂中。

4.12 附注

芍药汤(《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古今录验》)、桂心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建中汤(《伤寒明理论》卷四)、桂枝芍药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4.13 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7]

4.14 摘录

《伤寒论》

5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

5.1 处方

芍药(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胶饴(一鸡子黄大)

5.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主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

5.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6 《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

6.1 方名

小建中汤

6.2 组成

官桂、陈皮、干姜、甘草各等分。

6.3 主治

《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主治腹痛。

6.4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温服。

6.5 摘录

《便览》卷一

7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小建中汤

7.1 方名

小建中汤

7.2 组成

芍药6两,桂心3两,甘草(炙)2两。

7.3 主治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小建中汤主治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

7.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6 附注

与天门冬汤同服。

7.7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8 《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小建中汤

8.1 方名

小建中汤

8.2 组成

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各等分,肉桂减半。

8.3 主治

《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小建中汤主治小儿脾胃中气虚损。

8.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白饧1匙,再煎1沸,温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6 摘录

《幼科发挥》卷三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8.
  3. ^ [3]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5.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5-176.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6-17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