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小核 (最后修订于2010/3/1 23:27:02)[共450字]
摘要:小核micronucleus(1)亦称副核(德Nebenkern),是大核的对应词。纤毛虫类的细胞核多数有大核和小核之分。而大核只有一个,小核有两个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在喇叭虫中,小核竟有80个以上。小核与大核的位置关系有这样几种情况:(a)与大核相接;(b)埋没于大核中;(c)隐藏在大核的凹陷部中间;(d)小核大多分散在大校附近;(e)大核与小核毫无关系地互相分开等等。在融合、接合、内融合等情况下,因只与小核有关,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小核可称为生殖核,其染色质称为生殖染色质。但实验证明,在双环櫛毛虫(Didinium,nasutum)中曾使失去小核的细胞重复繁殖了652代;在尖毛虫(Oxytrichahyme-nostomata)中使失去小核的细胞重复繁殖了289代。这称为无小核族系(amicronucleaterace)。(2)有时把卵细胞中的核仁称为小核。也有时将存在于后生动物核附近的中心体、线粒体等称为副核。特别是在精子变态时,由于线粒体组成比核大的大形团块,因而产生了这一术语。......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第二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在昆山举行
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昆山市政府以及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核酸分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亚洲小核酸会议暨第二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14日上午在昆山正式开幕。据了解,作为近十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小核酸大大地加速了人们对生命认识的研究进度,并且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在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国际大制药集团和我国生物制药监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将就小核酸制药的应用基
- 昆山启动国内首个小核酸药物临床研究
什么是小核酸药物?小核酸制药是人类现代制药历史上继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和蛋白药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中国在小核酸创新技术及应用方面处在与世界同步的水平,已形成了“做核酸,到昆山”的品牌。预计到2020年,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百家企业、百亿产值”的“双百目标”。研究有何功用?QPI-1007本质是视神经保护药物,拟用于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同时具有治疗青光眼的
- 中国第一个小核酸药物临床研究获批
近日,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瑞博“)与其战略合作伙伴美国Quark制药公司(QuarkPharmaceuticals,Inc.)开发的小核酸药物QPI-1007在中国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小核酸药物QPI-1007被用于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同时具有治疗青光眼的潜力。本次批准的是针对NAION的国际多中心II/
- 苏州瑞博与LifeTech签署专利转让协议
中国昆山,北京时间6月19日讯,国内领军的小核酸药物研发企业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与全球著名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LifeTechnologiesCorporation(以下简称“LTC”)宣布就基于LTC的新一代小核酸(siRNA)递送专利技术在中国的药物开发和生产达成专利转让协议,瑞博获得LTC该专利技术在中国进行药物研发和生产的独家许可权利。瑞博将利用基于LTC的创新核酸递
- 百奥迈科与Benitec开发新型小核酸干扰抗肝炎药物
2009年7月9日,百奥迈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世界小核酸基因沉默技术(RNAigenesilence)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Co.Ltd.签订了合作开发小核酸干扰(RNAi)抗肝炎药物的备忘录。 2009年7月9日,百奥迈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世界小核酸基因沉默技术(RNAigenesilence)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Co.Ltd.签订了合作开发小核酸干扰(RNAi)抗肝炎药物的
- 昆山小核酸研究所成抗击H1N1先锋
在全球受到突发新发病毒传染病威胁的严峻形势下,昆山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支入选我国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项目的团队,承担的国家“抗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小核酸应急支撑平台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传染病专项”,本周将正式签约。面对H1N1在国际上的大规模传播,为了形成抗突发新发病毒的干预机制,国家卫生部紧急拨出资金,组建一支包括疫苗、抗体和小核酸制药的“国家队”,迅速开展相关研
- 我校专家发现心房颤动发生新机制
,杨宝峰、王志国、吕延杰、高旭、张凤民等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心脏特定微小核苷酸(1,26,328亚型)过表达转基因鼠和微小核苷酸功能敲减小鼠(328亚型),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表达可以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而微小核苷酸-328功能敲减小鼠或给予腺病毒转染的微小核苷酸-328反义寡核苷酸则可减轻房颤的发生。为进一步解释微小核苷酸-328升高诱发心房颤动的靶点,课题组运用多种实验手段证明微小
- 中国学者首揭示心房颤动新机理已锁定相关靶点
ldquo;奥秘,杨宝峰及课题组成员联手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心脏特定微小核苷酸(1,26,328亚型)过表达转基因鼠和微小核苷酸功能敲减小鼠(328亚型),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表达能诱发出小鼠的心房颤动,而微小核苷酸-328功能敲减小鼠或给予腺病毒转染的微小核苷酸-328反义寡核苷酸,则可减轻房颤的发生。为进一步揭秘微小核苷酸-328升高诱发心房颤动的靶点,课题组运用多种实验证明,微小
- RNA干扰技术亟待企业跟进
利用RNAi(RNAinterference,RNA干扰)技术,一种新的基因药物可能会让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在不久前的第一届亚洲小核酸会议暨第二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骨科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张戈博士和汤涛博士共同报告了相关的研究进展。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国目前的骨质疏松患者已经达到8千5百万人。尽管已批准用于临床预防的药物有很多,但
- 心房颤动发生新机制被揭示
张凤民教授以及哈医大一院心内科李悦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心脏特定微小核苷酸(1,26,328亚型)过表达转基因鼠和微小核苷酸功能敲减小鼠(328亚型)模型,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表达可以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而微小核苷酸-328功能敲减小鼠或给予腺病毒连接的微小核苷酸-328反义寡核苷酸则可减轻房颤的发生。为进一步解释微小核苷酸-328升高诱发心房颤动的靶点,课题组运用多种实验手段证明,抑
- 第一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在昆山召开
4月21日,为期三天的第一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在昆山市正式开幕,300余位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涉及小核酸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强伯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教授陈晓亚,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宏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江苏
- 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脑神经形成有关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实验鼠进行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脑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的形成有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小核糖核酸参与神经线路的形成,将有助于弄清癫痫和自闭症等疾病的原因。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日本大阪生物科学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和京都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在脑内,小核糖核酸
- 导致航天员骨丢失的小核酸分子被发现
李英贤研究团队与香港浸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01医院以及暨南大学的相关研究单位团结协作,在失重性骨丢失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和阐释了一个同时参与造成失重和增龄性成骨能力降低的小核酸的功能,并且在实验中针对该小核酸开发的治疗药物成功防止了模拟失重和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下降以及骨丢失。今天,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空间骨丢失是制约人类进军深空的瓶颈因素
- 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7种呼吸病原体在婴幼儿中的出现频率探测
婴幼儿群发性呼吸疾病进行发病频率及临床表现的测定。 1方法 对76例婴幼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个冬天进行全程监控,对每例呼吸疾病患儿都要进行检查并收集鼻灌洗标本。个体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用以检测由小核糖核酸病毒(鼻病毒和肠道病毒)、冠状病毒(OC43,229E)、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3、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衣原体及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 2结果 在本次探测中
- 过程工程所构建小核酸药物输递系统
小核酸药物对肿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小核酸药物(siRNA)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其电荷密度较低,且为刚性骨架,使其包载率较低;要提高小核酸药物的包载率,将使用大量带正电的材料,其对机体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安全、高包载率的siRNA的给药系统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欣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了小核酸药物输递给药系统(如图所示),通过对siR
- 过程工程所小核酸药物输递研究获进展
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部载体蛋白ApoB的高表达。阳离子脂质体负载ApoBsiRNA小核酸药物,因具有高的肝部靶向能力,可以保护小核酸药物免受核酶降解等优势,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阳离子脂质体易与血液中蛋白产生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其血液循环时间短,治疗效果差。目前,商品化的PEG修饰的长循环阳离子脂质体,在延长
- 研究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与Ⅱ型糖尿病有关
英国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小核糖核酸与胰岛素耐受性相关,该发现或为开发Ⅱ型糖尿病新疗法提供思路。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名为“miR-802”的小核糖核酸分子在成年实验鼠体内的过度表达会使胰岛素敏感性受损,产生葡萄糖耐受不良,从而与过度肥胖和糖尿病等病症相关。 研究人员延斯·布吕内说,此前研究表明一些小核糖核酸可能会影
- 美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有助治疗卵巢癌
卵巢癌往往到晚期才被发现,而等到发现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其他器官,难以通过化疗等方法治疗。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可以有效对抗卵巢癌,这一发现将使医生有可能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治疗卵巢癌。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妇科肿瘤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利用具有调控功能的小核糖核酸-429,使卵巢癌细胞转变成不能转移的状态,从而使癌细胞无法扩散。 负责这项研究的约翰·麦
- 美科学家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有助治疗卵巢癌
卵巢癌往往到晚期才被发现,而等到发现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其他器官,难以通过化疗等方法治疗。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可以有效对抗卵巢癌,这一发现将使医生有可能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治疗卵巢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妇科肿瘤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利用具有调控功能的小核糖核酸-429,使卵巢癌细胞转变成不能转移的状态,从而使癌细胞无法扩散。负责这项研究的约翰&middo
- 营养所提出小核糖体RNA新概念
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ProfilingandIdentificationofSmallrDNA-DerivedRNAsandTheirPotentialBiologicalFunctions,提出了小核糖体RNA(SmallrDNA-DerivedRNA,srRNA)这一新概念,并初步发现srRNA和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并具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小RNA的研究发展迅猛,各种类型的小RNA相继被发现和
- 研究发现:缺乏两种小核糖核酸会导致不孕
卵是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缺乏两种特定的小核糖核酸(miRNA),会引发排卵障碍。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如果雌性实验鼠体内缺乏miR―200b和miR―429这两种小核糖核酸,就难以怀孕。研究小组检查体内缺乏上述两种小核糖核酸的实验鼠的输卵管,发现在20只实验鼠
- 法国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影响皮肤衰老
本报讯法国香奈儿公司的研究与科技部门和细胞分化与凋亡学会主席格里·梅里诺所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创新型合作,日前发现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在皮肤衰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研究与胚胎学研究以及基因调控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家提出新证据以证明一些特定的microRNA对皮肤衰老的影响。这不仅增进了人们对细胞衰老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的理解,还提出了新的抗衰老目标。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分子生
- 小核糖核酸诱发幽门螺杆菌胃癌
弄清。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让长爪沙鼠感染幽门螺杆菌,约两个月后收集了沙鼠的胃上皮细胞,全面调查了小核糖核酸的表达,发现一种名为miR-210的小核糖核酸表达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调查了miR-210的功能后,发现它在胃上皮细胞中表达后,细胞增殖就受到遏制,但是遏制其表达,则会促进细胞增殖。研究人员计划
- 小核糖核酸: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推手
弄清。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让长爪沙鼠感染幽门螺杆菌,约两个月后收集了沙鼠的胃上皮细胞,全面调查了小核糖核酸的表达,发现一种名为miR-210的小核糖核酸表达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调查了miR-210的功能后,发现它在胃上皮细胞中表达后,细胞增殖就受到遏制,但是遏制其表达,则会促进细胞增殖。研究小组在实
- 缺乏两种小核糖核酸会导致不孕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缺乏两种特定的小核糖核酸(miRNA),会引发排卵障碍。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如果雌性实验鼠体内缺乏miR―200b和miR―429这两种小核糖核酸,就难以怀孕。这两种小核糖核酸是由脑垂体大量分泌的。研究小组检查体内缺乏上述两种小核糖核酸的实验
- 小核糖核酸影响糖尿病人血管修复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在病人肢体的血管并发症会导致肢体溃疡无法愈合,往往最后不得不进行截肢,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最近一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小核糖核酸(miRNA)在糖尿病患者的此类并发症中起了很大负作用,它会损害内皮细胞功能,妨碍新血管生成,从而大大增加患者被截肢的风险。这一发现对改善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糖尿病早期阶段,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导致血液流速不足,造成局部贫血。这
- 强强联手共撷中药研发世界领先新成果新型成骨细胞特异性递送系统《NatureMedicine》瞩目上线
研究所及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促进骨质疏松症转化治疗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科研成果。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以适配子为靶向配体的新型成骨细胞特异性递送系统,可以将任何具有成骨潜能的小核酸通过精准识别成骨细胞来实现细胞特异性递送,从而促进骨形成。该研究推动了骨质疏松成骨靶向药物的开发。香港浸会大学在该项领域的研究一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早在数年前,浸大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骨与
- 日开发出微量血液诊断恶性淋巴瘤新方法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用微量血液诊断恶性淋巴瘤的方法,通过测定血液中特定小核糖核酸的含量,就能诊断恶性淋巴瘤并预测其复发风险。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科学家们已在人体血液内找到数百种小核糖核酸。东京医科大学教授大屋敷一马和黑田雅彦率领的研究小组,在对日本人最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血液分析时,发现其中“小核糖核酸-92a”的量减少
- Nature:清华大学施一公发表最新论文
自然》在线发表了题目为CrystalstructuresoftheLsmcomplexboundtothe3’endsequenceofU6smallnuclearRNA(Lsm蛋白质复合体结合U6小核RNA3’末端序列的晶体结构)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周丽君和医学院博士生杭婧为该论文的
- 学者发现抑制房颤发生分子
近日,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心律失常致病机制研究中,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可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该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促进新型抗房颤药物的研制开发。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发表。目前房颤治疗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发现新的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和难点。微小核苷酸是近年来学界普遍
- 药用植物莴苣小核盘菌软腐病
药用植物莴苣小核盘菌软腐病 症状莴苣小核盘菌软腐病主要分根腐和茎基腐两种类型。根腐型根部被小核盘菌侵染后,在茎基部产生繁茂的白色菌丝,逐渐形成很多白色小颗粒,其上溢有水滴,后小颗粒变为黑色菌核,有时很多菌核连结成块状,根部腐烂;茎基腐型主要侵染茎基,初茎基部发生病变,幼嫩莴苣染病,植株下部菌丝向上扩展速度快,病株迅速软腐倒伏。病原SclerotiniaminorJagger称小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
- 哈医大专家揭示疾病微小核苷酸对子通路调控特性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组负责人李霞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从全局性的角度建立了miRNA对子通路的调控关系,并开发了方便、快捷的网络分析平台。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信息学领域顶级杂志《生物信息学简讯》上。 miRNA是一类单链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
- 中南大学锁定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幕后“元凶
中南大学麻醉医学研究所教授徐军美领导的课题组,近日在由欧洲心血管学会主办的《心血管研究》上撰文指出,一种被命名为miRNA-23a的小核酸可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机制。研究人员称,这是国际上首次用小核酸专门针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系统性研究,有望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人体血管内壁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一旦内壁上的内皮细胞
- 一抑制房颤发生关键分子找到
el教授合作攻关,揭示其在房颤过程中的机理。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犬房颤模型,大规模筛选寻找房颤时出现改变的微小核苷酸,结果发现miR-26在房颤犬心房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进一步应用特异性的抑制剂降低小鼠心脏miR-26的表达量后,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水涨船高”。在作出miR-26的减少为房颤诱因的假设后,两国学者采用在体基因转染技术,应用腺病毒向小鼠心脏过表达miR-26,发现这些小鼠房颤的发
- 高科技让致病基因“沉默”
作为生命“蓝图”,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合成技术很多人都知道。但说起RNA(核糖核酸)干扰技术,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 RNA干扰技术,亦称小核酸干扰技术,是一种将短链RNA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信使RNA)沉默的技术。研究显示,向生物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信使”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
- 移植干细胞有望治疗肌肉萎缩症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两种能够促进骨骼肌再生的小核糖核酸,添加了小核糖核酸的骨骼肌干细胞被植入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动物体内,可成功实现骨骼肌的再生。肌肉萎缩症是一种损坏人体肌肉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身体无法制造支撑肌肉结构的蛋白质,患者会变得无法运动。目前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骼肌具有非常高的再生能力,即使由于激烈的运动受到损伤或者因为疾病出现萎缩,干细胞也
- 日本发现植干细胞有望治疗肌肉萎缩症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两种能够促进骨骼肌再生的小核糖核酸,添加了小核糖核酸的骨骼肌干细胞被植入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动物体内,可成功实现骨骼肌的再生。肌肉萎缩症是一种损坏人体肌肉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身体无法制造支撑肌肉结构的蛋白质,患者会变得无法运动。目前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濑原淳子率领的研究小组在调查骨骼肌干细胞保持修复能力的详细机制时,发
- 第十三章 纤毛虫
段纤毛可缺如。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 纤毛虫具有大核和小核各一,偶尔也可见到几个小核。前者采取无丝分裂,后者为有丝分裂。接合生殖时,遗传特征由小核传递,但也有证据表明大核可能含有决定虫体表型特征的因子。在虫体的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咽,后端有一个较小
- 《审视瑶函》:[卷四运气原证]目疣
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上睑属脾经。下睑属胃经。若结成小核。红而自破。不药而愈。若坚白不破。久则如杯如拳。而成瘤矣。若初起小核时。即先用细艾如粟米壮放患上。令患目者卧榻紧闭目。以隔蒜片灸三四壮。外将膏药贴之。又用紫背天葵子连叶二两煮酒一壶半。皂角子二三粒泡热研细。饮酒时搽疣上自消。《审视瑶函》清傅仁宇公元1644-1911年
- 瑞士找到胰岛素分泌的“分子开关”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日前发表研究公报说,一种名为miR-7的小核糖核酸分子是控制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开关,这一发现有望帮助研发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患者的机体不但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而且由于血糖升高,体内的胰腺β细胞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胰岛素代谢失调,最终导致胰腺β细胞因衰竭而丧失分
- 控制胰岛素分泌的“分子开关”被发现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日前发表研究公报说,一种名为miR-7的小核糖核酸分子是控制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开关”,这一发现有望帮助研发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患者的机体不但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而且由于血糖升高,体内的胰腺β细胞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胰岛素代谢失调,最终导致胰腺β细胞因衰竭而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miR-7是一种微型核糖
- 医学里程碑:将癌细胞转为良性
一份最近发表在英国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研究报告显示,为癌细胞补充小核糖核酸,恢复细胞的正常生长机制,有可能把癌细胞还原成健康细胞。科学界将来或许能基于这种原理,开发出更高效的抗癌疗法。此前科学界认为,细胞的黏附分子仅仅是像“胶水”一样把细胞黏合在一起。但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黏附分子除上述作用外,还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能通过小核糖核酸来传递信号,从而控制细胞的生长。如果这种机制
- 科学家发现控制生物寿命的物质
基因。 之所以选择线虫,是因为线虫是研究衰老过程中基因作用的最佳对象,也是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的很好的参照,因此通过线虫进行该研究再合适不过。 微型核糖核酸影响细胞成长 弗兰克·斯莱克所说的是一种小核糖核酸。这种核糖核酸与受其控制的基因lin-4、lin-14,能够影响细胞在特定阶段的成长变化形式。 斯莱克的研究小组发现,这两种基因的变异可以改变线虫的生长发育时间以及寿命。他们对两种基因分别
- 覆盆子
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脉上被白色短柔毛;叶柄散生细刺,托叶线形。花单生于枝端叶腋;萼片5,卵形或长椭圆形,被灰白色柔毛;花瓣5,近圆形,白色;雄蕊多数,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红色,下垂,小核果密被淡黄白色短柔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向阳山坡、路边、林边及灌丛中。主产浙江、福建。 采制 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性状 聚
- “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防治基础研究”中期总结会在我校召开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在联合攻关中,王擎教授首次发现一个新的诱发房颤和猝死的致病突变基因;李培峰教授率先找到了心肌肥大、凋亡的新信号转道途径;杨宝峰教授首次揭示了微小核苷酸调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机制,证实了微小核苷酸-1和微小核苷酸-133与心肌损伤的关系。这些成果均已发表在《细胞》、《循环》、《生物化学》等权威期刊上。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成功建立了心力衰竭猝死样本
- 中国科学家发现多个心衰心律失常易感基因
性心律失常的离子与分子机制等8个子课题。 项目组成功地发现了多个心衰、心律失常的易感基因与致病基因,其中主要有隐性房颤伴猝死致病基因核孔蛋白155、心房颤动新致病基因钠通道β3亚基等;首次阐明了微小核苷酸与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细胞分子机理;首次弄清了微小核苷酸在调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中所起的作用,证实微小核苷酸—1,328,133与心肌损伤的内在关联;系统梳理了心肌损伤和心力衰
- 视觉注意力调控机制在脑中的精确位置
确定传感处理最早阶段的精确发生位置很困难。现在,McAlonan等人用猕猴所做实验表明,空间注意力调控发生在外侧膝状核中,(使其上发生抑制性连接的)相反效应发生在相邻丘脑网状核中。这种相互活动可能是产生瞬间注意力的一个机制,从而证实了由FrancisCrick在近25年前提出的一个观点,当时他的兴趣正从DNA转向神经科学。他假设,注意力的方向是由脑中的一个小核指引的,这个小核正是丘脑网状核。作者:
- 德研究发现预防心衰的方法
心脏在面临无法输出足够血液等情况时,心肌为应对压力而过度生长的情况。如果肥大的心肌不能恢复正常,它往往会导致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小核糖核酸212和小核糖核酸132两种分子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心肌肥大的实验鼠体内,这两种分子的含量会较高。如果人为把实验鼠体内这两种分子的含量提升到异常程度,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心肌肥大,寿命只
- 德国研究发现抑制心肌肥大新方案可用于预防心衰
大是心脏在面临无法输出足够血液等情况时,心肌为应对压力而过度生长的情况。如果肥大的心肌不能恢复正常,它往往会导致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小核糖核酸212和小核糖核酸132两种分子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心肌肥大的实验鼠体内,这两种分子的含量会较高。如果人为把实验鼠体内这两种分子的含量提升到异常程度,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心肌肥大,寿命只
- PNAS:微生物学家找到新方法来抗击病毒性疾病
NA修复机制来生成自身复制增殖所必须的遗传物质。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病毒依赖其宿主细胞所提供的功能来增加自身数量,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BertSemler揭示了含有RNA的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如何识别利用一种DNA修复酶来实现上述目的的。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20日的PNAS杂志上。RNA病毒有核糖核酸作为它们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DNA)。典型的RNA病毒引起的人类
- 引才大战考问地方发展思路
长远需要出发,为昆山引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昆山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昆山清华科技园的团队认定,今后产业的发展中,生物医药产业将有爆发式的增长。为此,科技园协助昆山引进并努力培育了小核酸产业。如今,在生物技术方面,尤其是在核糖核酸的干扰技术上,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已经在全球做得非常知名。“做核酸,到昆山”,已成为业界共识。 “曾经有一家大型医药合同研究机构主动表示愿意到昆山落户。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