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散

目录

1 拼音

xiāo fēng sǎn

2 英文参考

xiaofeng pow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消风散同名方剂约有三十八首,其中《外科正宗》卷四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苍术6g、苦参6g、石膏6g、知母6g、当归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苍术6g、苦参6g、石膏6g、知母6g、当归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消风散

消风散的适应证均为过敏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感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原因。该方剂各味药首先对免疫反应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促进调节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广谱抗变态反应作用;同时对病原微生物有较为广谱的抑制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强大的调节作用,还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因此对上述疾病及其并发症应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严重过敏性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急重病,还应当结合现代医学抗过敏疗法。[1]

4.1 处方

当归、生地、防风、蝉退、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2]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3]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苍术6g、苦参6g、石膏6g、知母6g、当归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4]

4.2 功能主治

消风散具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效。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5]

消风散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5]。治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或风热隐疹,遍身云片癍点,时隐时现[5]

消风散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4.3 用法用量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5]

水煎,食远服[5]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4.4 方解

风疹、湿疹因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人体,侵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津水流溢。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合清热除湿为辅。由于痒自风来,故止痒必先疏风。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俱为臣药。更佐以知母、石膏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配伍特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如此则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以助疏风。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6]

4.5 临床运用

消风散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证治要点。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6]

4.5.1 加减法

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6]

4.6 现代适应证

消风散适用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湿为患者,可加减应用[7]

近代常用消风散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风湿热邪为患者[7]

4.6.1 湿疹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太清楚。一般病因分内因及外因2种:内因常见于慢性感染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遗传因素(过敏介质),其中遗传因素与个体的易感性及耐受性有关;外因常与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人物(如花粉、尘螨、微生物等)、生活环境(如日光、炎热、干燥)、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等相关。主要病理改变:急性者表皮内呈海绵状,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慢性者表现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厚,胶原纤维变粗。[7]

4.6.2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多见于食用动物蛋白性食物、药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冷热等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花粉等外界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内脏、全身某些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多为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为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IgE,该抗体以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变应原致敏状态,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花生四烯酸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从而产生皮肤、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一系列或全身过敏反应症状。[7]

4.6.3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统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性情急躁、思虑过度、紧张等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饮食、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病程中形成的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造成本病发展并导致皮肤苔藓样变的主要原因。[7]

4.6.4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统称为自身敏感性皮炎,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通常发病前皮肤某处存在湿疹样皮损,由于处理不当或继发化脓性感染而使原有皮肤病损恶化,出现红肿、糜烂、渗出,加上创面不洁、痂屑堆积,以致组织分解产物、细菌产物及外用药等被机体作为抗原吸收引起免疫反应,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7]

4.6.5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即药疹,该病与个体遗传性过敏体质有关。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药、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和某些中药。某些药物具有完全抗原作用,但更多的属半抗原,需在机体内和大分子量载体通过其价键结合后才能成为完全抗原并激活免疫反应。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包括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某些药疹可以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亦可以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两种以上变态反应同时参与;除变态反应机制外,也与非变态反应机制如药理作用、过量反应、蓄积作用等有关。临床上表现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湿疹性药疹、紫癜性疹药、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型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痔疮型药疹、光感性药疹等。[7]

4.6.6 稻田性皮炎

稻田性皮炎俗称烂脚烂手,现统称稻农皮炎或浸渍擦烂型皮炎。春末夏季多发,以参加水田劳动的农民为多。主要原因第一是由于长期浸水后皮肤角质层松软,屏障作用降低,导致水分进入皮肤;第二是皮肤长期机械性摩擦导致角质层或表皮剥脱,局部发生糜烂;第三是空气湿度大,皮肤不易干燥,最后是水温过高使皮肤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皮肤破损、水肿和渗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指(趾)间皮肤肿胀、发白、起皱,随后皮肤擦破、糜烂,严重者可继发细菌感染和淋巴管、淋巴结炎。[7]

4.7 药理作用

[8]

4.7.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荆芥水煎剂能提高痛阈3倍余,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同时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防风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剂亦有明显的镇痛和解热作用。蝉蜕醇提取物有显著的镇静、抗惊厥以及解热作用,蝉蜕提取物还有镇痛作用。臣药苍术挥发油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同时苍术所含β-桉叶醇不仅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上的N受体通道,而可影响打开和关闭两个方面,加速N受体的脱敏。苦参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拮抗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增强戊巴比妥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同时有显著的镇痛及降温作用。佐药知母也有镇静作用,知母所含皂苷元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拮抗甲状腺素对其活性的提高;知母水煎剂能使增多的β肾上腺素受体最大结合位点数减少,使减少的M胆碱受体最大结合位点数增多,使细胞功能异常得到纠正,同时使血清、肾上腺和脑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其有效成分菝葜皂苷元亦有此作用;知母皂苷能减轻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石膏能促进阿片肽释放而具有镇痛作用,同时石膏上清液可使垂体、肾上腺、颌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等器官含钙量下降,而脾脏和胸腺含钙量增加,从而影响内分泌功能。当归可加快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元的代谢,减少大脑中动脉栓塞的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生长和修复,减少脑细胞凋亡的发生,促进神经再生及再支配,抑制半暗带细胞的凋亡。地黄也有镇静作用,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降低血中睾丸酮的含量。甘草所含FM100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同时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调节机体的各项功能;甘草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少脑水肿。该方剂中牛蒡子、苍术、知母、石膏、生地、胡麻仁等还有降血糖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中对神经系统的镇静、镇痛作用是一致的,同时还能改善脑循环,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影响神经传导及细胞代谢。

4.7.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防风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风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牛蒡子醇提取物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明显增加抗体形成细胞的生成,同时牛蒡子所含牛蒡元有明显的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蝉蜕水煎剂可降低肥大细胞中颗粒数,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变态反应,对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抑制作用,能缓解乙酰胆碱所致肠管痉挛。荆芥油对平滑肌的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SRS-A对回肠的收缩反应;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穗甲醇提取物有中等强度的抗补体作用。臣药苦参所含苦参碱型生物碱能抑制免疫功能,即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氧化苦参碱还能抑制机体排异反应,苦参碱强烈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殖及辅助T细胞产生IL-2的能力,显著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对巨噬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苦参液可显著拮抗过敏性休克,显示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佐药知母所含杧果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不影响细胞活力。石膏虽无抗过敏作用记载,但众所周知,Ca2+对变态反应具有一定影响,临床用葡萄糖酸钙治疗过敏性疾病即说明此点。当归对免疫系统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首先当归所含阿魏酸对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但对免疫功能无抑制作用,对Ⅰ型变态反应主要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过敏性介质的释放,对Ⅱ、Ⅲ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主要与其抗炎作用有关;同时当归能促进脾脏及胸腺T、B淋巴细胞的增殖,对抗泼尼松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当归内酯能增强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其杀伤活性,升高机体抗体;当归免疫活性多糖(AIP)可促进脾细胞增殖,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当归醇沉物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增强IFN-γ的生物活性。地黄所含糖类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生地水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其醇提取物则显著促进抗体生成;生地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的DNA合成、蛋白质合成以及IL-2的产生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甘草不仅能能增强NK细胞活性,诱生干扰素,而且甘草酸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和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过敏性休克具有保护效应;甘草酸还能使脾脏及胸腺重量增加,同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IL-1及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多糖是淋巴细胞的一种新的分裂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

4.7.3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荆芥能抑制3α-羟类固醇脱氢酶,从而促使生成更多的氢化可的松而发挥抗炎作用;荆芥提取物橙皮苷、木樨草素7-β-O吡喃糖苷糖醛酸和迷迭香叶酸能抑制脂氧化酶而使白三烯类炎症介质产生减少,是其抗炎机理之一;橙皮苷抑制脂氧酶使白三烯类炎症介质产生减少,而白三烯C4、D4、F4均为变态慢反应物质的成分,能使平滑肌收缩和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诱发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故荆芥有抗过敏、解除平滑肌收缩、抗哮喘作用;同时荆芥所含橙皮苷能抑制过氧化物酶,从而使脂质过氧化产生的氧自由基减少,具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防风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炎症的渗出、水肿也有抑制作用;同时防风中的聚乙炔类化合物可影响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环氧合酶,使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栓烷B2等物质产生减少,从而对炎症具有关键性的抑制作用。蝉蜕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臣药苍术不仅能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而且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如聚乙炔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苦参水煎液及苦参碱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RBC溶血,稳定细胞膜;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棉球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佐药知母所含杧果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知母总多糖(TPA)可增强肾上腺功能,减少ACTH分泌和释放,并且抑制PEG的合成和释放,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注射液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水肿和肉芽组织增生。当归有抗炎消肿作用,并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能清除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发生系统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血及脑中SOD活性,提高大脑皮层Ca2+-ATP酶活性,降低NO、Ca2+含量和NOS活性,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地黄煎剂对各种关节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芽肿;同时能增强血中GSH-Px的活性和降低LPO的含量。胡麻仁具有抗氧化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如Arthus反应及Schwarezman现象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能抑制自由基及LPO生成,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对细胞死亡最后阶段的Ca2+内流甘草酸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7.4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流感病毒A3也有抑制作用。防风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产黄青真菌、杂色曲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风挥发油对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等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牛蒡子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臣药苍术除对结核杆菌及部分真菌有灭活作用外,还对大肠杆菌、枯叶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明显的灭菌作用,同时对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黄曲霉菌、支原体也有杀灭作用。苦参所含苦参碱1%浓度时即能明显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柯萨奇B3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毛癣菌、黄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苦参浸膏还能杀灭阴道滴虫。木通醇浸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佐药知母煎剂除对葡萄球菌以及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霍乱弧菌、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皮肤癣菌也有抑制作用,对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当归煎剂对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地黄水浸液对须疮癣菌、石膏样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使药甘草除对上述结核杆菌等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也有抑杀作用,同时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抗菌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较强;甘草草酸单胺对艾滋病毒有灭活作用;甘草甜素不仅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有杀灭作用。

总之,该方剂各味中药有广谱的抗微生物作用,不仅对大多数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支原体及许多常见的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部分寄生虫也有灭活作用。

4.7.5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荆芥所含荆芥油有减慢心率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但浓度升高则抑制之;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有显著的止血作用,荆芥在0.01~0.04g(生药)/ml浓度时有强大的抗凝血酶作用。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可延长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牛蒡子所含牛蒡子苷可扩张血管,使血压暂时下降。蝉蜕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蝉蜕醇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心率,防止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臣药苍术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延长不应期,保护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的功能而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苦参可降低异位节律点,消除折返冲动,并有β受体阻断作用,因而能抗心律失常;苦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增加心肌血氧供应,降低心肌耗氧量,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因而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同时有正性肌力和减慢心率作用;能对抗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知母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归所含阿魏酸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同时阿魏酸可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降低TXA2含量,升高PGI2/TXA2比率,升高血小板cAMP水平,从而抑制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地黄有强心、扩血管及降血压作用。使药甘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和抗血栓形成。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中苍术、苦参、知母、石膏、生地、胡麻仁、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一方面可减轻心脏前负荷,另一方面可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压。

该方剂各味中药对血管、血流变学均有一致的降压、抗凝、抗血栓等积极影响,对心脏功能多数药味能扩张冠脉,加强心脏功能,少数有抑制作用。

4.7.6 对平滑肌功能的影响

君药荆芥煎剂对肠平滑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对子宫有一定兴奋作用。防风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可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蝉蜕水提取液能缓解乙酰胆碱所致肠管痉挛。臣药苍术水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管收缩,也能抑制肠管的推进运动。苦参碱能明显对抗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肥大。当归及所含的阿魏酸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有抑制作用,抑制胃肠的推进作用。使药甘草所含FM100及异甘草素能抑制肠管收缩,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同时对组胺、氯化钡、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有抑制作用。

4.8 出处

《外科正宗》卷四

5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消风散

5.1 处方

荆芥穗(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去皮.一钱) 白僵蚕(炒.去丝.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藿香叶(一钱) 蝉蜕(一钱) 厚朴(一钱) 羌活(一钱)

5.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消风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颈背拘急,鼻涕声重,耳作蝉鸣,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并治之。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消风散

6.1 别名

人参消风散

6.2 处方

荆芥穗、炒甘草、川芎、羌活、炒僵蚕、防风、茯苓、蝉蜕、藿香叶、人参各二两,姜厚朴、陈皮五钱[8]

荆芥穗 甘草(炒)芎藭 羌活 白僵蚕(炒)防风(去芦)茯苓(去皮,用白底)蝉壳(去土,微炒)藿香叶(去梗)人参(去芦)各6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陈皮(去瓤,洗,焙)各15.克

荆芥穗2两,甘草(炒)2两,芎藭2两,羌活2两,白僵蚕(炒)2两,防风(去芦)2两,茯苓(去皮,用白底)2两,蝉壳(去土,微炒)2两,藿香叶(去梗)2两,人参(去芦)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半两,陈皮(去瓤,洗,焙)半两。

6.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消风散具有祛风活血,理气化湿之功效。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棱骨痛,旋晕欲倒,痰逆恶心。

消风散功能疏风止痛[8]。治风邪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眩晕耳鸣,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等症[8]

风湿上攻,或外侵肌肤,头目昏痛,痒瘾疹,眼痒昏涩,耳鸣咳嗽,偏风,小儿疮疹,急慢惊风,胎风赤烂,妇人血风。

6.4 用法用量

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8]

为细末。每服6克,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三服,便觉轻减。

每服2钱,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3服,便觉轻减。如脱着淋浴,暴感风寒,头痛身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儿虚风,目涩昏困,及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半钱,并不拘时候。

6.5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风热则表实,实者宜散之,荆芥、芎藭、防风、羌活皆辛散也;表实例里虚,虚则宜补之,人参、甘卓、茯苓皆甘补也;风盛则气壅,厚朴所以下气,陈、藿所以泄气;风热生痰,治以僵蚕;表热留连,治以蝉退。②《医方集解》:此足太阳、手太阳药也。羌、防、荆、芎之辛浮,以治头目项背之风;僵蚕、蝉蜕之清扬,以去皮肤之风;藿香、厚朴以去恶散满;参、苓、甘、橘以辅正调中,使风邪无留壅也。

6.6 附注

人参消风散(《卫生宝鉴》卷九)。本方去人参,加雄黄,名“雄风散”。(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6.7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7 《医宗必读》卷六方之消风散

7.1 组成

苍术、麻黄、荆芥、白芷、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8]

7.2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三片、葱白一茎,水煎服[8]

7.3 功效与主治

《医宗必读》卷六方之消风散功能发汗解表[8]。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声重[8]

8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消风散

8.1 处方

石膏(煅)甘菊花(去枝、梗)防风(去芦)荆芥穗 川羌活(去芦)羚羊角(镑)川芎 大豆黄卷(炒)当归(去芦,酒洗)白芷各30克 甘草(炙)15克

8.2 制法

上哎咀。

8.3 功能主治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消风散具有清热平肝,养血消风之功效。治妊娠胎气有伤,肝脏毒热上攻,太阳穴痛,呕逆,背项拘急,头旋目晕,腮项有肿核者。

8.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入好茶1.5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通口服,食后。

8.5 出处

《重订严氏济生方》

9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之消风散

9.1 方名

消风散

9.2 别名

神应消风散

9.3 组成

香白芷1两,全蝎1两(去尖),人参1两。

9.4 主治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之消风散主治大风。

9.5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中午间止吃粥,晚间不吃夜饭,次日空心温酒调下。早饭放迟吃,身上微燥为妙。

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7 用药禁忌

忌生姜、胡椒,一切性热之物;须令病人别居静室,断酒戒色,耐性宽心。忌一切发风动气、荤腥、盐、酱、生姜、胡椒、生冷、性热之物。止素食淡饭糜粥乃可治疗。

9.8 附注

神应消风散(《医宗金鉴》卷七十三)。第一日服本方;第二日服追风散;第三日服磨风丸。

10 《马培之医案》方之消风散

10.1 方名

消风散

10.2 组成

荆芥1钱,当归5钱,防风1钱,苦参1钱,白芷8分,川芎5分,甘菊1钱半,蒺藜3钱,浮萍1钱,大胡麻3钱,蔓荆子5钱。

10.3 主治

《马培之医案》方之消风散主治疠风。肺经受毒,身面白斑麻木,汗孔不开,起于面者。

11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消风散

11.1 方名

消风散

11.2 组成

防风、荆芥、羌活、蝉蜕、川芎、藿香、陈皮、甘草、桔梗、僵蚕。

11.3 主治

小儿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勿乳,不能开口呼吸。

11.4 用法用量

茶调服。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消风散

12.1 方名

消风散

12.2 组成

当归、生地、何首乌、防风、金银花、僵蚕、荆芥、白蒺藜、苦参、胡麻、知母、甘草。

12.3 功效

消风凉血。

12.4 主治

脓窠疮。小儿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作而发,初起作痒,搔破变作脓窠而疼。

12.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消风散

13.1 方名

消风散

13.2 组成

荆芥、僵蚕、蝉蜕、防风、连翘、甘草。

13.3 主治

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鼻嚏声重,皮肤瘙痒。

14 《青囊立效秘方》卷一方之消风散

14.1 方名

消风散

14.2 组成

明矾3钱,蛇床子3钱,皮消3钱,桃丹(水飞)1钱5分,白鲜皮3钱,地肤子2钱,羌活,独活1钱,土荆皮2钱,荆芥1钱,白附子1钱,白芷1钱。

14.3 主治

一切皮肤作痒,或起疙瘩,或破烂流黄水,游散不定。

14.4 用法用量

用烧酒、醋和搽。

14.5 制备方法

晒脆为细末,

15 《青囊秘传》方之消风散

15.1 方名

消风散

15.2 组成

烟胶2斤,苦参2斤,大枫子肉200粒,小麦(炒黑)8合,明矾半斤,枯矾半斤,花椒半斤,硫黄8两,樟冰4两,升药底1斤,蛇床子半斤,炒红砒1两。

15.3 主治

风癣远年者。

15.4 用法用量

外用。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洪氏集验方》卷五引蔡敏修方之消风散

16.1 方名

消风散

16.2 组成

硼砂1钱,朱砂1字,雄黄1钱,甘草末1字,脑子1字。

16.3 主治

小儿一切口疮,并重舌鹅口。

16.4 用法用量

少许敷之,吞咽不妨。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和匀。

17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消风散

17.1 方名

消风散

17.2 组成

川芎1两,羌活(去芦)1两,人参(去芦)1两,白茯苓(去皮)1两,白僵蚕(炒)1两,蝉壳(炒)1两,陈皮(去白)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1两。

17.3 主治

诸风掉眩,风痰风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实呕逆旋运,口抽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首风沐风,手足挛急。麻疹其状如粟,红垒而起,间有不出,或只头面有,四肢无者。

17.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茶清调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8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消风散

18.1 方名

消风散

18.2 组成

生地、当归、防风、荆芥、白芷、细辛、蝉蜕、僵蚕、花椒。

18.3 主治

风牙痛。不甚肿痛,不怕冷热。

18.4 附注

外用草乌、僵蚕、蜂房(煅)、牙皂研末搽。

19 《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消风散

19.1 方名

消风散

19.2 组成

龙脑薄荷2两(去土,令净),荆芥穗2两,羌活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去苗)1分,白术2两(锉),石膏(研极细、水飞晒干)1分,甘草半两(炙紫色)。

19.3 主治

风头痛。

19.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茶清或醇酒调下,热服,日3次,不拘时候。一切风寒或沐浴之后,并宜服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 《伤科汇纂》卷七方之消风散

20.1 方名

消风散

20.2 组成

人参1钱,防风1钱,川芎1钱,厚朴1钱,南星1钱,半夏1钱,桔梗1钱,肉桂1钱,当归2钱,黄芩2钱,白芷2钱,羌活1钱半,独活1钱半,柴胡7分,甘草3分(一方有蝉蜕1钱半,僵蚕2钱)。

20.3 主治

跌打损伤。

20.4 用法用量

加童便煎服。

21 《幼科指掌》卷四方之消风散

21.1 方名

消风散

21.2 组成

防风、杏仁、陈皮、全蝎(糯米炒,去头翅)、陈胆星、白附子、人参、甘草、升麻、干葛、生姜、南枣。

21.3 主治

小儿肝中风。踞坐目斜视,举头不得,口嘴,手足不动。

21.4 用法用量

米汤送下。

2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丸如绿豆大。

21.6 附注

若唇青面黄者可治,唇黑面白者不可治。

22 《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消风散

22.1 方名

消风散

22.2 组成

石膏(煅)1两,甘菊花(去枝梗)1两,防风(去芦)1两,荆芥穗1两,川羌活(去芦)1两,羚羊角(镑)1两,川芎1两,大豆黄卷(炒)1两,当归(去芦,酒洗)1两,白芷1两,甘草(炙)半两。

22.3 主治

妊娠胎气有伤肝脏,毒热上攻,太阳穴痛,呕逆,背项拘急,头旋目晕,视物不见,腮项肿核。

22.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入好条半钱,煎至8分,去滓,食后通口服。

22.5 用药禁忌

大忌酒面,煎炙、烧煿,鸡、羊、鹅、鸭、豆腐、辛辣,一切毒食,并房劳及稍温药。

22.6 临床应用

两眼失明《重订严氏济生方》:有一妊妇,将临月,两眼忽然失明,灯火不见,头痛目晕,项腮肿满,不能转颈,诸医治疗不瘥,转加危困,偶得此方,对证合之服,病减七八,获安分娩。其眼带吊起,人物不辨,服四物汤加荆芥、防风,更服天门冬饮子,以此二般药间服,目渐稍明。

23 《便览》卷一

23.1 方名

消风散

23.2 组成

荆芥穗5钱,甘草(炙)5钱,陈皮5钱,厚朴5钱,白僵蚕、蝉退、人参、茯苓、防风、川芎、藿香、羌活、白芷。

23.3 主治

丹毒属血风血热,或头面赤肿,或成疮疖。

23.4 用法用量

荆芥茶清汤调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4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消风散

24.1 方名

消风散

24.2 组成

天麻(去苗)1两,防风(去芦)2两,细辛(去苗叶土)半两,薄荷叶半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吴白芷1两,朱砂1两(为衣)。

24.3 主治

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嚏声重,耳作蝉鸣;及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

2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食后生姜汤送下;茶清亦可。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24.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消风丸”。

25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消风散

25.1 方名

消风散

25.2 组成

蛇床子3钱,苦参2钱,枯矾1钱,艾叶7个,川椒5分,荆芥1钱半,薄荷1钱。

25.3 主治

目痒如虫行症。

25.4 用法用量

水煎洗。

25.5 附注

凡初期患此症者,先刺三阳络、素髎、内庭等穴;内服当归活血汤。如其不愈,再用本方洗之最妥。

26 《伤科方书》方之消风散

26.1 方名

消风散

26.2 组成

赤芍1钱2分,川芎1钱2分,当归5分,升麻1钱,羌活1钱,陈皮1钱2分,半夏1钱2分,防风7分,南星5分,甘草3分,老姜3片。

26.3 主治

跌打损伤,牙关紧闭。

2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7 《济阳纲目》卷一○七方之消风散

27.1 方名

消风散

27.2 组成

白芷、细辛、荆芥、防风、川椒、全蝎。

27.3 主治

牙疼。

27.4 用法用量

擦患处,以盐水漱,吐之。

2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8 《疹科正传》

28.1 方名

消风散

28.2 组成

防风、荆芥、羌活、甘草、陈皮、茯苓、白芍、蝉蜕、藁本、桔梗、生地、川芎、当归、何首乌。

28.3 主治

疹子余毒未尽,或因发汗过迟,以致蕴热未散,发为疮疥。

29 《医部全录》卷三七四引叶心仰方

29.1 方名

消风散

29.2 组成

川连、黄柏、黄芩、防风、荆芥、栀子、连翘、赤芍、白芍、川芎、陈皮、牛膝、甘草、蒺藜、京子、木瓜、苦参、玄参、羌活、独活、生地、大黄。

29.3 主治

久年杨梅漏毒疮。

29.4 用法用量

水煎服。实者服7-8帖,虚者少服。再服对金丸收功。

30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消风散

30.1 方名

消风散

30.2 组成

羌活、独活、僵蚕、防风、天麻、白附、蝉蜕、柴胡、花粉、川芎、人参、炙草。

30.3 主治

痘疮中风。发热之时,腠理开张,或中风邪,忽然直视,张口吐舌,不能言语。

30.4 用法用量

生姜引。

31 《医宗必读》卷六方之消风散

31.1 方名

消风散

31.2 组成

苍术1钱,麻黄1钱,荆芥1钱,白芷1钱,陈皮1钱,甘草5分。

31.3 主治

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重。

31.4 用法用量

上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葱白1茎,煎8分服。

32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消风散

32.1 方名

消风散

32.2 组成

雨茶、甘菊、羌活、石膏、当归、川芎、羚羊角、白芷、荆芥、防风等分,甘草8分。

32.3 主治

妊娠头旋目昏,腮项硬肿,此因胎气有伤,热毒上攻太阳,沉痛欲呕,背项拘急,致令眼晕生花。

32.4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食后服。

33 《普济方》卷一○三方之消风散

33.1 方名

消风散

33.2 组成

柴胡、羌活、当归(去芦头)、防风、川芎、甘草各等分。

33.3 主治

一切风热上攻,头面浮肿生疮,偏正头风。

33.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34 《盘珠集》卷下方之消风散

34.1 方名

消风散

34.2 组成

甘菊、荆芥、当归、大豆叶(炒)、防风、茶叶、羚羊角(镑)、生石膏。

34.3 主治

胎气伤于热毒,头旋眼花,腮项暴肿成核,痛甚呕吐。

35 《普济方》卷三四一方之消风散

35.1 方名

消风散

35.2 组成

石膏2钱,山茵陈2钱,菊花2钱,防风2钱,荆芥2钱,螺粉2钱,白芷2钱,川芎2钱,阿胶2钱,甘草2钱,木香半钱,白术半钱。

35.3 主治

妊娠头旋目晕,视物不明,腮项肿核。因胎气有伤肝脏,毒气上攻,太阳穴痛,呕逆,背项拘急,致令眼晕生花,若加涎壅,危在旦夕。

35.4 用法用量

上锉作6服。水1盏,入好茶半钱,煎8分,通口服,头微汗得愈。

36 《普济方》卷三四八方之消风散

36.1 方名

消风散

36.2 组成

京墨、石膏、茵陈、甘草、菊花、防风、荆芥、阿胶、白术、南木香各等分。

36.3 主治

眼花血晕,视物不见。

36.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2盏,茶少许,煎至8分,温服。俟头上微汗出,立愈。

3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7 《普济方》卷三九五方之消风散

37.1 方名

消风散

37.2 组成

人参4钱,茯苓4钱,甘草4钱,紫苏叶4钱,木瓜4钱,泽泻4钱,香薷4钱,半夏曲4钱,白扁豆(炒)4钱,陈皮4钱,乌梅肉4钱,厚朴(炒)4钱。

37.3 主治

小儿吐泻生风。

37.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7.5 加减

多困,加朱、麝。

3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8 《银海精微》卷下方之消风散

38.1 方名

消风散

38.2 组成

藿香、白芷、全蝎、甘草、防风、青风藤。

38.3 主治

一切风毒上攻,头目拘急,鼻涩。

39 《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五方之消风散

39.1 方名

消风散

39.2 别名

二味消风散

39.3 组成

苏州薄荷叶、蝉退(去头足土净)各等分。

39.4 主治

皮风瘙痒。

39.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远温酒调下。

3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9.7 附注

二味消风散(《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40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之消风散

40.1 方名

消风散

40.2 组成

荆芥穗半两,甘草(炙)半两,川芎半两,羌活半两,僵蚕(去嘴)半两,人参半两,茯苓半两,蝉蜕半两,藿香叶半两,防风半两,厚朴(姜炒)2钱,芍药2钱,陈皮(去白)2钱。

40.3 主治

小儿风热。因解衣风邪客于皮毛,恶风,发热,多睡。

40.4 用法用量

用茶清或乳香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4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1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方之消风散

41.1 方名

消风散

41.2 组成

羌活8分,独活8分,僵蚕8分,藿香8分,枳壳8分,防风8分,天麻8分,地骨皮8分,蝉蜕8分,前胡1钱半,柴胡1钱,黄芩1钱,天花粉1钱,桔梗1钱,茯苓1钱,荆芥1钱,紫草1钱,牛子1钱,人参7分,川芎7分,甘草4分。

41.3 主治

痰盛惊搐,谵语,狂急,口张,目作上视。痘前热则生风,项强,牵引,直视,口渴,舌强,如中风状。

41.4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42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消风散

42.1 方名

消风散

42.2 组成

人参5钱,僵蚕(炒)5钱,甘草5钱,荆芥穗5钱,陈皮5钱,厚朴(制)5钱,茯苓5钱,蝉退5钱,防风5钱,川芎5钱,羌活5钱,藿香5钱。

42.3 主治

杨梅癣疹及翻花疮。

42.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土茯苓4两。水3碗,煎至2碗,分上下体,食前后服。

4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43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8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7.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76.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76-477.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77.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77-478.
  8. ^ [8]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78-48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