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诸虫

目录

1 拼音

xiǎo ér zhū chóng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parasitic diseas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小儿诸虫为病证名[1]。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1]。这些肠道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1]。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皮肤而侵入儿体[1]。小儿脏腑柔弱,易为诸虫寄居生长,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1]。《小儿药证直诀》虫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并伴有食欲不振或嗜异,大便不调或稀或干[1]。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1]。脾虚则肝旺,可见烦躁易怒,睡中咬牙等[1]。治疗一般以驱虫为主,如久病脾胃已伤,驱虫后当及时健脾以恢复脾胃功能[1]。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1]

参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绦虫病为病名[2]。由生食猪、牛、鱼肉引起[2]。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2]。《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全腹疼痛,食欲异常等;并可出现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等[2]。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等;调理脾胃,可用异功散加麦芽、枳实[2]

钩虫病为病名[3]。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3]。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3]。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症[3]。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3]。驱虫可选用贯众,榧子,苦楝根皮,土荆芥,槟榔等;调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血虚弱者,用十全大补丸[3]。并可用《串雅内编》加味绿矾丸[3]

蛔虫病为病名[4]。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4]。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4]。静止时无自觉症状[4]。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4]。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4]。蛔虫具有一种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治疗以驱蛔虫为主[4]。宜用乌梅丸。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肠梗阻则应配合通利腑气,当蛔虫驱去以后,再予健脾[4]。驱虫用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用异功散加减[4]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