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小儿脱证·阳气暴脱证 (最后修订于2016/8/10 20:31:16)[共140字]
摘要:小儿脱证·阳气暴脱证(infantilecollapsewithsyndromeofsuddencollapseofyangqi)是指阳气脱失,急骤发生,以冷汗淋漓,身凉肢厥,神情淡漠,呼吸气微,口开手撒,面色苍白,甚则神昏,二便失禁,舌淡,苔润,脉微欲绝为常见症的小儿脱证证候。......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如何诊断感冒阳气暴脱证?
愈。但亦有少数病人,由于心气夙虚,感邪较重,外邪乘袭于肺,稽留数日,旋即内舍于心,加之过用汗法,致使营不内守,随泄于外,汗愈泄而气愈乏,气愈乏而阳愈虚。如此,便会出现阳气暴脱证。这种由感冒“小恙”而酿成的阳亡证,古人早有论及。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多次告诫人们表证不可发汗太过,否则会致阳亡之变,并特设若干含有人参、干姜、附子的方剂,以备临证不时之需。清·吴澄在《不居集》
- 感冒阳气暴脱证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感冒阳气暴脱证治则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佐以活血化瘀。 其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参附汤 本方为抢救阳气暴脱证的首选方剂。重危之候,非大甘大温之品难以固其脱,故重用味甘性温之人参,大补脾肺之气,脾为气之源,肺为气之主,后天气旺,外则可以温皮肤,摄汗液;内则可以行血液,振元神;阳气衰败,非大辛大热之品难以追复失散之阳,故特选大辛大热之附子,峻补命门,温通十二经脉,命门阳气得复,则一身之阳皆振
- 感冒阳气暴脱证有哪些急救中成药?
生脉散饮剂或针剂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固脱醒神;麦门冬养阴润肺;五味子生津益气敛汗。三药相伍,补元气,生阴津,敛汗液,共奏固脱复脉之效。在感冒病已出现伤阴耗气证候时,及早给予生脉散制剂,不但可以推迟阳脱证的出现,而且能掌握治疗主动权,为使病情转入坦途创造有利条件。 (3)归羊冲服剂 本方为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新型制剂。方中当归温经养血,羊肉补气壮阳,生姜祛风散寒,又加蔗糖调味。诸药配伍,具有补养气血,
- 感冒阳气暴脱证有哪些其他救治法?
感冒阳气暴脱证的其他救治法有: (1)针灸疗法 ①主穴:素、内关;配穴:人中、少泽、中冲、涌泉。 手法:中度刺激,留针,间断捻转,收缩压升至80毫米汞柱以上时,延长间断捻转时间,使收缩压稳定在80毫米汞柱以上即可。 ②主穴:足三里、合谷;神昏加涌泉。 手法:强刺激。 ③主穴:人中;配穴:内关、足三里、十宣。 手法:强刺激。 ④穴位:内关、合谷、人中、百会、神阙、气海。 方法:艾
- 感冒阳气暴脱证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脱证一般分为气脱、血脱、阳脱(亡阳)、阴脱(亡阴)等证候,均属危重证候,救治失误,常常危及病人生命。故应注意鉴别。 阳脱证是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虚阳欲脱的危重证候。以大汗淋漓、冷淡清稀、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为特点。常因感受阴寒,邪气过盛而阳气暴伤,或过用汗法而致。在感冒病特别是本虚感冒又失治误治、调摄失当情况下可以见到。发病突然、发展急剧者称为暴脱。在感冒脱证
- 感冒阳气暴脱证的辨证救治要点是什么?
感冒阳气暴脱证的救逆,关键在于及早发现与及早治疗。及早治疗要早施术,重用药。汗出不止是阳气暴脱证的先兆及成因。若不能见微知著,视汗出如水为表解之象,则会贻误病机,坐待命毙。亡阳之汗的特点,是冷汗淋漓,清稀味淡,即“凉汗”。其他如畏寒甚剧,形寒肢冷不温,脉微细,似有似无,都是阳气不能维系的表现。若在亡阳证面前不敢放胆用姜附回阳,或用量较轻,那均是杯水车薪,难以挽回败局。四逆、生脉等已制成注射液,使
- 什么是感冒病阳气暴脱证?
感冒病的阳气暴脱证,是指感冒病在寒热表证进程中,由于失治、误治,特别是过用汗法或复受风寒,不惟感冒病不愈,反而转见心悸、胸闷、多汗等心气不足证候,继之突然大汗淋漓,心慌气喘,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呈现出一派阳气将亡征象。治之及时,或可转危为安,否则,很快会阳衰而亡。除阳气暴脱外,亦有少数病人因素体阴虚,又误治伤阴,以至阴液亡脱者。作者:不明
- 感冒阳气暴脱证有没有饮食防治法?
感冒阳气暴脱证的饮食防治法为: (1)参莲饮 生晒参5克,通心白莲子10枚,冰糖25克。 将生晒参切碎,莲子洗净,放碗内,加水泡发,再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左右,喝汤吃莲子。生晒参留待再用,加同前次等量的莲子、冰糖和水,蒸炖再服。生晒参可连用3次,最后咀嚼吞食。 本方适用于感冒病汗出过多,畏寒身冷,但未至阳脱危境者。有补气健脾生津及预防阳气暴脱之功。 (2)黄芪粥 生黄芪30克,粳米10
- 高允旺——中风治疗要明辨闭证脱证
中风治疗要明辨闭证、脱证,因为闭脱显示不同的病机,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详细说明之。 中风闭证指脑窍闭塞,人事不知,昏迷不醒,闭证分热闭、寒闭,热闭宜凉开,寒闭宜温开。 热闭除昏迷不醒、喉中痰鸣外,还有面赤体硬,呼吸气粗,大便秘结,牙关紧闭。笔者一般用三化汤(枳实10克,大黄10克,厚朴10克,羌活5克),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对脑中风72小时内不适宜手术者,必先投三化汤加蒲黄、桃仁煎服,并
- 如何诊断感冒阳气暴脱症?
愈。但亦有少数病人,由于心气夙虚,感邪较重,外邪乘袭于肺,稽留数日,旋即内舍于心,加之过用汗法,致使营不内守,随泄于外,汗愈泄而气愈乏,气愈乏而阳愈虚。如此,便会出现阳气暴脱证。这种由感冒“小恙”而酿成的阳亡证,古人早有论及。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多次告诫人们表证不可发汗太过,否则会致阳亡之变,并特设若干含有人参、干姜、附子的方剂,以备临证不时之需。清·吴澄在《不居集》
- 张锡纯巧用山萸肉治脱证
,内容丰富,在学术上有许多独到见解,对临床用药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书中多处用到山萸肉一味,使用方法别具一格,发挥甚多,疗效显著。笔者对张氏应用山萸肉治脱证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应用特色归结如下。脱证从肝论治张氏论述脱证病机,独责之于肝。认为:“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对于元气之说,张氏再细分为上、下、外脱三类,认
- 脱证
脱证 病证名。 ①阴阳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综合征。症见大汗淋漓、手足厥冷、目合口开、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临床上把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若久病无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所引起的,则称为虚脱,心、肺、肝、肾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属此范围。《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②中风辨证分型之一,即实者为闭证,虚者为脱证。
- 万友生教授救治厥脱证
尿量达1100ml,诸症减轻,鼻衄停止。继续上药2天后,尿量大增,大便通畅,舌质转淡红,黑苔基本消退,诸症明显减轻,化验结果接近正常,进入多尿期。后以益气养阴生津法善后,数日痊愈出院。 导师分析指出本病为厥脱证,由于疫毒伤正,气阴有将脱之虞,治当先扶正后攻邪。需要先抓住其主要矛盾,运用生脉散针剂,使休克得到及时逆转,减轻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害,故即使出现少尿期,也为时甚短,一攻即效。作者:马超英
- 霍乱暴脱证
【病人基本资料】邑北境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当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遂急延为诊视。【证候】迨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断】此证若系陈病
- 霍乱脱证
【病人基本资料】辽宁寇姓媪,年过六旬,得霍乱脱证。【病因】孟秋下旬染霍乱,经医数人调治两日,病势垂危。【证候】其证从前吐泻交作,至此吐泻全无。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体甚凉,六脉全无。询之犹略能言语,惟觉心中发热难受。【诊断】此证虽身凉脉闭,而心中自觉发热,仍当以热论。其所以身凉脉闭者,因霍乱之毒菌窜入心脏,致心脏行血之机关将停,血脉不达于周身,所以内虽蕴热而仍身凉脉闭也。此当用药消其毒菌,清其内热
-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4.霍乱暴脱证
邑北境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当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遂急延为诊视。证候迨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断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惟因霍乱
- 章丘市市属小学、幼儿园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结果分析
【关键词】章丘市 小学 幼儿园 儿童 预防接种证 查验 章丘市疾控中心自2005年开始,每年秋季对明水城区的市属小学和幼儿园新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掌握在校儿童的“五苗(BCG、HepB、OPV、DPT、MV)接种情况,及时安排漏种疫苗的补种。现将2005~2007年查验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5~2007年明水城区实验小学、汇泉小学、清照
- 某地2889名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调查
键词】接种 免疫接种规划 儿童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的原始凭据,是既往免疫情况的记录依据。为了解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提高学校和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和持有预防接种证重要性的认识,笔者对石嘴山市某区2889名入托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石嘴山市某区2006年小学入学新生2232名,新入托儿童657名。 1.2方法 制定小学、幼儿园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方
-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
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变化,特别是某些重症病例,如急惊风、暑温等,在高热、抽搐风火相煽的实热闭证同时,可因正不敌邪而突然出现面色白光白、肢厥汗冷等阳气外脱之虚脱证。江老为了探讨小儿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暴脱之规律,曾对300例住院病历作了回顾分析,其中属于抢救的61例危重病儿,在治疗上运用参附为主回阳救逆的36例,用生脉散加附子、龙骨、牡蛎气阴并治的12例,单纯用清热养阴、苦寒解毒
-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虚证类]脱证
阳自右降,降于下而化浊阴。阴自左升,升于上而化清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是阴阳互相为根也。而要其升降之权,总在于脾胃。一自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经》曰∶脱阴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经》曰∶脱阳者见鬼是也。如阴脱者,以乌肝汤主之。如阳脱者,以兔髓汤主之。如虚病元阳将脱者,以参附汤主之。如少阴气厥不至者,以地黄饮子主之。乌肝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
-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虚证类]脱证
〔脱证提纲〕脾升胃降化机生,气血根原辨浊清,倘若逆行全不化,阴阳两脱命将倾。乌肝汤(证附)精血驰行阴脱时,桂枝芍药首乌施,参苓姜附兼甘草,用此回生取效奇。兔髓汤(证附)神气飞腾阳脱时,人参夏附可同施,元甘五味兼龙牡,力挽生机效出奇。《医学摘粹》
- 霍乱暴脱症
病人基本资料】邑北境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当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遂急延为诊视。【证候】迨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断】此证若系陈病状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硫黄散
治产后劳,阴脱。硫黄乌贼鱼骨(各半两)五味子(一分)上为末。糁患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熨法
单炒蛇床子,乘热布裹熨患处。亦治产后阴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硫黄汤
治产劳,玉门开而不闭。硫黄(四两)吴茱萸菟丝子蛇床子(各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碗,煎数沸,滤滓,洗玉门,日再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畅达阳气法辩证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畅达阳气法辩证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采用畅达阳气法辩证治疗,对照组用阿米替林治疗。疗程均为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2、4、6周末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明显低
- 《程杏轩医案》:[续录]汪绍由翁尊堂脱证救苏
戊子之春,予由旌邑至孙村汪生德辉家,伊芳族绍由翁尊堂病剧延诊,比至,已治木矣。入见病者色白如盐,切脉弦劲少胃。予曰∶此脱证也,何以至此?翁述病原云∶家慈年近古稀,体虚多忧,向患气痛,服辛香之品稍快。旧夏病目,眼科疗治,其目已盲。今春又因痰嗽,药如二陈、枳、桔、杏仁、苏子,服经多日,前夕忽心慌晕汗,至今不止。畏食懒言。出所服诸方,予阅之曰∶病伤犹可治,药伤最难医。今离线甚速,驷马追之,尚恐不及,奈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3.霍乱脱证
辽宁寇姓媪,年过六旬,得霍乱脱证。病因孟秋下旬染霍乱,经医数人调治两日,病势垂危。证候其证从前吐泻交作,至此吐泻全无。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体甚凉,六脉全无。询之犹略能言语,惟觉心中发热难受。诊断此证虽身凉脉闭,而心中自觉发热,仍当以热论。其所以身凉脉闭者,因霍乱之毒菌窜入心脏,致心脏行血之机关将停,血脉不达于周身,所以内虽蕴热而仍身凉脉闭也。此当用药消其毒菌,清其内热,并以助心房之跳动,虽危险仍
- 《伤寒九十论》:肾虚阳脱证(八)
庚戌春。权监务。予一日就务谒之。见拥炉忍痛。若不禁状。予问所苦。小肠气痛。求予诊之。予曰。六脉虚浮而紧。非但小肠气。恐别生他疾。越数日再往。卧病已五日矣。入其室。见一市医孙尚者供药。予诊之曰。此阴毒证。肾虚阳脱。脉无根蒂。独见于皮肤。黄帝所谓悬绝。仲景所谓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几而息已高矣。孙生尚与术附汤。灸脐下。予曰。虽卢扁之妙无及矣。是夕死。故论伤寒以真气为主。论曰。伤寒不拘阴证阳证。阴
- 古代推拿治疗小儿诸惊初探
【摘要】古代推拿治疗小儿惊证有千载历史,在官方取消针对成人的按摩科以后,按摩治小儿惊证的民间看惊术得到发展,形成小儿推拿流派,推拿之名源自看惊操作要领—拿法和推法名称的结合。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专著的记载中,推拿治疗小儿惊证初现不同学派的治疗特点,许多疗效确切的经验值得继承。【关键词】小儿惊证古代推拿看惊Preliminaryexplorationonthetreatmentofpediatricc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当归散
治阴下脱。当归黄芩(各二两)芍药(一两一分)皮(烧存性,半两)牡蛎(,二两半)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米汤任意调下。忌登高举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桃仁膏
治产后阴肿妨闷。桃仁(去皮尖)枯矾五倍子(各等分)上以下二味为末,研桃仁膏拌匀敷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
定义 心肾阳虚证因心肾两脏阳气不足,血运无力,瘀血阻滞;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气化失职,水气停聚所致的证候。 脾肾阳虚证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运;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所致的证候。 病因 心肾阳虚证先天不足,或年高脏气虚衰,均可导致阳气不足,久病、重病,劳损太过及寒湿之邪内犯,均可损伤阳气;若心气不足,常可进一步累及心阳,出现心阳虚,或水寒之邪,上凌于心,导致心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阴脱证治
妇人趣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露。《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凡因心系病日久,偶因感冒咳嗽,情绪激动,或妊娠与分娩造成极度气血虚损等诱因,更损心阴心阳,引起呼吸气短,咳嗽咯血,唇舌青紫,面色灰白,甚则呼吸极度困难,咯血如涌,冷汗如珠,终至昏迷气脱者,称为心气脱证。 鉴别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以心悸怔忡(心病特异性表现)和气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症状外,还有形寒肢
- 1例感染性休克的中医辨证护理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中医护理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在人体引起的一种微循环障碍状态,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属中医学“脱证范畴,可分湿热证、血瘀证、虚脱证。本文通过对1例虚脱证患者的辨证施护探讨中医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方法,运用中药及针灸,对于快速提升血压,恢复神志效果显著,根据其症候进行辨证施护,对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
- 《医学正传》:[卷之五痔漏]脱证
两,俱烧存性)松花(一两,烧存性)槐花(二两,炒焦黑)枳壳(一两,麸炒黄色)甘草(炙,五钱)地榆(一钱)槟榔(二钱五分)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乌梅汤下。又方治肠风下血等证。干柿饼(烧存性,秤灰二两)乌梅(烧存性,二两)酒瓶箬(已酒过一年者,或二、三年者,尤良。烧存性,二两)槐花(五钱,炒焦黑)百药煎(一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代之)枳壳(五钱,麸炒黄色)上为细末,醋糊
- 《回春录》:[一、内科]脱证
甲申夏,予于登厕时,忽然体冷汗出,气怯神疲。孟英视之曰∶阳气欲脱也。猝不及得药。适有三年女佩姜一块。约重四至五钱,急煎而灌之,即安。后用培补药,率以(人)参(黄)(白)术(炙)草为主,盖气分偏虚也。郑九,经越医陈六顺延医,服药后汗出昏狂,精流欲脱。孟英切其脉,既散且乱,沉取极细。曰∶此证颇危,生机仅存一线。亦斯人阴分素亏,不可尽谓桂、附之罪也。以∶元参生地知母黄柏白芍石斛百合甘草栀子桑枝龙骨牡蛎盐
- 公安县2009年度新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调查分析及查验工作现状
【关键词】公安县新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和《公安县卫生局、教育局公卫字[2005]111号文件》精神,要求学校、托幼机构承担起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在新生报名时填报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登记表,对无证和漏种疫苗的儿童开具补证和补种通知单,并询问或调查其原因。报名结束后,将数据上报辖区卫生院防保科或疾控中心,县疾控中
- 第八节厥证
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常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等等。厥证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及邪气的盛衰,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
- 浅析《幼科发挥》的学术思想
【摘要】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五脏论治、调理脾胃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儿科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关键词】万全幼科发挥学术思想《幼科发挥》是万全在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及五脏辨证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对儿科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万全的学术思想浅
- 程康圃小儿燥火思想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继承和发扬程康圃有关儿科的学术思想,笔者就其所著《儿科秘要》一书中提出的“儿科八证”和“治法六字”作一介绍;探讨小儿燥火思想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则;研究其于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程康圃;小儿燥火;临床应用 程康圃,广东近代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世代业医,尤精儿科,行医半个世纪,直到晚年著成《儿科秘要》一书,将其祖传六代的儿科经验及自己的临床心得传于后人,名声显赫,代表着自清代中
- 北京市朝阳区外来学龄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外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儿童规范免疫接种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在朝阳区辖区范围内搜索外来学龄前儿童共46907人,调查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结果在调查地居住2个月以上外来儿童建卡率和建证率分别为65.2%和76.7%,建卡率低于建证率;外来儿童基础第一剂糖丸漏种率明显高于基础第二、三剂,但零剂次外来儿童中,83.9%属于已接种但无记录的情况;外来儿童麻疹、
- 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证型演变特点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证型演变特点。方法通过对190例小儿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观察,探讨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分布与患儿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感染之病原体是否有相关性;对全部纳入病例在住院当日(基线点)、治疗后第3,5,7,10d观察并记录中医证型,统计小儿肺炎在不同观察时段中医证型演变特点。结果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有相关性,与病原体无相关性。结论小儿肺炎中医证候
- 美国水产和水产品HACCP法规介绍
月18日正式生效。 该法规隶属于联邦法规(CFR)第21卷,法规号为21CFR-123部分。法规的框架结构如下: A部分-总则 ·123.3定义 ·123.5现行良好操作规范(GMP) ·123.6HACCP计划 ·123.7纠偏行动 ·123.8验证 ·123.9记录 ·123.10培训 ·123.11卫生控制程序 ·123.12对进口产品的特殊要求 B部分--熏制和烟熏
- 美国水产和水产品HACCP法规
月18日正式生效。 该法规隶属于联邦法规(CFR)第21卷,法规号为21CFR-123部分。法规的框架结构如下: A部分-总则 ·123.3定义 ·123.5现行良好操作规范(GMP) ·123.6HACCP计划 ·123.7纠偏行动 ·123.8验证 ·123.9记录 ·123.10培训 ·123.11卫生控制程序 ·123.12对进口产品的特殊要求 B部分--熏制和烟熏
- 《医学实在易》:[卷七哮症]久服地黄暴脱
通脉四逆汤(见伤寒)术附汤(见自汗《医学实在易》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 《程杏轩医案》:[续录]鲍宅京翁仆人中寒暴脱救转之奇
,随同归来,并未见有病状。妇云∶陡然晕倒,不知所由。辉兄本家莆田翁偕往,果见神昏汗冷,肢厥脉伏,初为踌躇,继而猛省,笑顾莆翁曰∶证固危殆,然有一大奇事,可望生机。翁惊问故。予曰∶此证乃卒中阴寒,阳欲暴脱,而救脱必须人参,伊芳等焉能得此。况安危呼吸,急不可待,顷辉兄乃堂所煎之参附汤未服,人参虽贵重之物,但和有附子在内,他人无此病,断难服此药,不意盛纪突遘斯疾,适与此药吻合,岂非天造地设乎。令妇跟至辉
- 《一得集》:[卷下医案]某太太冬温暴脱症
。用羚羊角、人中黄、连翘、山栀、贝母、银花等轻剂。次日早晨。追请甚急。余即往视。疹已退。大便已解。热清而喘逆特甚。诊其脉大而空。面赤如装。余曰。此邪去而正欲与之俱脱也。书人参、生附子各三钱。炙甘草、干姜各一钱。五味子五分。急令煎服勿迟。嘱其嗣君曰。至申酉时大汗一出。当即亡阳矣。趁此未汗。尚可挽救。彼与一医商之。不以为然。交申时汗果大出。始信余言不谬。急去兑参。已暴脱矣。合家懊悔复何及耶。《一得集》
- 《一得集》:[卷中医案]陈姓妇虚喘暴脱症治验
定海陈姓妇。年四十许。患气喘倚息不得卧。延余诊之。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舌上无胎。其脉浮部空大。沉部细如蛛丝。寻之若失。余出谓其女曰。此症甚危。决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写医案曰。阴虚于下。格阳于上。面色戴阳。脉象无根。真元将绝。若大汗一出。顷刻阴阳脱离矣。姑拟二加龙骨汤。婉辞而去。他医辄谓不妨。进旋复代赭汤。下咽即毙。《一得集》
- 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鉴别
定义 寒滞肝脉证寒邪外袭,凝滞肝脉,经气不利,气血凝涩不畅所致的少腹、睾丸冷胀坠痛等表现。又称“疝气,属寒疝。 小肠虚寒证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损伤阳气,阴寒内盛,小肠化物无权,清浊不分所致的小腹绵绵作痛,腹泻,小便频繁不爽等表现。 病因 寒滞肝脉证外感寒湿,或犯生冷,或冒雨涉水,或房中受寒,凝滞肝脉,或寒凝阳郁,阳气不达周身,或触冒阴寒之邪,阴积于内,正邪相搏,气血凝滞失运,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