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小儿白术散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9:12:07)[共132字]
摘要:《鸡峰》卷二十三方名小儿白术散组成人参半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前胡半两,黄橘皮半两,藿香半两,枇杷叶半两,半夏1分,桔梗半两,甘草1分,草豆蔻1个。主治食少多伤,壮热倦怠。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秋季腹泻中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04~2005年发病的住院病例98例,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6~12个月,3g/次,2次/d;12~24个月,3g/次,3次/d。结果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在总有效率、止泻和缩短病程方面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秋季腹泻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
-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对小儿厌食症有较好临床疗效。【关键词】厌食症;小儿;参苓白术散 厌食症状是指较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厌食症为儿科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多见于1~6岁儿童。我科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的厌食症患儿。纳入条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 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婴儿腹泻86例
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是治疗婴儿腹泻之良方,历代医家每用此方多获佳效。如万全《动科发挥》云:“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宜生脾胃之津,白术散主之。又曰:“渴只饮本方则胃气升,津液自升,泄泻止矣。婴儿腹泻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4],对儿童健康危害甚大,有些病例,临床常规治疗难以取效。经本组病例观察,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婴儿腹泻确有良效。婴儿腹泻
-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100例疗效观察
予西药静脉抗生素抗感染、病毒唑抗病毒及补充电解质治疗。处方组成:莲子肉8g,薏苡仁8g,沙仁8g,桔梗8g,白扁豆8g,白茯苓10g,人参5g,甘草6g,白术8g,山药8g,上药煎汤服,6~12个月儿童每日半付,13~24个月儿童每日1付。 1.3疗效标准治愈:无腹泻、小便量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好转:仍有腹泻,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小便量可,全身症状消失。无效:腹泻仍重,小便量少,精神差。 1.4
-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150例
【关键词】加味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手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症。笔者近年来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病症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中,门诊病例120例,住院部病例3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7岁者35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1.2诊断标准
-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95例临床小结
【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厌食症患儿均以七味白术散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减。结果治愈42例,占44.2%;好转49例,占51.6%;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消积不伤正、扶正以祛积,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关键词】七味白术散儿厌食症健脾助运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近2年来,笔者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一定
-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50例
笔者自2006年6月1日~2006年7月31日期间跟随张同圆副主任医师门诊学习以来,张主任运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50例,临床取得很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病例5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2个月,平均病程1个月。大便常规:50例患者全部大便稀溏不伴有黏液便,伴脂肪球31例,其中伴白
-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笔者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2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病例均来自于2003年5月~2004年5月的门诊病例。男13例,女11例,2岁以下3例,2~8岁17例,8岁以上4例。病程2~6个月9例,6~12个月12例,12个月以上者3例。其中脾胃不和型11例,脾胃气虚型8例,脾胃阳虚型3例,肝旺脾虚型2例。 1.2证候分型
- 参苓白术散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慢性腹泻
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消化道疾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常经久不愈,病程迁延至2个月以上,或数年,甚或十余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或蛋花样大便,夹黏液、泡沫,或不消化食物,并伴有营养不良、腹胀腹痛、精神不振、烦躁等症状。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2006年1月~
-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5例
g。兼呕吐者加陈皮、枳实、半夏;伤食者减人参、山药,加神曲、麦芽;湿热者减人参、白术,加连翘、荷叶、车前子;虚寒者加附子、炮姜;泻久脾肾虚弱者加内金、补骨脂、米壳。用水500ml,煎取100ml,按儿童年龄体重酌情在1~2日内分4~6次口服,连用5~7天或症状消失为止。2结果痊愈54例(大便正常,症状消失,体征转阴),好转11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有效率100%。治疗中无一例进行抗生素或静脉
- 改良白术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腹泻32例
目的探求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满意的治疗方法。方法口服中药改良白术散汤剂的基础上结合营养疗法、液体疗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结果10天内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结论改良白术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疗效较好,安全,副作用小,便于临床推广。【关键词】改良白术散;治疗;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小儿腹泻(infantile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婴儿时期的
- 舒兰教授运用白术散治疗秋季腹泻经验
【摘要】总结了舒兰教授治疗秋季腹泻的经验。舒教授认为,秋季腹泻发生值秋末冬初,小儿在“脾常不足”的基础上,复感风寒,致脾胃受伤而致泄泻,故当祛风散寒,利湿健脾。【关键词】秋季腹泻;七味白术散;舒兰;经验舒兰教授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老中医欧正武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
-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
;脓血黏液便加侧柏叶、地榆、仙鹤草;泄泻重加石榴皮;腹痛加白芍、元胡等。每天1剂,水煎2次,早中晚分服。对照组: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片0.5g),每次2片,每日3次。以上小儿量均酌减,两组疗程均为1周,1周后观察疗效。 2结果2.1疗效标准痊愈: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隔日1次,2次阴性为治愈。好转:上述任何一项未达到治愈标准。无效:症状无好转甚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白术散
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学海案∶“聚珍本”葛根二两,余并一两。《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公元1032~ll13年
-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咽炎临床运用慢性咽炎是咽喉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反复缠绵,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则更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
- 七味白术散临床诊治体会
湿燥而易以山药。例3腹泻、渴、热均不严重,并伴有厌食、腹胀、嗳腐吞酸。断为饮食停滞,脾虚津伤,故用本方加山楂、神曲、陈皮、午时茶等消食化滞之品,总之是根据临床不同证候,进行随证增减的原则。本方证虽多见于小儿,但成人亦有发病,余用本方经过反复试验,效果满意。但由于笔者中医理论水平有限,以上所说,仅是个人点滴经验,特介绍供同道们研究参考。作者单位:435100湖北大冶,大冶市第一中学医务所作者:熊明顺
- 《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小儿病]白术散
治小儿呕吐,脉迟细有寒。白术人参(去芦,各二钱)半夏曲(炙,三钱)茯苓(去皮)干姜(炮)甘草(炙,各一钱)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日二三服。《普济本事方》南宋许叔微公元1132年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30例体会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加减;慢性泄泻2个月以上。多为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以脾虚多见。笔者自2010年6-9月期间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共3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泄泻症状门诊病人30例,年龄20~25岁7例,25~35岁10例,35~40岁11例,儿童2例。其中20例服用过黄连素、诺美沙星等抗炎药,培菲康等肠道活菌药,以及中成药克痢
-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
【摘要】将小儿湿疹分为湿热困脾和脾肾不足2型,并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关键词】小儿湿疹;脾胃;辨证论治小儿湿疹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与患儿禀赋不耐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若病程迁延则见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发病部位大多位于头面、耳后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多与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分为3型,即急性湿疹、亚
- 《仁术便览》:[卷四小儿诸病]【钱氏白术散】
治久泄成惊。藿香白术木香白茯甘草人参(各一钱)葛根(二钱)一方有陈皮半夏砂仁。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服。一方若频泄痢,将成慢惊风。此散内加山药、白扁豆肉蔻各一钱,姜汁一匙,煎服一方若慢惊风已作,加细辛、天麻各一钱,全蝎三个,白附子八分,水煎服。上窜切牙额上红是心热,加黄连、甘草。目连闪是肝热,加柴胡、防风、甘草。左腮红是肝风,泻青散。右腮红是肺风,泻白散。鼻上红是脾热,泻黄散。耳上红是肾热,加知
- 钱乙制方运用升降药物机理之探讨
3味升药既可开郁,又能散邪,与降泻药并用,使得降中有升,舒而平之,与肝之生理病理特点相吻合,方得泻而无伤正气。1.4升清举陷,启运脾阳止吐泻《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白术散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白术散组成:葛根、藿香叶、木香、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分析:脾胃居中焦,
- 张介安运用脾胃理论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介绍
。认识到脾胃与元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精神元气是人健康的根本,后天依赖脾胃得以滋养。张老临床诊治脾胃病,知饥而纳少者,病在胃;能纳不运者,病在脾,必须脏腑兼顾,针对脾胃脏腑功能不同,升清降浊健运分治。小儿脾常不足,阳明本虚,各种疾患无不影响脾胃之功能,而在病之后期,唯赖水谷之气以调养,故张老在儿科临床中,制方用药,时时顾护脾胃生生之气。量小儿虚实用药,以利为度,药无苦寒直折,不伐生气,时时顾护脾胃。
- 张士卿教授治疗婴儿腹泻日久不愈经验
生腹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当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 2理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婴儿慢性腹泻系脾虚湿胜之因,参苓白术散系理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
- 参苓白术散治疗不寐20例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功用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等症。近年来笔者采用此方治疗不寐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6例,女14例;成人8例,小儿12例,均符合不寐的诊断标准,不寐的程度轻重不一,望诊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药治疗
- 参苓白术散
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9.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条件
-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本组80例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每天1剂,3碗水煎至1碗,口服。结果治愈41例,显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结肠疾病功能性参苓白术散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消化道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广泛而无特异性,在消化系统的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
-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56例
参苓白术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笔者近年来采用此方治疗慢性肠炎共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26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疗效<6个月25例,6个月~2年26例,2~8年5例,大部分患者在就诊前曾接受过西药治疗,疗效不显。本组56例,56例均经辨证为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
- 《小儿痘疹方论》:论痘疹治法
热治。愚按前症。若兼吐泻。手足指冷者。属内虚寒而外假热也。急用木香散。如不应。用异功散。若大便不通。渴欲饮冷者。则前所禁蜜水之类。又当用矣。但宜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术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角磨水服。诸症即解。其后亦无余毒之患矣。北方出疹。不拘冬夏。若喜冷者。再不用药。但与水饮。无有不愈。盖北方地燥而又睡热炕故也。○一妇人患时疫将愈更出
- 抗结核药可与参苓白术散同服
患者。由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身体日渐虚弱,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常可导致病人难以坚持服药而中断治疗。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胃肠副反应十分重要。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发挥中医优势,应用参苓白术散随症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研究人员认为,本病病人症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恶心纳呆,胸脘满闷,或吐或泻,形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缓弱,应属脾胃气虚证,故对本组观察的全部30例
- 参苓白术散加桃花汤、黄柏及三七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96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桃花汤、黄柏及三七治疗9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诊断全部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本病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76例,女20例;年龄20~5
-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助于延长移植肾存活期
即CsA、霉酚酸酯、强的松)预防排斥,用量根据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调整;同时口服地尔硫(艹卓)每次30毫克,每天3次。1周后CsA血浓度仍未达理想治疗窗,经中医辨证为脾虚型后,给予健脾和胃的参苓白术散(太子参、茯苓、山药、神曲、麦芽各15克,白术、扁豆、陈皮、大枣各l0克,砂仁、甘草各6克)加减治疗。 研究发现,中药治疗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CsA血浓度谷值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
- 参苓白术散可提高肾移植患者CsA血药浓度
胃,选用健脾和胃化湿的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参苓白术散水煎剂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全方显示以抑制为主、兴奋为辅的胃肠活动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还指出,参苓白术散能持续提高肾移植术后脾虚型患者CsA浓度,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同时无明显的肝、肾毒性,也不增加CsA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其对CsA血浓度的影响可能与改善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有关,但其确切机理尚待进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泻、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又缺少形态学、生化学异常的症候群,是慢性易反复的消化道常见病,本病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近几年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腹痛即泻,或时泻时止,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脘痛52例临床观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胃脘痛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笔者以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5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胃脘痛,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近2年来门诊病人,共52例,男29例,女2
- 李柏龄参苓白术散治疗痛经
已故李柏龄老中医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师东垣、天士之法,屡除沉疴,愈人无算。特编辑其徒刘现军主治医生记录的李柏龄参苓白术散治疗痛经医案,以飨读者。李某,女,16岁,学生,2003年6月初诊。每次月经前后腹痛已1a,发时疼痛欲死,大汗淋漓,必用强效镇痛之西药方能稍有缓解。调经活血遍用多方罔效。询其便秘已2a,面色白光白,纳食稍差,乏力明显。经量多、有血块色黯,脉细软。李老曰:
- 古方参苓白术散新用
名方参苓白术散出自《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原方属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后人有所发展,加减衍化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方药组成党参110克,山药110克,莲子肉60克,白术(炒)110克,茯苓110克,薏苡仁(炒)60克,白扁豆80克,甘草(炙)110克,砂仁60克,陈皮110克,桔梗60克。研为细末,制成散剂或制成水丸。 性能效用本方为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的功效。重在健脾,其
- 参苓白术散
中药名称参苓白术散拼音名ShenlingBaishuSan性状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240μm,针晶直径2~8μm。
- 热症
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角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症喘嗽,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用史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未效。钱曰:凉药久则胃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肺,遂愈七分。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程明佑治一儿,病日晡时热。众皆以为阴虚火动,
- 《幼科发挥》:[卷之三脾所生病]泄泻
止也。故以脾积丸去其陈腐。此拔本塞源之法。按本草云。巴豆未泄能令人泄。已泄能令人止。脾积丸之治积泄。祖训当遵守也。余教诸子治泄泻。始终三法。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术散服之良。又不止。用参苓白术散调理。未有不效。再不止。用参苓白术散二分。豆蔻一分。发挥云。难经五泻之论甚详。予论大肠泻。小肠泻。大瘕泻。则易明。予论脾泻肾泻。则难藏之舍。无有所受。岂有所出哉。其脾泻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与补锌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补充锌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七味白术散,均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77.5%。结论七味白术散与补锌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提高疗效,缩短病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虚羸论
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生惊。又与一服。再泻数行。加口干而身热。齐言尚有其热。又欲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泻十来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乙看之。乙曰。已成虚羸也。先多煎白术散。时时与服。后用香瓜丸。十日愈。乙又治朱监簿子五岁发热。腮赤唇红。烦躁引饮。前医曰。此心热也。遂用牛黄丸。及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乃便利黄沫。召乙看之。乙曰。此心经虚而有留
- 《幼科释谜》:[卷三吐泻(单吐单泻)]单泻
巢元方曰。小儿暴泻者。由肠胃虚。卒为冷热之气所伤而成。热则色黄赤。冷则色青白。若冷热相交。则变为赤白滞痢也。宜龙骨散。小儿久泻者。大法补虚消积。宜华佗久利神验方。张元素曰。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精神不定。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益黄散二帖。后用宣风散导之。再大补胃。曾氏曰。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
-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九·小儿科]泄泻
、藿香、干葛,作大剂煎汤,戒勿饮水,以汤代之,未半日进两剂。因思肺为津液之主,肺金大燥,不能生水,故渴不止,乃加法制天花粉、葛根等分。只一服,其夜渴减,泻亦少。次日仍用前方,渴泻俱止。问何不用仍服白术散?万因以己意告之。后误啖菱,病喘而面目浮肿,以钱氏异功散加藿叶、紫苏,一服而肿去喘止。胡三溪子多病,三岁病泻,诸治不效。万视之曰∶此伤食泻也。夫泻有三症,热泻者,粪色黄而渴;冷泻者,粪色青而不渴;
- 泄泻证治
非若邪气之完谷出也,此宜辨之。如夏月得之,大渴者,宜五苓散作汤,调玉露散,另身热与渴略减者,只服五苓散,不可更加玉露散,恐生中寒之症。泻仍不止,用胃苓丸和一粒丹止之。神效。非夏有此热泻者,渴饮水,白术散乃圣药也。寒泻者,《原病式》云: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市渴,此为寒也。冬月得之,宜理中汤、丸。不止,以五苓散加姜枣煎;再不止者,七味肉豆蔻丸主之。春秋月同,惟夏月得
-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经验撷萃
安效先教授是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从事儿科临床四十余年,对小儿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小儿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安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善,脾胃虚弱,且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发病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无论外感六淫亦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运化失调而发生本病。诚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言“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 张士卿教授治疗婴儿腹泻日久不愈经验
生腹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当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 2理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婴儿慢性腹泻系脾虚湿胜之因,参苓白术散系理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
- 小儿羸瘦
小儿羸瘦 病证名。小儿脾胃脆弱,易虚易实,如喂养不当,或患泻痢等症,损伤脾胃功能,使之食欲不佳,甚至不能饮食,影响气血生化,肌肤失于营养,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临床有挟冷、挟热之分。《诸病源候论》:“挟热者,即温壮身热,肌肉微黄;其挟冷者,即时时下利,唇口青葩。”治宜补益脾胃。挟热用七味白术散,挟冷用益黄散。冷热已除,则用参苓白术散调养。作者:
- 《保婴撮要》:[卷十九]痘喘症
痘疮已出未靥之间,喘渴,白术散;甚者木香散。收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涩,葶苈木香散。喘嗽,五味子汤。喘渴靥后,余毒不除,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头疼身热,恶寒微喘,是有表邪也,用参苏饮。窃谓前症若因脾肺虚弱,宜用白术散。脾肺虚寒,宜用木香散。热毒内蕴,紫草甘草枳壳汤。风邪外感,用参苏饮。内外壅滞,人参清膈散。大便自利,小便涩滞,葶苈木香散。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一小儿痰喘,痘赤作痛,热渴喜饮
- 肥儿散治疗小儿疳积3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肥儿散与木香散、一捻金、保和散组合治疗小儿脾虚型疳积的疗效。方法60例小儿脾虚型疳积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木香散、一捻金、保和散和肥儿散排号服用,对照组予木香散、一捻金、保和散和白术散排号服用。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儿散与木香散、一捻金、保和散组合,排号服用治疗小儿疳积效果
-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心脏部一舌]弄舌
,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宜加胡黄连辈。若大病未已,用药后弄舌者凶。〔薛〕小儿舌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此属心脾亏损,用温脾散补之。舌舒长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积热,用泻黄散主之。或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亦用前散。作渴饮热,属胃经虚热,用四君子汤。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实,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术散。口角流涎,或腮颊患肿,胃虚风热也,先用人参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术散。若午后甚者,脾
- 《普济本事方》:[卷第四脏腑泄滑及诸痢]白术散
白术木香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煎六分,温服。《普济本事方》南宋许叔微公元1132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