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不发作期

目录

1 拼音

xiào bìng ·bù fā zuò qī

2 英文参考

intermittent stage of wheez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哮病·不发作期(intermittent stage of wheezing[1])又称虚哮[1]、哮病缓解期。是指喉中无哮鸣的阶段[1]。以正虚为主,辨治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2]。哮证反复频发,正气必虚,故在平时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根据体质和脏气的不同虚候,分别从肺、脾、肾着手[2]。肺虚、脾虚、肾虚虽有各自的特点,但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肺脾气虚、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治疗既应区别主次,又需适当兼顾[2]。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辛辣甘甜、海鲜发物等。

4 肺虚

4.1 肺虚型哮证的症状

肺虚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面色㿠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2][3]

4.2 证候分析

肺主气,外合皮毛,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蕴肺,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鼻塞喷嚏乃风寒外束之象。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象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3][3]

4.3 治法

补肺固卫。[3]

4.4 肺虚型哮证的方药治疗

肺虚型哮证可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备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加减治疗。药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等调和营卫。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备注]生脉散(《鲁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北沙参、玉竹、黄芪等益气养阴。[3]

4.5 针灸治疗肺虚型哮证

[3]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止哮。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背俞穴为主。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

随证配穴:鼻塞痒者,加印堂、迎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补泻兼施,或用灸法。

方义:定喘是止哮喘的经验穴。膏肓主治虚劳咳嗽哮喘,多用于慢性哮喘。太渊是手太阴经的土穴,配肺俞补土生金,以求治本。

5 脾虚

5.1 脾虚型哮证的症状

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失当而诱发,痰多,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3][3]

5.2 证候分析

脾虚气弱,健运无权,故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常因饮食不当而引发。中气不足则倦怠气短,语言无力。脾虚不运,湿浊不化,聚而成痰,故平素痰多。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象细软,皆属脾虚气弱之候。[3][3]

5.3 治法

健脾化痰。[3]

5.4 脾虚型哮证的方药治疗

脾虚型哮证可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治疗。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3]

5.5 针灸治疗脾虚型哮证

[3]

治法:健脾益气,祛痰止哮。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足三里、太白、丰隆。

随证配穴:恶心者,加内关。眩晕者,加百会、气海。腹胀痛者,加天枢、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定喘是止哮喘的经验穴。膏肓主治虚劳咳嗽哮喘,多用于慢性哮喘。肺俞宣肃手太阴经经气。太渊是手太阴经的土穴,配肺俞补土生金,以求治本。脾俞、太白、足三里补益脾胃,健运中州。丰隆涤除痰湿。

6 肾虚

6.1 肾虚型哮证的症状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脑转耳鸣,腰疫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下肢欠温,自汗,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沉细。[3][3]

6.2 证候分析

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脑转耳鸣,腰疫腿软,劳累易发,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若属阳虚可见外寒之征,阴虚则生内热之候。[3][3]

6.3 治法

肾摄纳[3]

6.4 肾虚型哮证的方药治疗

肾虚型哮证可用金匮肾气丸[备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或七味都气丸[备注]七味都气丸(《医宗已任篇》):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治疗,应辨其阴阳进行化裁。

金匮肾气丸偏于温肾助阳,七味都气丸偏于益肾纳气。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去温补之品,配麦冬、当归、龟版胶。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227]。并可常服紫河车粉。[3]

6.5 针灸治疗肾虚哮证

治法:固本培元,纳气止哮。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定喘、膏肓、肺俞、气海俞、肾俞、太渊、太溪。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盗汗者,加复溜、阴郄。浮肿者,加气海、水分。夜尿者,多加关元。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定喘是止哮喘的经验穴。膏肓主治虚劳咳嗽哮喘,多用于慢性哮喘。肺俞宣肃手太阴经经气。气海俞、肾俞可补肾气。太渊为肺经原穴,太溪为肾经原穴,补之可益肺肾之气,使上有所主而下有所摄,气机得以升降。

7 肺肾气虚

哮病·肺肾气虚证(wheezing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3])是指哮病不愈,日久及肾,以咳嗽短气,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哮病证候[3]

7.1 症状

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鸡,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4]

7.2 证候分析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4]

7.3 治法

补肺益肾[4]

7.4 食疗方法

[4]

7.4.1 推荐食材

党参、蛤蚧、南瓜、冬虫夏草、核桃仁、乌鸡、山茱萸等。

7.4.2 推荐食疗方

1.附子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先将两药捣细,过箩为末,每取10g,与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

2.山萸肉粥(《粥谱》):山茱萸15~20g,粳米100g,白糖适量。先将山茱萸洗净,去核,再与粳米同入砂锅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每日1~2次,3~5天为一疗程,发热期间或小便淋涩者,均不宜食用。

8 脾肺气虚

哮病·脾肺气虚证(wheezing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lung[4])是指哮病反复发作,脾肺之气日虚,以咳嗽短气,痰液清稀,面色晄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头面四肢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弱等为常见症的哮病证候[4]

8.1 症状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4]

8.2 证候分析

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失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4]

8.3 治法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4]

8.4 食疗方法

[4]

8.4.1 推荐食材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杏仁、大枣、黄芪、乳鸽等。

8.4.2 推荐食疗方

1.甲鱼贝母汤(《膳食保健》):甲鱼1只,贝母10g,精盐、料酒、葱、姜、味精各少许。甲鱼杀好洗净,贝母放入甲鱼腹内,随后用精盐、料酒、葱、姜、味精调味后将甲鱼放入炖盅并加水,置锅中隔水炖2小时左右,直至甲鱼肉熟软即成。食甲鱼肉,饮汤。每日分2次食用,每隔5日服1剂。

2.茯苓大枣粥(《百病饮食自疗》):茯苓粉30g,粳米60g,大枣10g,白糖适量。将大枣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即可。服时加白糖适量,每日2~3次。

3.党参黄芪粥(《圣济总录》):党参15g,黄芪15g,山药30g,粳米60g。将党参、黄芪(用纱布包好)、粳米、山药洗净,全部用料一起下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即可(弃黄芪包)。随量食用。

9 哮证恢复期的推拿按摩治疗

[5]

选穴: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命门。

操作方法:重点横擦前胸上部及背部心俞、肺俞区域,均以透热为度。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在两侧肺俞、脾俞、肾俞治疗,每穴约1~2分钟。

10 哮证恢复期的艾灸治疗

[6]

10.1 方法一

选穴: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膏肓、定喘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采用黄豆大艾炷,每穴灸9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间隔保健施灸。

10.2 方法二

选穴:脾俞、肾俞、定喘、关元、太渊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不拘时施灸。

11 关于哮病

哮病(asthma[7]、wheezing[7])为病名[8]。见《医学正传·哮喘》。又称“哮喘”[8][8]。是指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8][8]

哮病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所致。《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熏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症因脉治》卷二:“哮喘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其证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锯声,重证可见张口抬肩,目胀睛突,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汗出似脱。反复发作,可致脏气虚衰,真元耗损。治宜培补脾肾。发作时宜祛邪,宣降肺气,涤痰平喘。虚实挟杂,扶正与祛邪并用。根据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冷哮、热哮、痰哮、食哮、肾哮等。参见喘鸣、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条。

内经虽无哮证之名,但有“喘鸣”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即指哮病发作时的证治。《痰饮咳嗽病》篇从病理角度,将其归属于痰饮病范畴,称为“伏饮”证,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剧,必有伏饮。”描述了哮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此后还有“呷嗽”、“哮吼”、“齁䶎”等形象性的病名。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摶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而简名哮病。[8]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的情况。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与邪实相互错杂。辨治原则根据已发、未发,分虚实施治。发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发时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分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8]

临证必须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寒包热证,寒痰化热,热证转从寒化等情况。了解邪实与正虚的错杂为患,一般病史不长者,发作时以邪实为主;久病可兼虚象,平时则表现正虚为主。治当根据病的新久,发作与否,区别邪正缓急、虚实主次,加以处理。重视平时治本的措施,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8]

针灸对哮病的疗效较好[8]

采用推拿治疗,对轻、中型哮喘疗效较好,可以达到平喘化痰、利肺之效,对重型哮喘合并感染,应该综合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8]

有条件者夏日三伏天与冬季三九天时可去中医院进行敷贴治疗和预防[8]

此外,割治、埋线等疗法,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详见哮病条。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64.
  3. ^ [3]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48.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30-33.
  5. ^ [5]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