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

目录

1 拼音

xiǎo biàn bù lì

2 英文参考

difficult urinat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ysu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ifficulty in micturi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小便不利(dysuria[1])为病证名[2]。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是指每次排出的尿量少而排尿困难的表现[2]

4 辨证论治

《卫生宝鉴》卷十七:“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论也。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涩少,一也,治宜分利而已。若热搏下焦津液,则热湿结而不行,二也,必渗泄则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顺其气,令施化而出也。”

《症因脉治·小便不利论》:“小便不通,非一例也。在外感五运中,则有运气加临;伤寒门,则有热结膀胱,湿热发黄,汗下亡津;阴症中,则有寒湿内结;内伤门,则有肺热、心热、肾热、水液偏渗、气化不及、真阴不足诸症。……小便不利,真阳不足者,用肾气丸;真阴不足者,用滋肾丸、知柏地黄丸;热结膀胱者,用五苓散、车前木通汤;心移热于小肠者,用导赤散。此分经用方之大法也。”

如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2]

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加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2]

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气机郁滞、瘀腐阻塞水道、肾元虚衰、胞转等导致尿蓄膀胱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审察病情,分别采用清肺、泄热、理气、化瘀、温肾、渗利等法[2]

5 关于癃闭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2]、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3])为病名[4]。是指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4]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均属本病范畴[5]。以及肾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症和无尿症。

5.1 癃闭的症状

癃闭以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5]

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缓;病势较急者为“闭”指小便不通,欲溲不下,病势较急;一般合称为癃闭。

5.2 癃闭的病因

癃闭总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5]

因脾肾阳虚、津液亏虚所致者,为虚证,见小便淋沥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5]

因湿热下注,气机郁结或外伤瘀血、结石阻塞而造成者,多为实证,见小便闭塞,少腹胀痛,或烦躁口渴等[5]

膀胱和尿道的器质性、功能性病变所致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属本症。

5.3 诊断要点

1、小便难出,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

2、多见于手术后、产后、老年男性患者,或肾功能衰竭者。

3、排尿虽困难,但不伴有尿道涩痛者。

5.4 癃闭的病因病机

癃闭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蕴结,肺热气壅,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此外亦与其他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动力性梗阻引起的尿潴留,多见于麻醉、手术后和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损伤、炎症等。松弛平滑肌的药物如阿托品、溴丙胺丙林、山莨菪碱等也可引起。

5.5 癃闭的辨证分型

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均有密切关系。本证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因湿热、浊瘀、肺热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者,多属虚证。辨别虚实的主要依据:实证多发病急骤,小腹胀或疼痛,小便短赤灼热,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虚证多发病缓慢,面色少华或晃 白,小便排出无力,精神疲乏,气短,语气低细,舌质淡,脉沉细弱。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着重通利。实证发病急,小便点滴而下,短赤灼热或闭塞不通,小腹胀痛,苔黄,脉弦涩。虚证发病缓,小便不通,排出无力,精神疲倦,舌质淡,脉沉细而弱。实证治以清热散结通利法,虚证用补肾通窍法。

5.5.1 癃闭·肺热壅盛证

癃闭·肺热壅盛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ce of lung heat[5])是指肺热壅盛,膀胱不利,以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2 癃闭·肝气郁结证

癃闭·肝气郁结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5])是指肝气郁结,气滞水停,以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多烦善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3 癃闭·膀胱湿热证

癃闭·膀胱湿热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bladder[5])是指湿热侵袭,蕴结膀胱,以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发热口渴,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4 癃闭·湿热下注证

癃闭·湿热下注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5])是指湿热下注膀胱,以小便量少难出,点滴而下,甚或涓滴不畅,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5 癃闭·中气下陷证

癃闭·中气下陷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middle qi collapse[5])是指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以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不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6 癃闭·瘀浊阻塞证

癃闭·瘀浊阻塞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 and turbidity[5])是指瘀浊阻滞膀胱,以小便滴沥不畅,或尿如细线,甚或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7 癃闭·肾气虚证

癃闭·肾气虚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qi deficiency[5])是指肾气不足,气化无力,以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腰膝酸软,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8 癃闭·肾阳衰微证

癃闭·肾阳衰微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exhaustion[5])是指肾阳虚衰,气化无力,以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5.9 癃闭·肾阴虚证

癃闭·肾阴虚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5])是指肾阴亏耗,虚火内生,以时欲小便而不得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舌光红,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5]

5.6 癃闭的辨证论治

5.6.1 膀胱湿热

5.6.1.1 证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6.1.2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5.6.1.3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滑石30克,木通、车前子各10克,萹蓄、瞿麦各15克,知母、黄柏、栀子、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关滋肾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闭方(薛吉楝《新中医》1988.10)处方:肉桂、知母、黄柏、生地黄、竹叶各10克。水煎服。

5.6.2 肺热壅盛

5.6.2.1 证见

薄黄,脉数。

5.6.2.2 治法

方药

小便癃闭,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清肺热,利水道。

1、主方:清肺饮(李用粹《证治汇补》)加减处方:黄芩、桑白皮、栀子、麦冬、茯苓、北杏仁各12克,木通10克,车前子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膀胱湿热型中成药。

5.6.3 尿路阻塞

1、主方:代抵当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当归尾、桃仁、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5克,大黄12克,穿山甲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前列通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复方淋通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母皂角汤(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益母草30克,皂角刺、赤芍、乌药各10克,土茯苓、蒲公英、车前子、玉米须各20克,甘草梢5克。水煎服。

(2)浮小麦(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浮小麦200克,微炒,煎汤频饮。

5.6.4 中气不足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5克,升麻9克,柴胡、当归各12克,陈皮、肉桂各6克,泽泻18克,甘草3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益气通关汤(张升平《山东中医杂志》)1984.4)处方:黄芪60克,冬葵子、党参各20克,茯苓12克,白术、知母、石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5.6.5 肾阳气衰

1、主方:济生肾气丸(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萸肉、熟附子各12克,车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阳利尿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门冬、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晃白,腰膝冷痛。舌温阳益气,补肾利尿。质淡,脉沉弱。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升清降浊,化气利水。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行瘀散结,通利水道。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竹叶各10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水煎服。

5.7 其他疗法

5.7.1 外敷法

(1)独子蒜头3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后摊于纸上,贴敷脐部。

(2)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500克,捣碎后加入麝香少许,拌匀,分两包。先取一包敷脐上,热熨约15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15分钟,交替使用,直至小便流通。

5.7.2 流水诱导法

使病员听到流水的声音,诱发尿意,使其随之解出小便。适用于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尿闭。

5.7.3 针灸推拿

针刺治疗有一定疗效。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斜刺或横刺。如属机械性梗阻或神经损伤引起者,须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5.7.3.1 刺灸法

虚证取关元、肾俞、三焦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为主,可多用灸[5]。腰膝酸软加腰阳关;心烦加内关[5]。实证取三阴交、阴陵泉、曲泉、膀胱俞、中极、照海等穴为主[5]。若湿毒上犯而喘息者,加尺泽、少商放血;神昏加人中、中冲[5]

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也可采用少腹膀胱区按摩。

5.7.3.1.1 实证

治则 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处方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方义 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疏通膀胱,促进气化,通利小便;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瘀滞;阴陵泉清热利湿,气化疏利,癃闭可愈。

随证配穴 肺热壅盛—尺泽,肝郁气滞—太冲,外伤血瘀阻络—血海。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7.3.1.2 虚证

治则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

处方 肾俞 脾俞 三焦俞 关元

方义 命门火衰,中气不足,以肾俞、脾俞温补脾肾,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致三焦决渎无力,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启闭通便。

随证配穴 肾阳不足—复溜,中气虚陷—足三里。

操作 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7.3.2 耳针法

选穴 膀胱 肾 尿道 三焦

方法 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3~5日更换1次。

5.7.3.3 穴位敷药法

选穴 神阙。

方法 大葱剥去老皮切碎,捣烂敷神阙穴;或取大蒜2枚,蝼蛄2个共捣烂,纱布2层包裹,贴敷神阙穴;或田螺10个,麝香0.1g,将麝香末纳入神阙穴,再将田螺捣烂敷神阙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加热敷。

5.7.3.4 电针

取双侧维道穴,沿皮向曲骨穴透刺,进针2~3寸[5]。通电15~30分钟[5]。注意:对某些因机械性梗阻及严重神经损伤而造成的癃闭,宜同时采用其他相应措施[5]

5.8 癃闭的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2)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及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辛辣、酒、纵欲、过劳等。

(3)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等原发病。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7.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