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

目录

1 拼音

xiǎo bàn xià jiā fú líng tāng

2 概述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3.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3.2 别名

大半夏汤、半夏茯苓汤、茯苓半夏汤、小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小茯苓半夏汤、茯苓散

3.3 组成

半夏18克 生姜15克 茯苓9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作四两)[1]

3.4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功能降逆化饮。治停饮呕吐,心下痞,心悸头眩。[1]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痰饮多汗,小便不利。

3.5 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1]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以水7升,煮取1升5合,分2次温服。

3.6 临床应用

胃脘痛:格桑某某,女,30岁,藏族牧民。因饮食生冷而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喜熨、喜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服药四剂后诸证全部消失而愈。

3.7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者;眩,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矣。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3.8 附注

大半夏汤(《活人书》卷十八)、半夏茯苓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汤(《宣明论方》卷六)、小半夏汤(《伤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七)、小茯苓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茯苓散(《普济方》卷一六六)。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半夏加茯苓汤”。

4 《卫生宝鉴·补遗》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4.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4.2 组成

半夏5两,生姜8两,茯苓3两,白术2两,陈皮2两,甘草2两。

4.3 功能主治

《卫生宝鉴·补遗》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吐而身热,或不热者。

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5 制备方法

上锉。

5 《笔花医镜》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5.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5.2 组成

半夏3钱(姜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1钱,生姜3片(加苍术更效)。

5.3 主治

《笔花医镜》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饮停膈间。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