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概述
香苏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9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为常用方,组成为香附(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1]。具有疏散风寒,理气和中的功效[2]。治四时瘟疫伤寒,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2]。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之香苏散
4.1 处方
香附(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1]。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4.2 炮制
上为粗末。
上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
治四时瘟疫、伤寒。
功能疏散风寒,理气和中[2]。治四时瘟疫伤寒,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2]。
4.4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三次;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1]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
4.5 方解
方中苏叶疏散风寒,兼以理气和中,为君药;香附调理气血,且疏解肝胃之气,为臣药;陈皮协助君、臣药以理气化滞,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2]。合而成为理气解表之剂[2]。
4.6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世医得效方》卷一方之香苏散
5.1 方名
香苏散
5.2 组成
炒香附五两,紫苏(去根)二两半,陈皮、甘草、苍术(米泔浸,炒黄)各二两[2]。
香附子5两(炒去毛),紫苏(去根)2两半,陈皮2两,甘草2两,苍术2两(切片,米泔浸,炒黄)。
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 甘草60克 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5.3 制备方法
上锉散。
5.4 主治
四时伤寒伤风,伤湿伤食,头痛,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心疼,泄泻,自汗,时行暴泻。
香苏散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香苏散治四时伤寒伤风,伤湿伤食[2]。
5.5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水煎,不拘时服,得头汗为宜[2]。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服,不拘时候,得汗为妙。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
5.6 加减
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
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桔梗、乌梅各半钱,桑白皮七寸[2]。
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
心疼,加菖蒲、半夏各半钱[2]。
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
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5.7 附注
6 《胎产心法》卷上方之香苏散
6.1 方名
香苏散
6.2 组成
香附(炒)2钱,紫苏2钱,陈皮1钱,藿香叶5分,缩砂5分,炙草5分。
6.3 主治
妊娠霍乱。
6.4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5 加减
如转筋,加木瓜1钱;胎动不安,加土炒白术1钱5分;如夏月得之,加黄芩1钱5分,炒黄连1钱,香薷2钱;如冬月得之,加人参、土炒白术各1钱,炮姜5分。
7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香苏散
7.1 方名
香苏散
7.2 组成
7.3 主治
小儿呕吐。
7.4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8 《婴童百问》卷十方之香苏散
8.1 方名
香苏散
8.2 香苏散的别名
8.3 组成
香附子、陈皮、紫苏、川芎、甘草、白芷各等分。
8.4 主治
小儿出疹作泻。
8.5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8.6 加减
8.7 制备方法
上锉散。
8.8 附注
香苏饮(《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9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方之香苏散
9.1 方名
香苏散
9.2 组成
紫苏、香附、陈皮、甘草、槟榔、木瓜(加木香1钱)。
9.3 主治
将产脚赤肿,俗名皱脚。
9.4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方之香苏散
10.1 方名
香苏散
10.2 香苏散的别名
神挼香苏散
10.3 组成
香附子(炒香,去毛)4两,紫苏叶4两,甘草(炙)1两,陈皮2两(不去白)。
10.4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膈满闷,嗳气恶食,以及妊娠霍乱、子悬、鱼蟹积等。四时瘟疫、伤寒。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妊娠霍乱。鱼蟹积。子悬。
10.5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3次;若作细末,只服2钱,入盐点服。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0.7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2.《医林纂要》:紫苏辛温,补肝祛风发汗,亦表散风寒主药;香附辛温,行肝气于脾胃,以祛郁宣滞,此用治内也;陈皮辛,行肝气,苦理脾胃,去白则轻而能表,此以兼行内外;甘草缓肝和中;加姜、葱煎,以祛风表汗为主。此表里兼治,而用药有条理,亦良方也。此补肝而平胃也。
10.8 附注
神挼香苏散(《保命歌括》卷六)。
11 《博济方》卷二方之香苏散
11.1 方名
香苏散
11.2 组成
紫苏叶1分(拣择净,焙干),肉豆蔻1分(去壳),天雄1分(锉碎,以盐1分同炒令黄色住),青皮(去白)1分,蛮姜半分(炮),白术半两(锉细,微炒黄色),缩砂仁1分,川芎1分,甘草1分(炙)。
11.3 功效
11.4 主治
肝亢风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
11.5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5分,温服,每日3次。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7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紫苏散”。
12 《卫生宝鉴》卷十四方之香苏散
12.1 方名
香苏散
12.2 组成
陈皮(去白)一两,防己、木通、紫苏叶各半两[2]。
12.3 主治
香苏散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久居卑湿,或为雨露所袭,致身重脚弱,关节疼,发热恶寒,小便涩,大便泄,自汗,或腹满。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2]。
12.4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2]。
每服2钱,以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香苏散
- 《顾松园医镜》:[卷六·射集温热]伤寒温病附方
钱。〕杏仁〔泄肺利气。〕甘草〔扶中散邪。〕羌活香苏散,可代此方。〔热服用浓被复首取汗,待汗干,轻轻...
- 《张氏医通》:[卷十一妇人门下]产后
疼。但头痛身热足冷。自汗咳嗽。黄建中汤。头重。香苏散。若风寒并伤。营卫俱病。遍体痛无汗。败毒散。虚...
- 《胎产心法》:[卷之上]伤寒温热时疫论
葱白、生姜水煎热服,取汗即安。是以葱白香豉汤、香苏散,可解表邪,又可安胎。况葱白不惟性能解表,且善...
- 《笔花医镜》:[卷二脏腑证治]肺部
为鼻燥。为伤暑风。为中时疫。发热者。腠理闭也。香苏散主之。喷嚏鼻塞者。肺窍受邪也。二陈汤加苏叶、生...
- 《普济方》:[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中暑附论
其苏省。却以此药加黄连、羌活各一钱。暑湿肿满。香苏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车前草二根。伏暑头...
- 更多古籍中的香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