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经外奇穴别名·项强
项强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外劳宫(EX-UE8)[1]。出《经外奇穴汇编》。
外劳宫(wàiláogōng EX-UE8)为经外奇穴名[2][3][4]。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后人又称为项强穴[3]。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4]。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颈椎病,手指麻木,小儿脐风,粪白不变,偏头痛等。
4.1 拼音
wàiláogōng
4.2 代号
EX-UE8
4.3 外劳宫穴的别名
项强(《经外奇穴汇编》)
4.4 出处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
4.5 外劳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外劳宫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4]。
外劳宫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3][5]。
外劳宫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6]。
经外奇穴——外劳宫的位置
经外奇穴——外劳宫的位置
经外奇穴——外劳宫的位置
4.6 外劳宫穴取穴方法
患者伏掌取穴。
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凹陷处取穴[5]。
4.7 外劳宫穴穴位解剖
外劳宫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二掌骨间背侧肌和第二骨间掌侧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2骨间背侧肌[6]。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掌背动脉分布[6]。
4.8 外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外劳宫穴主治病证
外劳宫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颈椎病,手指麻木,小儿脐风,粪白不变,偏头痛等,单用本穴治疗落枕时,活动颈部是治疗的关键。
外劳宫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6]。
外劳宫穴主治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3]。
外劳宫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2]。
外劳宫主治落枕,颈椎病,手背红肿,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小儿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腹痛泄泻,偏头痛等[5]。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5]。
直刺或斜刺0.5~0.8寸[6]。
直刺0.5~1寸[2]。
单用本穴治疗落枕时,活动颈部是治疗的关键[5]。
4.10.2 灸法
4.11 外劳宫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外劳宫,奇穴。手背中央。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儿脐风,亦治手背红肿发痛。
5 症状名·项强
项强症状名,亦称颈项强急,即颈项部肌肉筋脉牵强拘急[7]。指颈项部连及背部的肌肉筋脉强直、拘急,前俯后仰及左右运动不利的表现[4]。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因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脉,或感受暑温,或津血耗损、筋脉失养所致[7]。见于伤寒、暑温、中风、痉病等[7]。《伤寒括要·项强》:“太阳项强,无汗,脉浮紧,麻黄汤;有汗,脉浮缓,桂枝汤;痉症独摇头,卒口噤,项强,小续命汤;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大陷胸丸。”又有因刀伤感染风邪而致者;因挫闪、久坐、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7]。本证见于脑炎、脑血管意外,项肌痉挛等疾患[7]。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2.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
- ^ [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66.
治疗项强的穴位
- 热府
,故名风门。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
- 背俞
,故名风门。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
- 刺骨
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
- 风池
后,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强刺激,得气后连续捻转2min使针感尽量上行至头部...
- 大槌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穴名解: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
- 更多治疗项强的穴位
治疗项强的方剂
- 防风羊角汤
,羚羊清郁热之炽热,羌活除肢体之痛,牛蒡除项背之强,当归养血脉以荣经,川芎行血气以活络,赤芍泻血中...
- 回首散
散组成: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主治:头项强急,筋痛,或挫枕,转项不得者。附注:回头散(《金...
- 上清白附子丸
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痛,头项强硬,手足顽麻。用法用量:每服三十丸,食远,生姜...
- 羌活散
,头目昏眩,痰涎壅滞,通身拘急,及风邪寒壅,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天阴风雨,预觉不安。用法用...
- 羚羊镇痉汤
热平肝,熄风镇痉。治温病高热不退,热极动风而致颈项强直,四肢痉挛抽搐。用法用量:水煎服。神昏,加安...
- 更多治疗项强的方剂
治疗项强的中成药
- 败毒散
六方之败毒散治脏毒协寒便血,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项强睛暗,鼻塞,风痰及时疫,岚瘴鬼疟,或声如蛙鸣,...
- 感冒解热冲剂
与主治:疏风清热。用于伤风感冒所致的发热,头痛,项强,恶风无汗,周身酸紧等症。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
- 定搐化风丸
朱红色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2页)。功能与主治:清热镇...
- 脉君安片
:平肝熄风,解肌止痛。用于高血压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失眼心悸,冠心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
- 外感风寒颗粒
解表散寒,退热止咳。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全身酸疼,鼻塞流清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用法...
- 更多治疗项强的中成药
项强相关药物
-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或抑郁感。10.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等表现。本品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
- 注射用两性霉素B
B合用时宜减少其剂量。7.本品诱发的低钾血症可加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者同用时需监测血钾浓度。...
-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抑郁感。(10)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等表现。本品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
- 甲氧苄啶片
般症状轻微。4.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等表现。【禁忌】1.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 注射用两性霉素B
B合用时宜减少其剂量。7.本品诱发的低钾血症可加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者同用时需监测血钾浓度。...
- 更多项强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项强
- 《伤寒大白》:[卷一]项强
项强症,有伤寒痉病之别。欲论伤寒项强,必以痉病项强,互相发明,始得详悉。如伤寒总论项强曰∶太阳之为病...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经络]经穴起止
壮。主一切风,偏头痛,口噤口,螈,惊痫,肘臂痛,项强,喉痹,咳嗽,半身不遂。又主一切疟疾,身热背寒,...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
,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项强
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茎者亦项强也经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风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
-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
- 更多古籍中的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