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下昆仑
下昆仑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别名内昆仑。位于跟腱前缘,平外踝尖下1寸处。主治冷痹、腰痛、半身不遂、腿脚重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直刺0.1~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2]
4 经穴别名·下昆仑
穴位 | 昆仑 | ||
汉语拼音 | Kunglun | ||
罗马拼音 | Kunlun | ||
美国英译名 | K'un Lun Mountain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60 | |
日本 | 60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60 | |
富耶氏 | V60 | ||
德国 | B60 | ||
英国 | B60 | ||
美国 | BI60 |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4]。属足太阳膀胱经[3]。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3][5]。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3]。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4.1 昆仑穴的别名
上昆仑、内昆仑(《太平圣惠方》),下昆仑(《针灸资生经》),足太阳(《灸法残卷图》)。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4.3 穴名解
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3]。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6]
4.4 特异性
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4.5 所属部位
足部[7]
4.6 昆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5]。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4]。
昆仑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4.7 昆仑穴的取法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3]。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8]。
4.8 昆仑穴穴位解剖
昆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发自腓动脉)分支分布[9]。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4]。
4.9 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0]。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表里相通,相互配合治疗难产[10]。
昆仑穴配五行属火,应于心,膀胱经经别入于心,心藏神,故可治疗神志病[10]。
昆仑穴与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10]。
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6]
4.10 昆仑穴主治病证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3]。
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9]。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腰痛,足跟肿痛,外踝疼痛;难产;癫痫[8]。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4]。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2.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0.8寸[8][9][3],也可深刺透太溪[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足趾放散[8]。
直刺0.5~1寸[4]。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4.11.2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昆仑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痉、脊强、头眩痛、脚如结、腨如裂,昆仑主之。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女子字难,若胞衣不出,昆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瘛疭。
4.14 昆仑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针刺昆仑可使不蠕动及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产生便意[8]。
4.14.2 对血压的影响
4.14.3 对痛阈的影响
用激光照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昆仑”10 min,约10次后肿胀的关节改善,疼痛级别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激光照射对皮肤温度、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激光照射后嘶叫阈有明显提高,说明“昆仑”的即时镇痛效果显著。[8]
4.14.4 治疗坐骨神经痛
用腧穴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昆仑,将针头刺入0.5~0.8寸深,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44例,占45.4%;显效32例,占33%;好转16例,占16.5%;无效5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8]
4.14.5 治疗落枕
针刺昆仑治疗落枕55例,昆仑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做颈椎旋转活动,每日1次。结果:痊愈50例,占90.9%;好转4例,占7.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8]
4.14.6 治疗足跟痛
用昆仑透太溪治疗足跟痛46例,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同时配用外敷中药法。结果:痊愈18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8]
4.14.7 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
在昆仑埋针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27例,昆仑快速进针捻转10~20 min,用胶布固定,并令患者抱膝,医者轻轻地拍打腰部,最后让患者下床活动腰部,留针l~2h。结果:1次治愈18例,占67%;2次治愈7例,占26%;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8]
4.14.8 治疗眉棱骨痛
治疗眉棱骨痛16例,以病侧昆仑为主,如当时不见效的则改为健侧昆仑,用1寸毫针针刺,以达针感。病程长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病程短者用泻法。结果:痊愈15例,占98.4%;无效1例,占1.6%。[8]
4.14.9 提高显影率
据报道,在静脉肾盂造影中,配合针刺三阴交、昆仑、关元穴组,可提高有关病变的显影率,有利于早期诊断[6]。
5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258.
- ^ [9]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6.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258.
古籍中的下昆仑
-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
亦分阴阳针之。或针力不到,未效,可刺中脘,以疏其下疾,次针三里,泻去其风,后针前穴。中脘三里解溪〔...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针灸]附∶杂病穴法
古法耳,初学人不可轻用。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轻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补环跳,泻委中,久者...
- 《医学纲目》:[卷之十二·肝胆部诸痹]痛痹(即痛风)
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涌泉、昆仑。有血者,尽取之。又云∶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
- 《神应经》:手足腰腋部
∶阳辅丘墟临泣腰痛∶肩井环跳阴市三里委中承山阳辅昆仑腰痛难动;风市委中行间腰腿如水∶阴市挫闪腰疼,胁...
- 《针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门
阳辅丘墟足临泣腰痛∶肩井环跳阴市三里委中承山阳辅昆仑腰俞肾俞两腿如冰∶阴市挫内腰疼,胁肋痛∶尺泽曲池...
- 更多古籍中的下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