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目录

1 拼音

wú zhū yú

2 英文参考

Evodia rutaecarpa Benth.[朗道汉英字典]

fructus evodiae[朗道汉英字典]

evodi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 Evodi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edicinal evodia frui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吴茱萸

吴茱萸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ructus Evod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edicinal evodia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吴萸、茶辣[2]

吴萸、树辣子、茶辣、气辣子、溴泡子、曲药子、伏辣广、左力[3]

7 来源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及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 Huang将近成熟的果实[3]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8 原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9 产地

吴茱萸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3]

吴茱萸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10 采收与初加工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11 生药性状

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12 性味归经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胃经[3]

13 功效及主治

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口疮。

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的功效[3]

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呕逆吞酸,食积泻利,胁痛,厥阴头痛,疝痛,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痛经,蛲虫病[3]。煎服:1.5~4.5g[3]

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治高血压及口腔溃疡;调成软膏涂治湿疹,黄水疮,神经性皮炎[3]

吴茱萸为眼科常用温里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用于肝经虚寒所致风轮起翳、翳膜灰白,或脾胃虚寒;饮邪上逆所引起的绿风内障,症见眼珠胀痛、瞳散神昏、干呕吐涎等。常与人参、生姜配伍,如吴茱萸汤。

14 化学成分

吴茱萸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等生物碱。还含挥发油,内有吴茱萸烯(Evodene)、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等[3]。种子含脂肪酸,内有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3]。石虎还含吴茱萸内酯,石虎甲素等[3]

吴茱萸含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 evodiamine)、 柠檬内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吴茱萸烯(evodente)等。

15 药理作用

吴茱萸有驱除肠胃气体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作用[3]

吴茱萸的乙醚提取物对猪蛔虫及水蛭有一定的抑制与杀灭作用[3]

吴茱萸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3]

吴茱萸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3]。某些成分有镇痛作用[3]

吴茱萸注射剂对麻醉兔、犬及肾型高血压犬均有降压作用[3]

吴茱萸碱有镇痛、升高体温,可作利尿剂及发汗剂,其盐酸盐能收缩子宫,吴茱萸中还发现有肾上腺素类物质辛内弗林,可抗休克[3]

16 吴茱萸中毒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届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3]。其主要成分有吴茱萸碱、吴茱萸隶、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及吴茱萸苦京等[3]。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3]

本品内服煎剂常用量1.5~6g。[3]

16.1 不良反应机制

有人内服30g发生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3]

16.2 临床表现

本药中毒后3~6h发病,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重者出现视力障碍、错觉、毛发脱落等。也有报告服用本品后出现胸闷、头痛、眩晕或皮疹(红热样皮疹)等,经30min左右反应消失。[3]

16.3 治疗

吴茱萸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对症处理。

17 吴茱萸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吴茱萸

Wuzhuyu

EUODIAE FRUCTUS

17.2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17.3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17.4 鉴别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革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0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吴茱萸碱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0.2mg和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7.5 检查

17.5.1 杂质

不得过7%(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A)。

17.5.2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17.5.3 总灰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1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水一四氢呋喃一冰醋酸(41:59:1: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教按柠檬苦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吴茱萸碱对照品、吴茱萸次碱对照品、柠檬苦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吴茱萸碱0.15mg[4]、吴茱萸次碱0.1mg、柠檬苦素0.7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乙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吴茱萸碱(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0)的总量不得少于0.15%,柠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于1.0%。

17.8 吴茱萸饮片

17.8.1 炮制

17.8.1.1 吴茱萸

除去杂质。

同药材。

17.8.1.2 制吴茱萸

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

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本品形如吴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17.8.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吴茱萸碱(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0)的总量不得少于0.15%,含柠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于0.90%。

17.8.1.2.2 浸出物

同药材。

17.8.2 性味与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17.8.3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t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17.8.4 用法与用量

2~5g。外用适量。

17.8.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7.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2.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66.
  4. ^ [4]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勘误《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内容的通知(国药典综发〔2010〕246号).2010-09-2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