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五脏刺:1.刺法;2.《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所述的五脏有病的各种治疗方法。
4 刺法·五脏刺
五脏刺为刺法[1]。即五刺[2]。五刺为古刺法名[3]。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3]。这是按皮、脉、筋、肉、骨分成五种刺法,以应五藏[4]。内容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4]。
详见下表:[4]
4.1 半刺
半刺为古刺法名[5]。五刺之一[5]。《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5]。以其所刺极浅,如常法之半,故名半刺[5]。因肺合皮毛,故本法应肺而用于治疗与肺有关的咳嗽痰喘等疾患[5]。
4.2 豹文刺
豹文刺为古刺法名[6]。五刺之一[6]。《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指于患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的刺法[6]。以其针时出血,痕若豹纹,故名豹文刺[6]。因心主血脉,故本法应心而用于治疗与心有关的血脉瘀阻等疾患[6]。
4.3 关刺
关刺为古刺法名[7]。五刺之一[7]。《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7]。以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7]。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7]。
4.4 合谷刺
合谷刺为古刺法名[8]。五刺之一[8]。《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黄帝内经太素》称合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进针,而针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的针刺方法[8]。古人谓“肉之大会为谷”,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鸡足,故名合谷刺[8]。因脾主肌肉,故本法应脾而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证等疾患[8]。
4.5 输刺
输刺为五刺之一[9]。《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指直刺深入至骨以治骨痹的方法[9]。盖肾主骨,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9]。
5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所述的五脏有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五脏刺
五脏刺指《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所述的五脏有病的各种治疗方法[1]。《黄帝内经太素》称五脏刺[1]。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1.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6.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0.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9.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有五脏刺作用的穴位
- 髎穴
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
- 原穴
十二原穴,刺激原穴对治疗脏腑病变又有着重要意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
- 脏会
难经·四十五难》。指章门穴。凡五脏疾患可酌情选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
- 脏腧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脏腧亦作“脏输”。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俞穴。...
- 十二原
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刺激原穴对治疗脏腑病变又有着重要意义。《黄帝内经灵...
- 更多有五脏刺作用的穴位
有五脏刺作用的方剂
- 小伏龙肝散
,当归1两,黄耆1两,犀角屑1两,刺蓟1两,生地黄3两。主治:五脏经热,鼻衄,心胸烦闷。用法用量:每...
- 仙人饭
取出晒干,如此9蒸9晒,凡生时有一石,熟有3-4斗方好。蒸之不熟,则刺人咽喉,既熟晒干,食之甘美。...
- 金钗石斛圆
,或水道涩痛,一切元脏虚冷之疾,并能治之。常服补五脏,和血脉,驻颜色,润发,进食肥肌,大壮筋骨。用法...
- 太上五蛊丸
、蜈蚣、斑蝥,专杀尸疰蛊毒;真珠禀离方真火,力破五脏之百邪,为五蛊首列之神方也。附注:五蛊丸(《圣济...
- 实气散
(炒)3分,甘草(炙)3分,五加子1两。功效:补五脏气虚。主治:胁肋膨胀,中满刺痛。用法用量:每服2...
- 更多有五脏刺作用的方剂
有五脏刺作用的中成药
- 鱼鳔丸
一治也;乃车前、泽泻利其灼阴之邪;生地、骨皮平其五脏之火;石脂温涩,补髓固精;木香之窜,所以利六腑;...
- 十香丸
。主治:《魏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十香丸主治一切气注刺,心腹胀痛,痰涎壅逆,不美饮食,脏腑多泄。用法用...
- 黑锡丹
目彻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升降,饮食不进...
- 益元散
,厨师。1977年5月14日初诊。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
- 青麟丸
名:二十四制青麟丸组成:绵纹大黄20斤。功效:去五脏湿热秽毒。主治:舌麻(一作糜)口碎,目赤鼻疮,唇...
- 更多有五脏刺作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五脏刺
- 《针灸逢源》:[卷二素问经文]素问刺疟论
(疟有六经五脏之不同。刺法因之以异)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然。热止汗出。难已。...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刺疟篇第三十六篇
帝承上编疟论,而申明刺疟之法。举三阳三阴、五脏胃腑之疟,以及风疟、温疟,各有刺治,因名刺疟。足太阳...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针灸直指]刺避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其动为噫;中肝者,五曰死,其动为语;中脾者,十日死,其动为吞,...
-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上《灵》、《素》]二十三、刺避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远死,其动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脾者十日死,其动为吞;中肾者...
- 更多古籍中的五脏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