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wǔ xié
2 英文参考
five kinds of evil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 pathogen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 pathogen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五脏病邪的合称;2.五种病因;3.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4.风、寒、湿、雾、饮食之邪;5.《黄帝内经灵枢》篇名。
4 五脏病邪的合称·五邪
五邪为五脏病邪的合称[1],指邪在五脏[2]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5 五种病因·五邪
五邪指五种病因[1]。即中风、伤暑、伤寒、中湿、饮食劳倦[2] 。《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6 五脏五行属性分类的邪气·五邪
五邪是根据五脏五行属性进行分类的实邪、虚邪、贼邪、微邪、正邪的合称[2]。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2]。《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1] 。
7 风、寒、湿、雾、饮食之邪·五邪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8 《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邪》
《五邪》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1]。五邪,指五脏的病邪[1]。本篇主要讨论邪在肝、心、脾、肺、肾所出现的症状和针法,故名[1]。
9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五邪
- 《古本难经阐注》:正文
此篇之精义也。至第四节。另以至损之脉为问者。别在五邪表里之症。不混于本原之证也。第五节言不洪大。不沉...
- 《难经古义》:卷之下
色臭味液。配当五脏。其义有二焉。如第四十九篇所言五邪病。谓肺主五声。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肾...
- 《难经正义》:[卷四]四十九难
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正经,本经也。五邪,五脏之邪也。心主思虑,若忧劳过用,则伤其心。肺...
- 《内经评文》:[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敢妄出也。(以上论刺节之义已毕)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篇
,凡此阴病、阳病,各有所发,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
- 更多古籍中的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