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

目录

1 拼音

wǔ shū xué

2 英文参考

five shu point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shu poi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气出、溜、注、行、入之处的名为井、荥、输、经、合的五类特定穴[2]。《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3]

4 五输穴的位置及名称

4.1 五输穴的命名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4.2 五输穴表

五输穴表(表出自《中医大辞典》)

五脏

五输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六腑

五输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4.3 五输穴的位置

手三阴、手三阳五输穴[3]

足三阴、足三阳五输穴[3]

5 五输穴的主治特点

五输穴在主治上各有特点[3]。《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3][3]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