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疡

目录

1 拼音

wǔ sè yáng

2 概述

五色疡为病证名[1]。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古人以五行配五色,将发于眼部的木疡、火疡、土疡、金疡、水疡统称为五色疡[1]。各疡形成的原因不尽一致,因而证治也有所不同[1]

3 木疡·五色疡

木疡为病名[2]。出《目经大成》卷二。即木疳[2]。木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因肝经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3]。本病黑睛上发生一个或数个圆形小颗粒样突起,实者小而痛涩,虚者大而昏花,日久反复,黑睛云翳,影响视力[3]。严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甚至溃穿黑睛[3]。类今泡疹性角膜炎[3]。治法:实证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虚证宜养阴清热,可用养阴清肺汤加石决明、青葙子、赤芍、木贼等[3]

4 火疡·五色疡

火疡为病名[4]。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睥眦气轮,初如椒疮榴子,或圆或长,状如红豆,此因从内而生,非同瘀积于外易消之比。”即火疳[4]。火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滞结为疳[4]。症见白睛深部向外凸起黯红色颗粒,“初起如粟疮榴子一颗,小而圆,或带横长而圆,状如豆,次后渐大”(《审视瑶函》),红赤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甚至影响黑睛、瞳神发生病变,严重者可失明[4]。类今之巩膜炎[4]。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方用洗心散加减,外点五胆膏[4]

5 土疡·五色疡

土疡为病名[5]。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5]。针眼出自《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6]。俗称包珍珠、挑针[6]。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6]。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6]。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等法[6]。内服可选用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加减[6]。外治:“初起轻者,宜用如意金黄散”;风热盛者,“或于疡顶上,重砭一针,(使)血出气泄”(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6]

6 金疡·五色疡

金疡为病名[7]。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生于气轮,状如金粟,粒数无定,眵泪涩痛。”即金疳[7]。金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多因肺火亢盛及火邪瘀滞所致[7]。症见白睛上生形如玉粒的小泡样颗粒,周围绕以赤丝[7]。自觉眼部隐涩不爽,畏光流泪[7]。类今之泡性结膜炎[7]。治法:宜清泻肺火,方用桑白皮汤加减[7]。若红赤涩痛,可于上方加生地、丹皮、赤芍等凉血化瘀;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7]

7 水疡·五色疡

水疡为病名[8]。出《目经大成》卷二。即水疳[8]。水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多因风火湿热相搏,攻冲头目所致[9]。《张氏医通》卷八:“忽然一珠,生于睥眦气轮之间者多,若在风轮,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横长而圆者,头风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选用。”据诸家记载,本病“与木疳相似,但部分稍异,色亦不同,黑者属水”(《审视瑶函》)[9]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7.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8.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