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炭

目录

1 拼音

wū méi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FRUCTUS MU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乌梅炭为乌梅的炮制品。乌梅炒炭宋代已有,见《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乌梅炭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1]。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

4 乌梅炭的炮制方法

晋代有炙制、熬制(《肘后备急方》)法[1]

唐代除沿用汉代方法外,还有蜜醋渍蒸、单蒸、熬制(《备急千金药方》)等法[1]

宋代有制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焙(《洪氏集验方》)、炒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有煮法(《世医得效方》)[1]

明代用醋煮(《普济方》)、酒浸(《保婴撮要》)、蜜拌蒸(《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有麸炒(《食物本草会纂》)、盐水浸(《本草便读》)的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去核取乌梅肉、炒炭、醋蒸等[1]

净乌梅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1]

乌梅炭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皮肉发泡,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中华本草》)。

乌梅色黑,炒炭不易掌握颜色变化,以炒至皮肉鼓起,黏质变枯,色焦黑为宜[1]

5 乌梅炭的性状

乌梅为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1]。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子1粒[1]。味极酸[1]

乌梅炭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1]

6 乌梅的性味归经

酸、涩,温[2]。入肝、脾、肺、大肠经[2]

乌梅味酸、涩,性平[2][3]。归肝、脾、大肠经[3][3]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肾、胃、大肠经(《中华本草》)。

7 乌梅的功效与主治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3]。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3]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中华本草》)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3]

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3]。煎服:3~9g[3]

2.治牛皮癣[3]。熬膏服:每次9g,每日三次[3]

3.治疮疡胬肉,乌梅炭研末敷;鸡眼,用乌梅和盐水、米醋研烂涂敷[3]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3]。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3]。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3]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3]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3]。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3]

醋乌梅功用与生乌梅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3]

8 乌梅炭的炮制作用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3]。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3]。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3]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3]。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3]

9 乌梅炭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

10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7-12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1.
  3.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