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散

目录

1 拼音

wū méi sǎn

2 概述

乌梅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

3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乌梅散

3.1 方名

乌梅散

3.2 组成

炒乌梅肉、黄连、炙甘草各半两,柴胡一两半,秦艽、炒杏仁各一两[1]

乌梅肉半两(微炒),柴胡1两半(去苗),秦艽1两(去苗),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桔梗1两(去芦头),黄连半两(去须),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3.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乌梅散主治急劳烦热,不得睡卧者[1]

3.5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煎生姜、童便,食前调下[1]

每服2钱,煎生姜、童便,放温,食前调下。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之乌梅散

4.1 组成

乌梅肉、延胡索、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钱,乳香、没药、钩藤各二钱半[1]

4.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4.3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煎,空腹服[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之乌梅散主治腹痛,及初生儿脐下冷痛、疝气[1]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乌梅散

5.1 处方

乌梅肉(微炒)半两,白茯苓、干木瓜,各一两。

5.2 炮制

上捣罗为粗散。

5.3 功能主治

治小儿下痢后,津液减少,脏腑虚燥,烦渴引饮,及治诸病烦渴,引饮无度。

5.4 用法用量

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钱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加减。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之乌梅散

6.1 方名

乌梅散

6.2 别名

乌梅汤

6.3 组成

乌梅2枚(微炒,去核),黄连1分(去须,微炒),蓝叶1分,犀角屑半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6.4 主治

小儿热痢,但壮热多渴,而痢不止。

6.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放温,不拘时候服之。

6.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7 附注

乌梅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7 《疡科捷径》卷下方之乌梅散

7.1 方名

乌梅散

7.2 组成

乌梅1两,轻粉4钱。

7.3 主治

翻花疮。

7.4 用法用量

掺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 《仙拈集》卷二方之乌梅散

8.1 方名

乌梅散

8.2 组成

胎发(烧存性),乌梅(焙)1个。

8.3 主治

鼻衄。

8.4 用法用量

吹鼻。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乌梅散

9.1 方名

乌梅散

9.2 组成

乌梅(和核)5钱,玄胡索5钱,甘草(炙)5钱,乳香2钱半,没药2钱半,钩藤2钱半,茱萸1钱(炒)。

9.3 主治

腹疼及脐下冷痛,状如盘肠内吊,疝气多啼等疾。

9.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水1盏,煎至5分,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锉。

10 《普济方》卷一八八方之乌梅散

10.1 方名

乌梅散

10.2 组成

马鞭草2钱,罂粟壳(大者)4个(去瓤梗),甘草2钱,大乌梅1个。

10.3 主治

吐血。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临卧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1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乌梅散

11.1 方名

乌梅散

11.2 组成

乌梅(和核)5钱,玄胡索5钱,粉草(半生半炙)5钱,乳香2钱半,没药2钱半,钩藤(和钩)2钱半。

11.3 主治

小儿腹疼,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

11.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煎7分,空心温服。

1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乌梅散

12.1 方名

乌梅散

12.2 别名

乌梅汤

12.3 组成

乌梅肉半两(微炒),恒山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

12.4 主治

小儿疟,发作不定,多渴心烦。

12.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淡竹叶10片,小麦30粒,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12.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2.7 附注

乌梅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13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乌梅散

13.1 方名

乌梅散

13.2 组成

乌梅肉(焙)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生干地黄(焙)3两,甘草(炙)1两。

13.3 主治

虚躁暴渴。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 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见《普济方》卷三○一方之乌梅散

14.1 方名

乌梅散

14.2 组成

乌梅14枚,钱40文,盐3指撮,苦酒1升。

14.3 主治

虚劳,阴囊下湿痒皮剥。

14.4 用法用量

于铜器内总渍9日。日洗之。又煮槐皮若黄柏汁及香叶汁并良。

15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乌梅散

15.1 方名

乌梅散

15.2 组成

乌梅肉半两(微炒),黄连3分(去须,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3分(煨,用皮),白矾半两(烧灰)。

15.3 主治

赤白痢,行数不减,时或口干发渴。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6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鬼遗》,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方之乌梅散

16.1 方名

乌梅散

16.2 别名

乌龙散、平安散

16.3 组成

乌梅。

16.4 功效

收敛嫩肉,去胬肉。

16.5 主治

一切疮肉出。甲疽多年不愈,胬肉脓血疼痛。

16.6 用法用量

敷上,恶肉立尽。

16.7 制备方法

烧为灰,为末。

16.8 附注

乌龙散(《青囊秘传》)、平安散(《外科传薪集》)。

17 《太平圣惠方》卷十四方之乌梅散

17.1 方名

乌梅散

17.2 组成

乌梅肉3分(微炒),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桅子仁1分,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7.3 主治

伤寒后劳动过多,致发疟疾,肢节不利。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8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乌梅散

18.1 方名

乌梅散

18.2 组成

乌梅肉(焙)半两,樗根皮(炙,锉)半两,赤石脂半两,当归(切,焙)半两,地榆(炙)半两,黄连(去须,炒)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1分。

18.3 主治

赤白痢,久不止,腹痛,及下血脱肛。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食前以温米饮调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乌梅散

19.1 方名

乌梅散

19.2 组成

乌梅肉3分(微炒),黄连3分(去须,微炒),熟艾3分(微炒),赤石脂1两,当归3分(锉,微炒),甘草3两(炙微赤,锉),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肉豆蔻1两(去壳)。

19.3 主治

霍乱后,痢不止,冷汗出,腹胁胀。

19.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0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乌梅散

20.1 方名

乌梅散

20.2 组成

乌梅肉(微炒)1两,黄连(去须)1两,桑寄生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20.3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乌梅散主治妊娠疟疾,寒热体痛,烦渴。

20.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乌梅散

21.1 方名

乌梅散

21.2 组成

乌梅肉1两(微炒),龙骨1两,干姜1两(炮裂,锉),赤石脂3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艾叶1两(微炒)。

21.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1.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乌梅散主治产后脓血痢,及水谷不化,脐下冷痛。

21.5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1日3-4次。

22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方之乌梅散

22.1 方名

乌梅散

22.2 组成

乌梅、皂荚子各等分。

22.3 制备方法

上药各烧存性,研匀。

22.4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方之乌梅散主治诸疮水毒肿痛。

22.5 用法用量

贴疮上。毒汁即出。

2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