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吴崑 (最后修订于2015/6/6 19:36:04)[共303字]
摘要: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吴崑(1552-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参黄子。自幼聪颖,善属文。家藏医书甚多,崑好慕医术。后因举子业不售,专而攻岐黄术。以同邑名医余午亭习医,尽得其术。后又到各地游学。对《内经》尤感兴趣。尝注《黄帝内经素问》。有影响的注家之一。另著《医方考》内有方七百多首,考方药之名义、见证、方药组成及其变通。另又有《脉语》、《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参黄论》、《砭焫考》、《药纂》等。后三种已不存。......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吴崑
吴崑 明代医家(1552-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参黄子。歙县(今属安徽)人。自幼聪颖,善属文。家藏医书甚多,崑好慕医术。后因举子业不售,专而攻岐黄术。以同邑名医余午亭习医,尽得其术。后又到各地游学。对《内经》尤感兴趣。尝注《素问》。有影响的注家之一。另著《医方考》内有方七百多首,考方药之名义、见证、方药组成及其变通。另又有《脉语》、《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参黄论》、《砭焫
- 《脉语》
《脉语》 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作者:
- 《医方考》
《医方考》 医方著作。四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每类前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作者:
- 《脉语》
《脉语》 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作者:
- 吴楚
吴楚 清代医家。字天士,号畹庵,安徽歙县人。初习举子业,后弃儒而习医。其高祖为吴正伦,吴崑是其堂祖。吴楚继承家学,为人治病,并详录病案,意在检验诊病之效验,遂撰成《吴氏医验录》。另又著有《宝命真诠》、《前贤医案》。作者:
- 惋
惋 ①(wǎn,音晚)凄惋,哀戚。《素问·解精微论》:“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吴崑注:“惋,凄惨意气也。” ②(mèn,音焖)通“悗”。郁闷。《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而恶人。”作者:
- 手热
手热 证名。两手有发热感觉。见《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内郁可致手热。明·吴崑注:“火怫于中,故手热。”并可见于虚损痨瘵等病,参见手心热、五心烦热等条。作者:
- 精微
精微 ①食物精纯微小的部分。《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②精气衰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一说“精微”是真元之气。吴崑注:“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④精深微妙。如《素问》第十七《脉要精微论》。作者: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作者: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作者:
- 横
突有力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又:“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 ④五行中相乘,即反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⑤指相侮的脉象。《诊家正眼》:“曰横者,火乘水,水乘金也。” ㈡(hèng)专横,凶暴
- 横
突有力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又:“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 ④五行中相乘,即反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⑤指相侮的脉象。《诊家正眼》:“曰横者,火乘水,水乘金也。” ㈡(hèng)专横,凶暴
- 精微
精微 ①食物精纯微小的部分。《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②精气衰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一说“精微”是真元之气。吴崑注:“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④精深微妙。如《素问》第十七《脉要精微论》。作者:
- 燔针
燔针 ①针具名。即火针。见该条。 ②指用火烧针。又称焠针。《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张介宾《类经》注:“燔针,烧针也。(去刃)刺,因火气而(去刃)散寒邪也。”指施术时将针以火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旋即拔出的一种疗法。或指温针。《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作者:
- 《黄帝内经》
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
- 罢极就是解除疲劳
如唐代王冰注云:“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故曰肝为罢极之本。”明代马莳注曰:“肝主筋,故劳倦罢极。”清代张志聪释谓:“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明代吴崑注:“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五版教材《内经讲义》注:“罢,音义同疲;极,燕人谓劳曰极。罢极,即劳困的意思。”二是认为“罢极”当作“四极”。“罢”的繁体作“罷”,后人误
- “肺朝百脉”非“百脉朝肺”
自《素问·经脉别论》。《词源》中“朝之义:(1)臣见君为朝;(2)聚会;(3)对、向。“百本义为“百人之长,在此理解为众多、所有。自王冰始至张景岳、吴崑、张志聪、高士宗、马元台等注《内经》,名家皆释为肺“受百脉之朝会,如张志聪曰:“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阎洪臣等著《内难经选释》也注为“百脉朝肺。笔者认为,不应将
- 绍奇谈医:关于温胆汤的嬗变
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三因方》的温胆汤。 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如吴崑说,为什么叫温胆?是因为胆为甲木,阳中之少阳,少阳以温为常候,所以叫“温胆”。吴谦《医宗金鉴》说:命名温者,是温和的温,不是温凉之温。罗东逸甚至说,和就是温,因此“温之者实凉之也”。吴、罗所说的温胆
- 《黄帝内经》
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
- 翟双庆-《内经》论腰痛
为临床特点。 阳明腰痛 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肾。足阳明之脉属带脉络督脉,故阳明经气阻滞,可致阳明腰痛,如《素问·刺腰痛》云:“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吴崑注曰:“如有见者,仲景所谓如见鬼状是也。善悲者,阳明热甚而神消亡也。以腰痛,并伴有幻视、悲伤等神志异常症状为临床特点。 少阳腰痛 足少阳之脉,循颈下胸中,循胁里下行身之侧,少阳经气不
- 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鉴别
《黄帝内经·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出脾肺对水液运化输布的主要功能,在《素问注释汇粹》中,吴崑注:“肺虽为清虚之脏,而有治节之司,主行营卫,通阴阳,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正常,有助于脾胃的健运水液,输布精津,并能使肺得精微之营养,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
- 《内经》论偏枯
ellip;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姚止庵注曰:“……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其二为阳郁致偏枯,如吴崑注云:“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笔者认为阳郁致偏枯之义更符合临床实际,可参。其临床特征多见患侧无汗,半身不遂,健侧半身汗出,可以活动等。 心胃
- 《内经》论咳证
意的是,《素问·咳论》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有不同认识,如杨上善认为此指六腑咳而言;王冰认为此指久咳不已,上中二焦受病的病机;吴崑认为此两句是承“三焦咳状而言;而张介宾则认为此两句是总结以上诸咳的,其注云:“此下总结诸咳之证,而并及其治也。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
- 论五输穴
middot;痿论》对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了“治痿独取阳明之外,还有“补其荥、通其俞。经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吴崑注云:“十二经有荥有俞,所留为荥,所注为俞。补,致其气也;通,行其气也。也是强调了治痿必须辨证论治,调其荥输,有虚有实,谨按时间。例如肺气热之痿躄,若肺有热邪,属实,则取肺经输穴太渊,泻
- 《藏气法时论》病机辨析初探
时间说虽与上说大同小异,但分别却大相径庭。此类观点不仅包括四时,同时也包括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在内。张景岳同意“总结上文”之说,但在此后各条中均用时间生克之理作解。吴崑之说虽最为切恰:“以胜相加者,六淫得时之胜,则加入为病也”,但把“邪”字解为六淫,未免太局限。时间医学、辨时论治,目前国内外大都认可。考其渊源,《藏气
- 内当作心、道解
uo;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吴崑、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皆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赵希弁《读书后志》云:“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真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
- 火热病机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口噤不开、鼓颔战栗,不能自控者,大都为火邪所致。禁,同噤,指口噤不开;鼓,指鼓颔;栗,指战栗,寒战。皆为恶寒之象。如丧神守,指寒战等一些躯体动作不能控制,就如神明不能主持,正如吴崑《素问吴注》所云:“神能御形,谓之神守,禁鼓栗则神不能御形,如丧其神守矣。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则外现口噤、鼓颔、战栗等类似寒证的症状,且病人不能自控。其病机在于火郁闭于内。
- 《内经》论胸痛
前胸、后背皆痛,喘息气短为临床特点。 肝病胸痛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春脉太过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吴崑注曰:“肝之经脉上贯膈,布胁肋,注于肺,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又下为两胁胠痛也。高世栻注曰:“肝脉不及,不能贯膈注肺,则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阳而转枢,下则两胁胠满。以上两说
- 《内经》论痿证
顺。《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溜为荥,所注为俞。荥为小水,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经气逐渐充盈;“俞为灌注、输送之意,象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经气运行较盛。吴崑曰:“十二经有荥有俞,所溜为荥,所注为俞。补,致其气也;通,引其气也。故针刺治疗痿躄当取鱼际、太渊穴;方药治疗宜清肺养阴之法,可选用清燥救肺汤或者李东垣门冬清肺饮。五脏痿证之筋痿,针刺可
- 《内经》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治神,二是病者必须以神应之。 其一,治医者之神。医者是实施针刺的主体,医生之神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马莳注云:“盖人有是形,必有是神,吾当平日欲全此神,使神气既充,然后可用针以治人也。吴崑注云:“专一精神,心无他务,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也。笔者认为,二者宜合参。医生进针前,先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细心体察疾病的虚实,把握最佳诊治
- 辨证论治不是中医治疗的全部
余五药用量不及黄芪五分之一,其目的在于补气,通过补气以活血通络。 本案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因肢体酸麻痛偏于一侧,也可归于“偏枯。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的见解不一:金元以前大多从外感立论。即如吴崑于《医方考》中所言:“……然上世立论,主于外感……其宗张仲景之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金匮要略》)到了金元时
- 张新渝:《内经选读》教材商榷
胎肉眼,加之条件所限,对于事物内部阴阳变化之微观细节无法了解,故曰“阴阳莫测谓之神;但任何内部变化又必定通过某些固有征象表现于外,而从宏观上却可以把握,故曰“神之昭昭谓之明(吴崑注)。显然,神指内部之变,明指外部之征,共喻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内外联系。《淮南子·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如何长与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