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五虎定喘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19:42:19)[共71字]
摘要:《扶寿精方》组成杏仁3钱(去皮尖),赤石膏1两,半夏3钱,细茶3钱,粉草3钱(火炮,去皮)。主治痰涎咳嗽。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食后温服。......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五虎汤加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28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五虎汤;捏脊;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是小儿科的一类常见病,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长期不愈者,可日渐消瘦发展成为疳证,影响生长发育,或导致体弱多病。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近年来笔者采用五虎汤加捏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
- 五虎散含量测定方法
五虎散处方为:当归350g,红花350g,防风350g,天南星(制)350g,白芷240g。2005《中国药典》五虎散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32:4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2nm。理论板数按升麻素苷峰计应不低于2500。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混匀,取约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
- 五虎
五虎 经外穴名。《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所述位置不详。《奇效良方》定在手指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而《类经图翼》则定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一穴。据此则在食指、无名指背侧的掌骨小头高点处。近世文献,虽各据一端,但以《类经图翼》之说为主。主治手指拘挛。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止嗽散定喘汤二方化裁治疗顽固性咳嗽43例
【关键词】止嗽散定喘汤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咳嗽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咳嗽严重而顽固,每因运动或冷空气、烟雾、异味刺激而诱发。 1临床资料 43例患者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5~69岁;病程1~6个月35例,6~12个月6例,12个月以上2例。一般都用过抗生素、止咳药及其他中西药物,经胸透或胸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增强和两下肺小片状阴影,未合并其他肺部疾患者。全部患者均以发作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虎散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复方制剂五虎散中红花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C18(5μm,250mm×4.60mm)色谱柱;以甲醇-0.4%磷酸水(33∶67)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402nm。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65~0.452μg(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9.15%,RSD为4.51%。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可行
- 定喘汤治疗小儿咳喘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定喘汤对小儿咳喘的疗效。方法对82例由于痰热闭肺而致咳喘的患儿运用定喘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痊愈29例,显效33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68%。结论定喘汤加减治疗小儿痰热闭肺型咳喘疗效显著。关键词小儿咳喘定喘汤咳喘是小儿肺系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病症。临床以咳嗽痰多,气喘,发热或无热为主要特征。古代医籍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痰有声也”,“咳嗽涎久不
- 自拟化痰定喘汤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112例体会
符合全国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伴明显的喘息、气急症状且排除了其他疾病。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程长短,治则以宣肺平喘、健脾化痰、通气活血为主。临床运用自拟化痰定喘汤:炙麻黄12g,杏仁10g,陈皮15g,姜半夏12g,云苓10g,桔梗15g,枳壳18g,炒苏子16g,川贝12g,丹参20g,当归12g,紫菀10g,炙甘草9g。随证加减,喘促重加款冬花、川朴;
- 五虎散
中药名称五虎散拼音名WuhuSan性状本品为橘黄色至暗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复粒由8~12分粒组成。 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 花冠碎片黄色,有红棕色或黄棕色分泌管;花粉粒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μm,外壁有刺,具3个萌发孔。 油管含金黄色分泌物,直径约30μm。 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约至90μm。 (2)取本
- 定喘汤配合西医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的婴儿多见。好发于冬春季,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笔者2000年6月~2004年6月期间,用定喘汤加减配合西医治疗48例,与此同时单独用西医治疗42例,共90例,进行临床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均为住院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48例,男27例,
- 自拟补肺定喘汤冬病夏治肺心病30例
张家口地区属于寒冷地区,肺心病成为张家口地区的地方病,发病率高,从1999年夏~2000年夏,笔者应用自拟补肺定喘汤冬病夏治肺心病患者30例,并与夏天未治疗的30例肺心病人,到冬天肺感染后,住院1个月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我所收治的住院病人,符合1980年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和疗效标准[1]。按住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 益气定喘汤治慢性咳喘
,咳者不必皆喘,喘者也不必皆咳。慢性咳喘虽非同一病种,然均有咳、痰、喘的表现,均具肺失宣肃、脾失健运及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具备了相同的病机、证候,故在治疗中遵从“异病同治的原则,拟益气定喘汤,以补肺气、健脾运、固肾纳气、止咳平喘,治疗发作期的慢性咳喘,待病情稳定,再改用定喘丸长期服用,达扶正固本的作用。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焦白术30克,人参10克,蛤蚧5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 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作者:
- 看抗胰腺癌药市场:未来“五虎将”
每年在美国就有成千上万名患者因胰腺癌死亡,仅有大约1/4的患者可以在标准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帮助下战胜癌魔。但值得庆幸的是,研发线上的一些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对患者的优越性两位不同领域的巨人——高科技的标尺史蒂夫·乔布斯和2011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得主、免疫学专家拉尔夫·斯坦曼,近期都死于不同类型的胰腺癌。他们的离世也把全球的目光引向了最具致命性的癌症之一——胰腺癌。其实,生物技术公司和肿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定喘汤
(一钱五分)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分二服,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括曰∶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哮喘最难当,麻黄桑合加苏子,白果冬花效更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热服不须姜,病患得此真仙药,服后方知定喘汤。此手太阴药也。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虚宜敛,款冬温润,白果收涩,定喘而清金,苏子降肺气,黄芩清肺热,半夏燥湿痰,相助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也。《冯氏锦囊秘录》
- 《退思集类方歌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附〕定喘汤
(张时彻《摄生众妙方》)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麻黄半夏款冬花桑白皮(各三钱蜜炙)苏子(二钱)杏仁黄芩(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白果(二十一枚炒黄)加姜煎。定喘(汤)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此定喘之主方也。凡病哮喘,多由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间必有痰热胶固,斯气逆声粗而喘作矣。治之之法,表寒宜散,膈热宜清,气宜降,痰宜消,肺宜润,此方最为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人参定喘汤
治丈夫、妇人远年日近肺气咳嗽,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音不出,鼻塞头昏,并皆治之。人参(切片)麻黄(去节)甘草(炙)阿胶(炒)半夏曲(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上为粗末,入人参片拌匀。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又治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膈不利,呕吐痰沫,更量岁数加减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
- 《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之下]八法五虎建九日时歌
申巳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壬壬寅一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回《杨敬斋针灸全书》明·万历十九年陈言公元1591年
- 《女科秘要》:[卷二胎前咳嗽]五虎汤
苏子陈皮知母桔梗(各八分)杏仁石膏枳实(各一钱)麻黄(四分)五味子甘《女科秘要》
-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
(《准绳》)治肺气上逆喘嗽,喉中有声,胸膈紧痛,及感寒邪,咳嗽声重。人参麻黄阿胶五味粟壳甘草半夏曲(各一钱)桑皮(二钱)生姜(三片)水煎服。《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公元1644-1911年
- 《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针灸大成》
- 《仁术便览》:[卷二喘病]【五虎斩劳汤】
治喘急痰气咳嗽,坐卧不宁。麻黄(七钱)杏仁(去皮尖及双仁,一钱)甘草四分细茶(炒,八分)石膏(一钱半)水煎热服。一方清火化痰,止喘定嗽,及痰唾稠粘。贝母(去心,钱半)知母(去毛蜜炒,一钱半)桑白皮(炒,一钱)橘红(一钱)栝蒌仁(炒研,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三分)五味子(十粒)石膏(研二钱)黄芩(一钱)枳实(八分)栀子(一钱)半夏(一钱)上水一钟半,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渣再煎。《仁术便览》明张洁公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四惊风门]定喘汤
陈皮(去白),南星(制)。栀子仁、软石膏、杏仁泥,薄荷叶、赤服苓。右锉细,水煎,入竹沥服之。吐法用土牛膝根,取自然汁灌入口中,其涎自吐。灸法先以两手大指相合,于甲侧缝中处,烧三壮;又以两手中指相合,于甲侧缝中心烧一、二壮。即醒者可治,不知痛者不治。祖转治惊风,先以雄黄解毒丸利去痰热,后用凉惊丸退火,再用保命丹、安神丸调之而安。发急惊风之对。手撮,目闭,口张,囱陷,鱼口,气促急,吐沫,喷药,昏睡不语
- 《医方论》:[卷二理气之剂]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麻黄半夏(姜制)款冬花三钱桑皮(蜜炙)苏子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一钱加姜煎。治痰先理气,不为疏泄,则胶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黄之意也。《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人参定喘汤
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谷 甘草 半夏麴各一钱 桑皮二钱生姜三片,水煎服.《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六妇人咳嗽用温药方论第十二]定喘汤
治丈夫、妇人远年日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音不出,鼻塞头昏,并皆治之。半夏曲(炒)明阿胶(炒)甘草(各钱半)罂粟壳(半两,制)北五味子桑白皮麻黄(去节)人参(各一分)上咀,每服三大钱。姜三片,乌梅半个,煎至七分,去滓,渐渐温服,食后临卧服。(方同《和剂》,分两加减不同,有效)沧州李官人宅补肺汤,治状同前。(又名清金汤)《妇人大全良方》
- 《祖剂》:[卷之一越婢汤]五虎汤
即三拗汤加石膏知母治痰喘一方去知母加细茶名五拗汤《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养生类要》:[后集冬月诸症治例]五虎汤
治鱼口疮俗名便毒已成者即溃未(成者即散)五灵脂木鳖子(去壳)穿山甲(蛤粉炒)白芷(各二钱五分)大黄(实人一两虚人五上作一服水二大钟煎一钟空心服利五七行即好一(方加)全蝎(五分)僵蚕(二钱)尤妙《养生类要》明吴正伦公元1368年—1644年
- 《针灸大全》:[卷之五论子午流注之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头。丙辛便从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候,六十首法助医流。《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成方切用》:[卷九上除痰门]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令人哮喘。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热气逆。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虚而不足也。)白果(三十枚炒黄去壳)麻黄(姜制)款冬花(三钱)桑白皮(蜜炙)苏子(二钱)杏仁(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热宜清,款冬温润,白果收涩,功也《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咳嗽门]五虎汤
此发散之上药也。麻黄七分,杏仁一钱,甘草四分,细茶(炒)七分,白石膏一钱五分;水煎服,发汗禁风。《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 《仁术便览》:[卷二哮病]【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个,去壳切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炒,三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去皮尖,一钱半)桑白皮(蜜炒,二钱)黄芩(炒,一钱半)法制半夏(三《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医方考》:[卷二哮喘门第十六]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色)黄芩(炒)杏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桑白皮(五钱,蜜炙)苏子(二钱)甘草(一钱)麻黄(去节)半夏(法制)款冬花(各三钱)肺虚感寒,气逆膈热,作哮喘者,此方主之。声粗者为哮,外感有余之疾也,宜用表药。气促者为喘,肺虚不足之证也,宜用里药。寒束于表,阳气不得泄越,故上逆;气并于膈。为阳中之阳,故令热。是方也,麻黄、杏仁、甘草,辛甘发散之物也,可以疏表而定哮;白果、款花、桑皮,清
- 《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之下]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头丙辛便从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侯六十首法肋医流《杨敬斋针灸全书》明·万历十九年陈言公元1591年
-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治风冷五虎膏
葱韭蒜姜萝卜共捣汁,入铜器内熬成膏。飞丹晒干,研细入膏,以油纸摊贴。《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 《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令人哮喘。由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热气逆。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肺虚而不足白果(二十一枚。炒黄)麻黄半夏(姜制)款冬花(三钱)桑白皮(蜜炙)苏子(二此手太阴药也。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虚宜敛,款成散《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仁术便览》:[卷四杨梅疮]【五虎汤】
治鱼口疮,俗名便毒。已成者即溃,未成者即散。五灵脂木鳖子穿山甲(蛤粉炒)白芷(各二钱五分)大黄(实人一两,虚人五钱)一方加全蝎(五分)僵蚕(炒,二钱)一方加知母、贝母、瓜蒌,先服好酒,从服药,共作一服。水一盏半,空心热服,利数一方疮破用蛇床子威灵仙当归苦参白芷防风甘草煎水洗,后敷蛤粉、黄柏细末效,赤石脂研敷亦好。一方治鹤掌风。雄黄朱砂轻粉(各一钱)黄香(五钱)上为细末,油浸一宿,纸捻包着火烧,滴下
- 小儿哮喘
、脾、肾有关,《保婴撮要》指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症象。发作时治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辛、生姜)。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治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等,随症选用。针灸可取膻中、璇玑、三间等穴。
- 《古今医鉴》:[卷之四]哮吼
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须常带表散。方定喘汤(诀云)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喘最难当。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须姜,病患遇此灵丹药,一服从教四体康。麻黄(去节,八分)桑白皮(一钱)杏仁(十四粒,泡)苏子(炒,一钱,研)白果(七个)款冬花(一钱)甘草(八分)黄芩(微炒,一钱)半夏(姜制,一钱)上锉一剂,水煎,食后热服。五虎二陈汤(云林制)〔批〕(按此方发表之剂)治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四喘证门]药方
薄荷甘草麻黄官桂(各八分)上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七分服。(《直指》)神秘汤治水气作喘。陈皮桔梗紫苏人参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槟榔甘草(炙,五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和剂》)人参定喘汤治肺气上喘,哮中有声,坐卧不安,胸膈紧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人参麻黄阿胶半夏曲五味子罂粟壳甘草(各八分)桑白皮(钱半)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经来咳血
经来咳血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伤于生冷又触于热毒,以致经来咳血,痰气急满,五心烦热。宜先用五虎汤(陈皮、甘草、桑皮、桔梗、苏子、石膏、知母、枳壳),次用紫菀汤(阿胶、桑皮、紫菀、五味子、杏仁、冬花、桔梗、苏子、贝母、陈皮、枳实)。”作者:
- 马脾风
马脾风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又名风喉、暴喘。为小儿“暴喘而胀满”(《幼科证治准绳》)的危重证候。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多因“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由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继以利下痰涎,用一捻金。作者:
- 肉蜈蜂
肉蜈蜂 病名。败血如蜂状之痈疽。见《外科真诠》卷上。其疮多生于大腿之内侧部。因风湿郁积,气血凝滞所致。患部皮肤不红不肿,但疼痛难忍,溃后有腐败之肉状若蜈蜂,故名。初起治宜消散,以内服黄芪内消汤为佳;外用可敷五虎丹;若已溃者,可用五五丹去腐,腐去则用生肌散以收口。作者:
- 老年哮证应如何调治?
痰鸣声,胸高,气粗急促,咳痰黄稠,胸膈烦闷,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用定喘汤、桑白皮汤之类;若因受寒引起者,为寒包热证,宜散郁祛寒,用三拗汤、越婢加半夏汤,发散寒邪以解表邪。 痰哮多因风寒外束,痰浊壅盛所致。其症气急喘促,喉中痰鸣,声如拽锯。治宜宣肺降气,祛痰清火。用五虎汤、白果汤加减。 肾哮多因精气亏乏,摄纳失常,下虚上盛所致。其症气逆易喘,短气息促,吐痰起沫,动
- 风痰哮
风痰哮 病证名。见风邪袭肺,痰阻气道,肺气壅阻所致哮吼。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治宜祛风宣肺,豁痰利气,用千缗导痰汤、黄芩利膈丸、定喘汤等方。作者:
- 冷哮
冷哮 病名。因寒邪水饮所致的哮吼。《类证治裁》卷二:“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由感受风寒,邪入肺腧,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证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粘痰,苔白滑,脉弦紧。治宜温肺以劫寒痰,用清肺汤、钟乳丸、冷哮丸等。或用灸法,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或选用定喘汤、夺命丹、三百丸等方。作者:
- 喘痰
喘痰 病证名。痰证之一。指气喘而多痰者,又名痰喘。《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可用定喘汤加减。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参见喘证各条。作者:
- 《幼科心法要诀》:[卷四喘证门]马脾风
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注】马脾风俗传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五虎汤麻黄(蜜炒)杏仁(炒,去皮尖)甘草(生)白石膏(研为末)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方歌】五虎汤治马脾
- 《医宗金鉴》:[卷五喘证门]马脾风
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方最灵。[注]马脾风俗得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容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张喘满,两□掮动,陷下作坑,鼻窍握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五虎汤)麻黄蜜炒杏仁炒去皮尖甘草生白石膏研为末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方歌)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入里,无法治矣。羌活防风汤。羌活防风汤,(川)穹(甘)草藁本当(归),细辛(地)榆白芍,在表服之康。玉真散用防风、南星,等分为末。先以药敷于患处,然后用温酒调服二钱。又治疯狗咬伤。按:近年来,各地用五虎追风汤随证加减治疗破伤风,疗效颇佳,可参考试用。五虎追风汤蝉衣(一两)天麻(三钱)南星(三钱)全蝎(三钱)僵蚕(三钱)朱砂(五分)(研细冲服)加水适量,煎好后,兑入黄酒一至二两,温服。服后五心出汗为
- 外科名方——巧记熟练妙用中医名方丛书
方剂;②熟练:采用名家手迹,使读者既能欣赏、临摹、收藏又能发扬中医特色,规范处方书写格式;③妙用:活学活用中医名方,启迪用药思路。“目录:一二妙散二二仙汤三二至丸四八正散五八味地黄丸六丁桂散七三品一条枪八大黄牡丹汤九小金丹十五虎丹十一五神汤十二五味消毒饮十三五虎追风散十四六神丸十五牛蒡解肌汤……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4727/472715.shtml
- 《古今医鉴》:[卷之四]喘急
茯苓(一钱)皂荚(一寸,炙去皮弦)甘草(炙,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参桃汤治肺虚发喘,少气难以布息。人参(二钱)胡桃肉(二枚,去壳,不去皮)上锉,生姜五片,大枣二枚,食后临卧时,水煎服。定喘汤(诀云)〔批〕(按此方治肺虚作喘之剂)和剂须投定喘汤,阿胶半夏及麻黄,人参半两同甘草,半两桑皮五片姜,罂粟二钱同蜜炙,再加五味子为强,多年气喘从今愈,始信良医有妙方。阿胶(五钱,蛤粉炒成沫)半夏(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