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目录

1 拼音

wú gōng

2 英文参考

centipede[朗道汉英字典]

chilopod[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朗道汉英字典]

Scolopendra(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ntiped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蜈蚣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colopend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entiped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百脚、天龙[2]

天龙、百脚、螂蛆、百足虫、百足、千足虫、吴公[3]

蒺藜、天龙。

7 来源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的干燥体[3]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体[3]

8 产地

蜈蚣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3]

9 性味归经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蜈蚣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肝经[3]

10 蜈蚣的功效与主治

蜈蚣具有祛风,定惊,攻毒的功效[3]

蜈蚣治中风,惊痫,痉挛抽搐,破伤风,面神经麻痹,风湿疼痛,百日咳,骨结核,淋巴结结核,骨髓炎,风癣:煎服,1.5~3g;研末吞服:0.9~1.5g[3]

蜈蚣现用治癌症[3]

蜈蚣治疗疮肿毒,溃疡,瘘管久不收口,带状疱疹,疥疮,毒蛇咬伤:研撒或油调敷[3]

蜈蚣治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蜈蚣治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蜈蚣治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蜈蚣治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主: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热酒灌服。另以药末敷患处,出汗即愈。

蜈蚣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一天服一次。

蜈蚣治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蜈蚣治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为末,调猪胆汁敷涂

蜈蚣治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白矾如皂角子大一块、雷丸一个、百部二钱,共研不末,调醋敷涂。

蜈蚣治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蜈蚣治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蜈蚣治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蜈蚣治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征求谁敷涂。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蜈蚣治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红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进三服可愈。

蜈蚣治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11 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蜈蚣[3]

12 蜈蚣的化学成分

蜈蚣水及乙醇等提取物含组氨酸、精氨酸、8-羟基赖氨酸、谷酰胺等[3]。尚含甲壳质、谷氨酸、酪氨酸、蚁酸等[3]

蜈蚣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3]

蜈蚣还含胆甾醇等[3]

13 蜈蚣的药理作用

蜈蚣粉对小鼠有抗惊厥作用[3]

蜈蚣提取物等可增强心收缩力,降低血压,诱导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促进免疫功能等[3]

蜈蚣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3]

蜈蚣毒液大剂量可使小鼠抽搐死亡[3]

14 蜈蚣中毒

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另含有脂肪油、蚁酸、核弹甾酸等[3]。药理作用有抗真菌,抗结核,抗肿瘤,抗惊厥,抗炎,降压,镇痛,抗衰老,增强免疫及诱导血小板聚集[3]

14.1 不良反应机制

蜈蚣有溶血作用,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3]

14.2 蜈蚣中毒的症状

蜈蚣中毒潜伏期为30min到4h,中毒量为15~30g[4]。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意识障碍、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血压体温都下降[4]。出现过敏反应者,可出现腰臀部瘙痒难耐、全身皮疹,严重的出现过敏性休克[4]。出现溶血反应者,尿成酱油色及溶血性贫血的表现[4]

被咬伤者,局部炎症反应,疼痛难忍,可形成水泡及坏死;严重者引起淋巴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发生紫癜[4]

14.3 治疗

蜈蚣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内服中毒后,用2%~3%的碳酸氢钠液洗胃,然后服用药用炭以吸附毒素;输液,给予5%的葡萄糖盐水或10%的葡萄糖液并加入维生素C。

2.对症治疗:给予阿司咪唑、糖皮质激素或氯苯那敏抗过敏治疗,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予抗休克处理,可将氢化可的松加入液体中静滴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如有呼吸困难, 给予吸氧、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心跳减慢的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如出现急性溶血时,可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必要时给糖皮质激素,减轻红细胞破坏,防止肾衰。

3.局部被蜇伤者,立即用火罐拔出毒液,并用3%氨水或5%的碳酸氢钠液或肥皂水清洗伤口;用0.5%普鲁卡因溶液局部封闭;用蛇药外敷。

15 蜈蚣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15.2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15.4 检查

15.4.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5.4.2 总会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5.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15.6 蜈蚣饮片

15.6.1 炮制

去竹叶,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15.6.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15.6.3 功能与主治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15.6.4 用法与用量

3~5g。

15.6.5 注意

孕妇禁用。

15.6.6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5.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5.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3.
  4. ^ [4]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3-254.
  5. ^ [5]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