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散

目录

1 拼音

wēn pí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脾散

2.1 处方

诃黎勒皮(炮)、人参,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术、木香、茯苓(去皮)、藿香(去梗)、陈皮(去白)、黄蓍、桔梗,各半两。

2.2 炮制

上件捣,罗为散。

2.3 功能主治

治脾胃气不和,腹胁虚胀,不欲乳食,困倦无力,壮热憎寒,并皆疗之。

2.4 用法用量

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钱子大片,淮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温脾散

3.1 处方

人参15克(去芦头)白术15克 诃黎勒皮22克 木香15克 黄耆15克(锉)白茯苓15克 藿香15克 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芦头)甘草7.5克(炙微赤,锉)

3.2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3.3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脾气不和,食少无力。

3.4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4 《本事》卷二

4.1 方名

温脾散

4.2 组成

舶上茴香(炒香)1两,青皮(去白)1两,陈艾1两,缩砂仁1两,桔梗(炒)1两,香白芷(不见火)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木香半两,白术半两,香附子(麸炒,舂去皮)半两,甘草1两半(炙),红豆3两,良姜3两,麦糵3两,干葛3两。

4.3 功效

开胃进食,温中利气,散寒湿。

4.4 主治

脾胃病。

4.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半,加枣1个,煎至7分。食前温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 《儒门事亲》卷十二

5.1 方名

温脾散

5.2 组成

紫河车1两,绿豆1两,甘草半两,砒1钱(另研)。

5.3 主治

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愈。

5.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新水1盏调下,如是隔日发,直待临睡服药;如频日发,只夜深服。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后入砒,研匀。

5.6 用药禁忌

忌荤、酒、鱼、兔等。

6 《圣惠》卷二十八

6.1 方名

温脾散

6.2 组成

诃黎勒2两(煨,用皮),肉桂2两(去皱皮),木香1两,肉豆蔻1两(去壳),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白茯苓1两,丁香半两,沉香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灸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藿香半两。

6.3 主治

脾胃虚冷,不思饮食。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6 用药禁忌

忌醋物、菘菜。

7 《颅囟经》卷上

7.1 方名

温脾散

7.2 组成

附子半两,干姜半两,甘草(炮,锉)半两,白术1两。

7.3 主治

小儿脾冷水泻,乳食不消,吃奶频吐。

7.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空心米饮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6 用药禁忌

忌鲜鱼、毒物。

8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8.1 方名

温脾散

8.2 组成

半夏曲半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干姜(炮)2钱半,白术(炮)半两,白茯苓半两,人参半两,粉草(炙)半两。

8.3 功效

温脾。

8.4 主治

小儿脾胃虚冷,涎液自流,不能收约,而渍于颐间者,名曰滞颐。

8.5 用法用量

米饮调服。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吉氏家传》

9.1 方名

温脾散

9.2 组成

苍术2钱(油葱炒赤),陈皮(去白)半钱,肉桂(不见火)半钱,草果半钱,桔梗1钱,甘草1钱,僵蚕少许。

9.3 主治

小儿吐泻,不进食。

9.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枣汤调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活幼口议》卷二十

10.1 方名

温脾散

10.2 组成

四圣汤加黑附子、枳壳、吴茱萸、麦糵、细辛。

10.3 主治

小儿脾虚肌瘦,神困,面无颜色,食不克化,肠胃久寒。吐逆无时。

10.4 用法用量

不拘时候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 《圣惠》卷八十四

11.1 方名

温脾散

11.2 别名

人参汤、温脾汤

11.3 组成

人参2分(去芦头),白术半两,诃黎皮3分,木香半两,黄耆半两(锉),白茯苓半两,藿香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桔梗半两(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

11.4 主治

小儿脾气不和,食少无力。腹胁虚胀,不欲乳食,困倦无力,壮热憎寒。

11.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入生姜少许,枣1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1.7 附注

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五)、温脾汤(《袖珍小儿》卷六)。《幼幼新书》有没石子一个。

12 《普济方》卷三九五

12.1 方名

温脾散

12.2 组成

苍术2钱(细锉,以油葱炒令赤),陈皮5分,草果(不炮,去皮)5分,桂心(不见火)5分,桔梗1钱,甘草(炙)1钱。

12.3 主治

小儿吐利,不进乳食。

12.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枣汤调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回春》卷三

13.1 方名

温脾散

13.2 组成

黄耆(蜜炙)、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药(炒)、干姜(炒)、诃子(煨,去核)、肉蔻(煨去油)、粟壳(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黄连(姜汁炒)、砂仁、陈皮、甘草(炙)、厚朴(姜汁炒)各等分。

13.3 主治

久泻。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即时直下,下元虚冷,滑脱不禁。

13.4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空心服。

13.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

14.1 方名

温脾散

14.2 组成

厚朴(姜炙)1两,丁香半两,白术半两,干姜半两,肉桂1分。

14.3 功效

温散寒湿。

14.4 主治

小儿寒湿呕吐。

14.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人参汤调下。

1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