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Wenjing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157-89
2.3 处方
党参 500g 黄芪 200g 茯苓 300g 白术(麸炒? 500g 附子(制) 100g 肉桂 300g 干姜 200g 吴茱萸(制) 200g 沉香 100g 郁金 200g 厚朴(姜制) 100g
2.4 制法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14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深褐色大蜜丸;气香,味辛。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养血温经,散寒止痛。用于妇女血寒,经期腹痛,腰膝无力,湿 寒白带,血色暗淡,子宫虚冷。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9 规格
每丸重 9g
2.10 贮藏
密封。
3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1 方名
温经丸
3.2 组成
牛膝(酒浸,切,焙)1两半,大黄(锉,炒)、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别研)1两1分,芎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1两,水蛭(熬)3分,细辛(去苗叶)3分。
3.3 主治
妇人月水不通,脐下撮痛。
3.4 温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腹酒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千金翼》卷八
4.1 方名
温经丸
4.2 组成
干姜3两,吴茱萸3两,附子(炮,去皮脐)3两,大黄3两,芍药3两,黄芩2两,干地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白术2两,人参1两,石苇1两(去毛),蜀椒1合(去目及闭口者,汗),桃仁70枚(去皮尖双仁,熬),薏苡仁1升。
4.3 主治
4.4 温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服3次,先食酒送下。不知稍加,以知为度。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
5.1 方名
温经丸
5.2 组成
党参10两,白术(麸炒)10两,茯苓6两,黄耆(炙)4两,干姜4两,川附子(炙)2两,黑郁金4两,厚朴(姜炙)2两,肉桂6两,吴茱萸(甘草水炙)4两,沉香2两。
5.3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止痛。
5.4 主治
妇女气虚血寒,子宫虚冷,月经不调,血色暗淡,经期腹痛;及寒湿带下。
5.5 温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开水送服。1日2次。
5.6 制备方法
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炼蜜为丸。
6 《简明医彀》卷三
6.1 方名
温经丸
6.2 组成
附子1个(制,去皮脐),黄耆1两,人参5钱,当归5钱,白芍(酒炒)5钱。
6.3 主治
遍身麻木。
6.4 温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早、晚以酒送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外科精义》卷下引《养生必用方》
7.1 方名
温经丸
7.2 组成
厚朴(姜制)1两,官桂(去皮)1两,白术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1两,木香1两,附子2两(炮与井水淬7次,去皮脐)。
7.3 主治
陷脉瘘。
7.4 温经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饮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温经丸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二十七八岁经证
干膝(炒,令烟尽)各六分;若虚冷,可服补经汤、温经丸(方见此条前),以补心血;若口干潮热,不可用温...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二十五六岁经证
黄,四肢无力,头晕眼花,此气血两虚也。补经汤、温经丸主之。补经汤当归鹿茸(酥炙)香附(童便制,各七...
- 《普济方》:[卷三方脉总论]八里脉主治
能停。主脉缓。客脉涩。缓涩相合。故曰血散。可用温经丸。如胃不和。调中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
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下十丸。渐加二十丸。温经丸治月水不通。脐下撮痛。牛膝(酒浸切焙一两半)大...
- 《简明医彀》:[卷之三痹证]麻木
黄柏(俱酒炒)苍术牛膝泽泻(等分)姜、枣煎服。温经丸治遍身麻木。附子(一个,制去皮脐)黄(一两)人...
- 更多古籍中的温经丸
温经丸药品说明书
- 十二温经丸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中成药品种使用说明书)
- 温经白带丸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中成药品种使用说明书)
- 温经养血合剂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中成药品种使用说明书)
- 温经颗粒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温经止痛膏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