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

目录

1 手术名称

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术

2 别名

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

3 分类

骨科/显微外科手术/显微外科手术在骨科的应用

4 ICD编码

78.0005

5 概述

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骨膜厚度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位于皮肤下面的骨膜较厚,且与骨愈着疏松。肌肉附着处的骨膜较薄,且与骨愈着紧密坚固。肌肉肌腱抵止处,纤维组织一部分穿入骨外层与骨紧密愈着,称为沙氏纤维,此处没有骨膜。骨膜组织结构分为两层即内面的生发层和外面的纤维层,生发层由排列成行的成骨细胞组成,具有成骨能力;纤维层由丰富的血管神经致密的纤维组织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无成骨能力,但有限制骨生长到周围软组织中的作用。骨膜血管的来源有:干骺动脉骨膜支、肌骨膜支、滋养动脉骨膜支和邻近动脉骨膜支。这些不同来源的血管在骨膜上方广泛吻合,形成骨膜动脉网。骨膜动脉网不仅能使骨膜得到丰富的血供,同时通过Volkmann管向骨内导入细分小支,对骨质的营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骨膜动脉网可由骨滋养动脉的主干血管发出分支,或由骨膜外周组织毛细血管供应。因此切取带有骨滋养血管并保留外周组织的骨膜,其血液循环可以获得保证。

实验证明,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建立血运快,成骨早,有促进骨愈合的作用。无血运的骨膜移植后,仅部分成活,血运建立及成骨速度慢。另实验证明,有血运的骨膜成骨及改善血循作用优于有血运的骨块植入。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有学者强调,切取骨膜时,应锐性剥离,以保护骨膜生发层的完整性,有利于成骨。钝性剥离容易使成骨细胞遗留在供区骨面上,深层血管网也易受到破坏。

有血液循环的骨膜对于硬化骨,坏死骨及骨折不愈合虽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成骨的优点,但这种生理作用受病人年龄限制,幼年血管丰富,骨膜较厚,有富于细胞的生发层,成骨作用强,壮年以后血管减少,骨膜逐渐变薄;到了老年,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几乎完全由扁平细胞代替,很少有成骨作用,因此,老年病人慎用。

6 适应症

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术可用于治疗先天性、外伤性或骨肿瘤切除后的骨不连接或骨缺损以及骨缺血坏死的病例。切取面积大者可用髂骨骨膜,胫骨骨膜及腓骨骨膜,切取面积小者可用桡骨骨膜或尺骨骨膜。能用带血管蒂的骨膜移位治疗邻近骨折不愈合,就不用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如腕舟状骨,桡骨或尺骨段的骨折不愈合,可用带血管蒂的桡骨骨膜或尺骨骨膜移位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可用带血管蒂的腓骨骨膜或胫骨骨膜移位治疗,目前肱骨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骨折不愈合仍需采用吻合血管的骨膜移植治疗。

7 手术步骤

7.1 1.吻合血管的桡骨骨膜切取术(Dissection of Periosteum of Radius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

桡骨骨膜分带桡血管蒂的桡骨骨膜和带骨间掌侧前血管的桡骨骨膜,以下仅介绍带桡血管蒂的桡骨骨膜切取法。

(1)切口:在桡骨茎突上约5cm的前臂桡侧向心端做纵行切口约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切口双侧皮下分离。

(2)显露血管:找到桡动、静脉后,再寻找其发出至桡骨骨膜的分支,选其较粗的分支。为便于操作,可暂时切断肱桡肌腱(图3.8.1.4-1)。

(3)切取骨膜:在选用的血管分支周围,切取所需大小的骨膜。如用于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折,则切断选用血管分支之上的桡动、静脉,结扎其断端,连同切取的桡骨骨膜一起,向远侧游离桡动、静脉。如用于治疗前臂尺、桡骨骨折不连接,则切断选用血管分支之下的桡动、静脉,结扎其断端,连同切取的桡骨骨膜一起,向近侧游离桡动、静脉。此时,带有桡动、静脉血管蒂的桡骨骨膜完全游离。如用于游离移植,待受区准备就绪后,再切断结扎血管蒂。

7.2 2.吻合血管的尺骨骨膜切取术(Dissection of Periosteum of Ulna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

尺骨骨膜以尺动脉到尺骨远端的滋养血管为其血供。

(1)切口:在前臂远端的尺侧做切口,长约5cm。

(2)显露血管: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显露尺动、静脉和神经,将神经与血管分离开,找到至尺骨远侧端的滋养血管。游离一段尺动、静脉,注意保护其至尺骨骨膜的血管支。在尺骨茎突平面切断结扎尺动、静脉。

(3)切取骨膜:根据受区需要,将尺骨骨膜在近、远侧做环行切开,再于背侧做纵行切开,用骨膜起子剥离骨膜。形成以尺动、静脉为蒂的游离尺骨骨膜,待受区准备就绪后,再切断结扎血管蒂(图3.8.1.4-2)。

7.3 3.吻合血管的髂骨骨膜切取术(Dissection of Periosteum of Ilium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

髂骨骨膜血供丰富,共有四个血供来源,临床上常用旋髂浅血管或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骨膜,本节仅介绍切取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骨膜(图3.8.1.3)。

(1)切口:自髂嵴中点至腹股沟韧带中点沿髂嵴做斜切口。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再向下做3~4cm纵切口(图3.8.1.4-4)。

(2)显露血管:显露股动、静脉,在腹股沟韧带平面上下寻找发自股动脉或髂外动脉上的旋髂深动脉,保护其伴行静脉。沿旋髂深血管的走向分离,至其进入髂嵴内唇为止。

(3)切取骨膜:在保护好旋髂深血管的情况下,切断髂嵴上的肌肉,显露髂骨内、外侧面,根据需要切取髂骨内外面的骨膜,用骨刀或骨膜起子,小心剥离,内侧骨板上可切取10cm×7cm骨膜,外侧骨板上可切取10cm×10cm骨膜。待受区准备就绪后可切断结扎血管蒂(图3.8.1.4-5)。

7.4 4.吻合血管的腓骨骨膜切取术(Dissection of Periosteum of Fibula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

(1)切口:从腓骨小头后侧起,向前至腓骨颈再沿腓骨外侧向下延伸15~20cm(图3.8.1.4-6)。

(2)显露血管:切开筋膜,沿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分离,在腓骨小头及腓骨后面切断比目鱼肌的起点,向内侧牵开肌肉,在腱弓处即可找到腓动、静脉,保护其至腓骨及腓骨骨膜的滋养血管。切断在腓骨上的肌肉,保留一薄层“肌鞘”。

(3)切取骨膜:根据受区需要,切取腓骨骨膜。依所需的骨膜长度,先在腓骨近端及远端环行切开骨膜,然后再在腓骨内侧中线(即骨间膜处),纵行切开骨膜,用骨膜起子沿腓骨剥离骨膜,带有腓血管的腓骨膜完全游离(图3.8.1.4-7),待受区准备就绪后在胫后动、静脉处切断腓动、静脉。

7.5 5.吻合血管的胫骨骨膜切取术(Dissection of Periosteum of Tibia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

胫骨骨膜的血供,来自胫后及胫前动脉的骨膜支,但以胫前动脉为主,临床上多选用胫前血管为蒂的胫骨中、下段骨膜。

(1)切口:于胫骨中、下段前缘外侧2cm处做纵行皮肤切口,长10~15cm。

(2)显露血管和神经:切开皮肤,分开胫前肌与(趾)长伸肌,找到胫前血管束和腓深神经后,再将胫前肌拉向外侧,即可显露骨膜支。据解剖及临床观察,从胫前血管束发出进入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的肌支与分布至胫骨的骨膜支常处在同一平面。此一解剖特点有助于寻找胫前血管骨膜支,而不至于被误伤。

(3)切取骨膜:在胫骨中、下段的内、外侧面,切取所需骨膜瓣,骨膜瓣内至少需含有两束骨膜血管。从胫骨外缘至胫骨内缘,骨膜瓣可达12cm×9cm。锐性剥离骨膜,于骨膜远端切断并结扎胫前血管。在向近侧游离血管束过程中,应与腓深神经进行仔细分离。依所需血管蒂长度,于近侧切断血管束,即可获得带血管蒂的游离骨膜(图3.8.1.4-8)。

7.6 6.骨膜移植法(Method of Periosteum Transplantation)

以上介绍的五种骨膜切取法,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骨膜移植可同时切取骨膜上相应的皮瓣,用于修复创面皮肤缺损。

(1)治疗四肢骨不连接:常规显露骨不连接处,切除断端间的瘢痕,用钻及小圆凿打通骨髓腔,不必切除硬化骨,用钢板或其他方法将骨折固定。将切取的骨膜四个角用丝线缝扎作为4个支持线,必要时边缘再加2~3个支持线,利用支持线为导线穿过骨不连接处的骨段,将骨膜包绕骨不连处周围,利用两边支持线打结,固定骨膜。骨膜上的动、静脉分别与受区的动、静脉吻合,切口缝合,功能位石膏固定至骨折愈合。

(2)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在腕关节做切口,显露舟状骨,切除骨折端间瘢痕组织,打通囊状间隔,在舟状骨上钻3~4个孔,将带蒂桡骨骨膜内层面向舟状骨,平铺于骨折及其周围,骨膜固定后,缝合切口,术后前臂石膏固定至骨折愈合。

(3)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显露股骨颈骨折处,切除骨折处瘢痕组织,加压螺钉内固定,在骨折线上下钻3~5个骨孔,将有血循环的骨膜包绕在骨折前、上、下3个面,骨膜固定后,缝合切口,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至骨愈合(图3.8.1.4-9)。

(4)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露髋关节,切开关节囊,在股骨头颈衔接处用骨刀凿一个3cm×1cm骨槽,深达股骨头的中心,刮除死骨,保留软骨下0.2~0.4cm厚的骨质,将骨膜做成蘑菇状,将蘑菇状的骨膜置入骨槽内,注意将骨膜内层面向骨质,固定骨膜,缝合切口,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3个月。该方法适合治疗Ⅰ~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图3.8.1.4-10)。

8 术后处理

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成功关键在于吻合血管的通畅,血管通畅率高主要依靠精细的缝合针线、手术器械和精湛熟练的缝合技术。但是从临床和实验的观察,即使血管吻合的当时情况良好,血管腔内血液通畅,但在后期仍可因感染、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而致移植组织失败,因此术后积极进行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的“三抗”治疗是预防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重要因素。

8.1 1.抗感染

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手术后发生感染,不仅使伤口不能一期愈合,更严重的是炎症波及到血管,可引起血管持续性痉挛,血管管壁明显炎性反应,壁层组织肿胀,引起血管闭塞,最后形成血栓,甚至可使血管壁坏死,发生吻合口破裂出血。这些不仅导致血流中断,有时还可发生败血症等,危及病人生命。

预防感染,应该从术前一直贯彻到创面完全愈合的全过程中。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中的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因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手术时间一般较长,5~10h甚至更长,这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为此,术后应使用抗生素,一般可先用青霉素80万U,每4~6h1次,链霉素0.5g,2次/d。这样对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都有作用。如感染发生或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则应根据其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药物更换调整。

术后病人应转入特护病房,由专人观察护理,在观察血运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技术。

8.2 2.抗痉挛

血管痉挛是血管外科中比较常见的现象。痉挛后血管通畅性将受影响,并能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小血管痉挛的原因有二:一是神经性痉挛,为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常由疼痛,寒冷等因素引起;二是肌肉性痉挛,为血管壁层的平滑肌纤维高度收缩所致,常由手术中对血管外膜的分离,牵拉、创伤等机械性刺激和术后炎症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以及固定不充分的骨断端的刺激等引起。针对以上原因,术后应采取下列抗痉挛措施:①适时给予止痛药,伤肢石膏托制动、体位舒适,减少病人躁动;②纠正血容量不足,予以输液输血维持血压,增加血流速度;③予以保温,室温在25℃为宜;④应用解痉药:常用的有交感神经拮抗药和平滑肌松弛药,前者如罂粟碱、普鲁卡因、氯丙嗪等,后者为烟酸肌肌肌醇肌醇酯、妥拉苏林、烟草酸等。这些药物可选择1~2种应用,必要时可在血管的近侧段内直接注射。

由于抗凝疗法可发生一些并发症,许多学者不主张应用,特别是肝素的并发症较多,掌握不好弊多利少。在临床多采用右旋糖酐-40并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8.3 3.抗血栓

吻合血管时,血管内膜损伤越重血栓的发生率就越高。我们在血栓形成及抗凝治疗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当血管内膜挫伤达到剥脱程度时,其血栓发生率高达75%。但在同样血管条件下,如采用抗凝治疗,可使血栓发生率下降至13.6%。这说明抗凝治疗在预防血栓方面是有作用的。因此抗凝药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凡准备做抗凝治疗者,术中必须彻底结扎止血,特别是毛细血管的渗血处应一一处理。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要有化验监护。对平时出血倾向或有其他脏器出血者,如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或月经过多症等,不应使用抗凝治疗。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