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肉

目录

1 拼音

wén gé ròu

2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3 拼音名

Wén Há Ròu

4 英文名

Clam shell

5 别名

海蛤肉、蛤蜊肉

6 来源

药材基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取海蛤后,取肉,鲜用或晒干。

7 原形态

1.文蛤,贝壳呈三角卵圆形,质坚硬,壳长60-122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顶紧靠,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略呈三角形。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楯面卵圆形,宽大。韧带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顶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腹缘圆。壳皮有时磨损脱落,显出白色。壳内面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前侧齿2枚,1枚稍向腹面弯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顶央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2.青蛤,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腹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骨痕细长,呈半朋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8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9 性状

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木品和青蛤 Cyclina sinensis(Gmelin)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10 化学成份

含碳酸钙、甲壳质等。

11 药理作用

文蛤组织的提取液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12 炮制

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用酒煮一时,乘热捣细用;用酸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13 性味

味咸;性平

14 功能主治

润燥止渴;软坚消肿。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瘰疬

15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30-60g。

16 附方

1、文蛤散《金匮要略》:渴欲饮水不止者。2、文蛤汤《金匮要略》:渴饮得水而贪饮者。

17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2.《本草汇言》: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软坚之药也。吴养元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凡病水湿痰饮,胶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气而为咳逆,滞于血而为胸痹者,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如气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书,论伤寒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以文蛤散主之。此药捣研成散,用沸汤调服数钱,能分利水湿之邪壅遏阳道,昔仲景用之,为因寒郁热,假此分利表间水气故耳。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剂。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者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不能胜实结之热矣。

3.《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4.《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5.《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坠痰,软坚,止渴,收涩固济。

6.《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18 摘录

《中华本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