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音器电位

目录

1 拼音

wēi yīn qì diàn wèi

2 英文参考

microphonic potential

3 注解

微音器电位是指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的心理学家法沃(E.G.Wever)和布雷(C.W.Bray,1930)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把电极放在猫耳蜗附近并加音响刺激时,可以记录到与音波同形的电位变化,如果把这种电位放大输入扬声器中则可通过扬声器听到与所加声音相同的音响。这种电位叫做微音器电位(MP)。后来证实这种电位就是所说的感受器电位,并由戴维斯(H.Davis)发现了向神经纤维传导的另外的脉冲形式。其后,对所有感受器的研究证明,感受器细胞表现的电现象与感受器细胞发出的纤维输送的电脉冲信号不同。微音器电位的本质虽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这种电位起源于有毛细胞则是肯定的。这种有毛细胞具有许多不活动毛和一根活动毛。哺乳类耳蜗中的活动毛退化,胞质中只保留其残基,但幼龄动物仍有活动毛,幼龄哺乳类和鸟类以下的脊椎动物内耳中的活动毛处于特定的位置,现已证明通过此毛的动作方向神经发生反应或反应抑制。耳蜗中的神经发放只在微音器电位一个周期的特定位相产生,当音波频率在1千Hz以上时,送往上位脑的神经脉冲数则比频率要少,但脉冲间隔大都是与音波频率一致的。用小电极记录内耳螺旋器的微音器电位时,可以发现,基底部对高音产生的MP大,越远离基底部则对低音产生的MP越大,这与冯·贝克西(G.von Be'kesy)对基底膜运动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冯·贝克西关于耳蜗声音分析机制的设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水生动物的侧线器官中,微音器电位也是存在的,但是,侧线器官的这种电位的频率是刺激音频的两倍,据说这是由于一根神经纤维控制两个有毛细胞的缘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