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

目录

1 拼音

wēi xún huán

2 英文参考

microcirculation

3 概述

在组织内,从小动脉到小静脉这段血管内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循环系统中的这一段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它的特点是血液流动慢,管壁薄而通透性大。

微循环是指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等小血管区域进行的血液循环。循环状态可用蛙的皮肤或蹼、鼠的肠系膜、犬的大网膜等,进行直接的或通过电影记录来观察。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因脉管直径小,所以血流速度缓慢。在这样血流缓慢的循环中,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可通过滤过及渗透进行物质交换。此区域的血流是由小动脉管的括约肌和毛细血管壁上有收缩性的周细胞(Rou-get氏细胞)等来调节。

微循环是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结构有简有繁,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这些血管的口径都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循环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周围形成网络。它的口径细、长度短、数量多因而总的横断面积大,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约为2800平方厘米,约为主动脉横断面积(4平方厘米)的700倍,故其血流缓慢。它还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点,是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微循环有调节组织血流量,供给细胞营养,排除代谢产物等功能,对保障每个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重要作用。

4 微循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微循环的组成,包括小动脉、动静脉直通毛细血管(A -V capillaries)、真毛细血管(tme capillaries)和小静脉。小动脉又分支为若干条中间小动脉(metateriole,或称后微动脉)。小动脉壁有较完整的平滑肌层,可因神经冲动或化学物质的直接作用而收缩。平滑肌细胞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肌源性紧张度,以维持血管壁的张力。中间小动脉壁亦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纤维,也可因化学物质的作用而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在中间小动脉与真毛细血管的交界部位,平滑肌纤维略多些,收缩功能略强些,称为前毛细血管括约肌( precapillalysphincter),可控制从中间小动脉流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这部分的平滑肌虽然也有交感神经的支配,但作用不强,而对某些化学物质(如C02、H+等)、激肽以及组胺等却很灵敏。因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的紧张度(口径开大程度),常可随组织细胞代谢的快慢而变动。组织代谢快时,代谢产物加多,可使它舒张,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随之加多。血液流经微循环可有三条通路(图5 - 25)。

4.1 直捷通路

血液从小动脉经中间小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后回到小静脉,这一条通路称为直捷通路。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很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它的主要机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

在骨骼肌中这类通路较多。

4.2 迂回通路

血液经小动脉、中间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到小静脉。真毛细血管迂回曲折,分支相互沟通,由于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通透性大,迂回成网状分布,血流缓慢,因此这一通路是血液与组织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4.3 动静脉短路

血液由小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A-V短路)直接流回小静脉,血液流经此通路时,不经过毛细血管,因此不能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在一般情况下,这一通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短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使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发散热量;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静脉短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利于保存热量。因此,皮肤微循环中的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5 微循环的功能

5.1 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通过血管壁与组织液间进行营养物质、代谢产物、O,及C02的交换。由于毛细血管的数目极多,所以可以进行交换的面积极大,血流慢,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5.2 调节和维持循环血量

在组织处于安静时,直捷通路总是开放的,血流可快可慢,而迂回通路的真毛细血管网是轮流交替开放的。安静时,大约只有10%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组织活动时,轮流交替开放的真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虽然真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但由于它的数量多,总内表面积大,若因某些因素作用而使全身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则不仅会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且大量血液将潴留于毛细血管网内,减少静脉回流量,而使全身循环血量相对减少,血压进一步下降。可见,微循环区大部分毛细血管经常保持关闭状态,对全身循环血量和血压的稳定也有重要的作用。

6 微循环的调节

微循环的灌流率(perfusing rate)在正常情况下主要随小动脉的舒张与收缩而改变。小动脉舒张时,不仅流入毛细血管的血量加多,而且血压也升高,当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血压差加大时,可促使血流加快,微循环血流加多。微循环区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支配,但神经调节对中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起主导作用,其平滑肌的舒缩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使小动脉、中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的血流量减少;组胺、缓激肽、组织缺O,和局部代谢产物如乳酸、C02、腺苷等使它们舒张,微循环的血流量增加。正常情况下,局部代谢产物对微循环血管的调节影响大。正常微循环区毛细血管是轮换开闭的,这可能是由于组织缺氧或代谢产物堆积的部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流增加,当流动的血液带来了氧并将代谢产物移去后,此处毛细血管又关闭,而未开放的毛细血管则因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聚而开放,如此轮换进行,这种调节机制在于局部血管本身,因而称之为“自身调节”(autore gulation)。

通过微循环的血流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小动脉(总闸门)的舒缩状态,而血液在微循环中的分配,则主要取决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的舒缩活动和交替开放。

7 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近20余年,中国广泛开展了人体活体微循环的观察研究,将活体微循环观察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的判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家修瑞娟发现并总结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组织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为临床治疗组织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晚期糖尿病合并的肢端坏死症,过去往往只能截肢以保住生命,如今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中西医药结合进行综合治疗,激活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治疗效果就大有改观了。又如治疗休克、心肌缺血、脑缺血等疾病,改善微血管和自律运动,也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研究技术和检查手段的更新,微循环在微观领域的秘密逐渐被揭示。微循环的研究对进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