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血宁

目录

1 拼音

wéi xuè níng

2 维血宁合剂(维血宁)药典标准

2.1 品名

维血宁合剂(维血宁)

Weixuening Heji

2.2 处方

虎杖、炒白芍、仙鹤草、地黄、鸡血藤、熟地黄、墨旱莲、太子参

2.3 制法

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2( 65℃)的稠膏,放冷后加入二倍量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加二倍量60%乙醇,搅匀,静置,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12(70℃)的清膏,加入炼蜜400g、苯甲酸钠0.2g及香精适量,搅匀,静置,滤过,制成760ml,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2.5 鉴别

(1)取本品20ml,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虎杖对照药材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本品10ml,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2.6.1 相对密度

应为1.17~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A)。

2.6.2 其他

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J)。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避光操作)。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3:7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6nm。理论板数按虎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虎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中含15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2ml,置25ml量瓶中,加8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ml含虎杖以虎杖苷(C20H22O8)计,不得低于0.10mg。

2.8 功能与主治

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用于阴虚血热所致的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见上述证候者。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5~3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2.10 规格

(1)每瓶装25ml  (2)每瓶装150ml  (3)每瓶装180ml  (4)每瓶装250ml

2.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维血宁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Weixuening

3.2 标准编号

WS3-B-0429-90

3.3 处方

虎杖115g、白芍(炒) 71.8g、仙鹤草143.8g、地黄115g、鸡血藤143.8g、熟地黄115g、墨旱莲43.2g、太子参57.6g

3.4 制法

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 稠膏状,待冷后加入乙醇二倍量,搅匀,静置24小时后,滤过,沉淀加 60 %乙醇二倍 量,搅匀,静置,滤过,与上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成密度为1.10(热测)的清膏, 加入炼蜜 400g、防腐剂及香精适量,搅匀,静置,滤过,制成约 760ml,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澄明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3.6 检查

相对密度 应为1.17~1.20(附录26页)。

其他 应符合糖浆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 2页)。

3.7 功能与主治

补血活血,清热凉血。用于血小板、白血珠减少症,并可作一般 性贫血的补血健身剂。

3.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次,每次25~30ml,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9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